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今天周末的时间,把自己头脑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尽力留住,不然,真的去了,很难再找回。写下来,好不好,对不对,算是对自己、对生活有个交代吧。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师从一位音乐老师学钢琴。当时学琴的时候,孩子还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否需要学,甚至连自己喜欢不喜欢都不知道。也许孩子的兴趣点还没找到或自身的独立意识还没形成。
就这样孩子糊里糊涂在家长的半推半就之下学了琴,我们当时与孩子可能还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学咱也学吧。不过,我始终没指望孩子在这方面走专业化的道路。我对孩子考级刚上来也是有看法的,我以为孩子只要能够领悟到、欣赏到音乐的美就已足够。我这种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最后还是向传统思想做了妥协,老师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说孩子的学习总应该有个目标吧,考级起码让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对于孩子的下一步的学习会有激励作用。
我让步了,我不能仅仅生活在教育的理想之中,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我尽力在我的职责与职权范围内找到心目中的平衡,也许这种平衡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切入点,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研究的课题。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基于对孩子学琴的观察或真实把握。我开始对孩子练琴的时间“不管不问”,基本上是孩子自己作主,你想练多长时间练多长时间,不想练也可以不练。这样,孩子只是在老师那边找到压力与任务感,家长给予孩子的这种要求很小。没想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却让孩子把学琴一直坚持了下来,而且每每考级成功。与她一起学琴的孩子,不少已经知难而退,孩子学琴的难点究竟在学琴的技巧上,还是来自成人的世界,成人的不良教育观呢?我不知道。
我不懂音乐,我认为孩子成不了钢琴家,至多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也许我们从不给孩子压力的缘故,孩子学琴四年后的今天,居然练琴越来越用功,而那种用功显然是自觉自愿的,是建立在一种兴趣之上的。
也许,这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与理解的回报。孩子自己也知道,好多孩子练得很苦,家长逼得很紧。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