主页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二十:心理暗示

15年前 [12-18 22:28 周四]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二十:心理暗示

 “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反应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效应是一种潜藏在人脑中的潜意识能量。尊重潜意识、了解一些孩子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应该善加运用或尽量避免的心理效应,会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

那么,我们就从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来分析咱们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遵循或违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应:

片段: 在家长的闲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常说:“我的孩子很挑食,他不吃胡萝卜、不吃青菜”;“我的孩子就是不爱和别人打招呼”;“我的孩子就是不爱看书”;“我的孩子就是不爱学习”等。其实家长的心理是想让孩子不挑食、有礼貌、爱看书、爱学习,可他们不愿麻烦、想动脑筋从正面引导孩子,而是采取简单直白的指责、埋怨这种负面方式,从心理上反而暗示了孩子加深不利一面的进程。

“望梅止渴”的故事说的是:成百上千、疲惫不堪的士兵,听到前面有一片梅林,即口中生津,焦渴缓解,这就是语言暗示产生的生理反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试验:在接受试验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被告之这是一种特殊功效的纸,它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被贴纸的人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后,将纸片取下,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并目摸上去发热。真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使皮肤局部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个试验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一位化学老师声称要进行一种气味传播速度和嗅觉灵敏度的测试:老师把瓶中有色液体倒了几滴在讲台的棉花上,随后满脑厌恶地躲开了。很快,学生中许多人,特别是前排的同学说闻到了恶臭味,后来最末一排的同学也说闻到了恶臭味,有的学生说自己嗅觉不灵敏,什么也没闻到。实际上瓶中装的只是加了颜料的清水,什么气味都没有。闻到恶臭味的人都是接受了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暗示是一把双刃剑,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有几次不吃素菜,便见人就当着孩子的面发愁:“我的孩子不吃素菜”,这无形中给孩子心理暗示——我是不吃素菜的;可有的家长很会运用暗示的作用。孩子不爱说话,家长总当面“吹嘘”:“我家宝宝嘴可甜了,见人就知道打招呼”,孩子在家长的暗示下,慢慢真的很爱与人讲话了。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到行为。家庭教育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由父母实施的催眠暗示过程。儿童,受暗示性高,尤其是最易接受他们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父母的暗示。如果家长给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正面评价,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相反,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心理健康。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