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想想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与我的几次单独“谈话”。老师上课的内容大多已抛掷脑后,而老师与自己的亲密接触,好多情境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不断激励与指导着自己的言行。现在知道,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了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当时的感觉就是受宠,对于今天的我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自己的人生之旅导航。
现在的教育环境与以往不同,虽说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去了。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的沟通却少了很多,大家都很忙、很累,都在忙分数、拼成绩,育人效果却不明显。现在不少学校班额大,有的学校一个班七、八十人。老师更多的只是维护秩序,只要能把课正常进行下去就已满足。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谈心,学生出现问题,往往只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一下,结果走进不了学生的内心,不能真正理解学生,这是师生关系逐步恶化,校园悲剧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们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抽点时间,找点空闲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沟通,即使是面对应试痕迹依然存在,甚至有些猖獗的今天,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
1、 沟通是一种教育方式
沟通是一种教育方式,纷争往往因误会而起,解决之道在于沟通。——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赖斯?狄恩
沟通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缺乏教育经验或智慧的老师,往往会把精力一是用于抓学生纪律,决不能让学生出问题,二是抓学生成绩,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可能因此会听老师话,惧怕教师,但并不敬佩老师,更不会喜欢老师,教学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一方面学生因为畏你,处处防你,分散了自己一部分精力。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期,心里总是堵得慌,得不到来自教师的有效疏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有经验和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都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会寻找更多的教育机会与学生沟通,这个沟通也许是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也许是课下的一句不经意的问候,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特别的爱与关注。学生自会对得起老师的这份深情厚谊,暗下决心,努力学习,绝不辜负老师的期盼,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会不提高呢?可见,教师注意与学生的沟通,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教给自己知识,更能感受到教师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心情,是自己的贴心人、好朋友。古人都知道“士为知己者死”,学生们也很讲义气,为“悦己者”,为自己的前程而努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教师不注意与学生沟通,就不清楚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的积极的想法得不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消极思想得不到有效抑制。一方面,学生该发展的地方发展不起来,学生成长的潜能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致使“特长生”或“优秀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生们不该发展的地方,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与梳理,致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坏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可见,沟通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没有正常而有效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有的教师之所以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其实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沟通目的和作用,沟通对于教育的意义。其实,沟通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
2、 你的沟通有效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别人上几节课,我上几节课,我与学生每天见面,天天都在一起,难道与学生没有沟通吗?我说,不见得。
据我所知,有的教师给孩子上了一学期的课,还不能叫清学生的名字。有的教师虽然与学生“苦口婆心”地沟通,但每天说的都是那几句话,除了学习成绩就是课堂纪律,考试之前,再加点考试技巧,学生们都听烦了。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一方面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会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羞辱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强权统治下妥协。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大多的学生无奈地选择了“听话”,这样可以得到老师的喜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保护自己的尊严少受侵害,不至于被教师撕破脸皮给别人看,让自己受辱。不少学校的班级总是有几个不愿屈服的孩子,师生之间的对抗产生了,正面的教育的力量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还有一些孩子,表面上或暂时性地屈服于教师的权威保持沉默,而内心满含愤恨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如火山一样爆发,校园悲剧就这样产生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前不久,一位刚满12岁的孩子因为逃学,教师告知家长,孩子返校后,当着家长的面把老师捅成重伤。据说,这个孩子性格有些内向,平时不大言语。我说,这样的说法太简单,这样的悲剧哪能只是“内向”就能足以说明的。与其说是孩子的内向造成的,不如说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足或不畅造成的,错误的沟通必然造成教育上的无效或负效。
教育
有的老师抱怨自己的课堂死气沉沉,而把责任推到学生头上,显然不利于自身的教育行为的改善。这里也有一个自己与学生沟通不良的问题,你上课是这样,也许换了一个老师学生不是这样的态度,没听说哪个教育专家讲课,课堂上毫无生机可言。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者,我们要利用自身优势,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气氛问题。
提到学生上课的氛围,还有一个大家经常议论的话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为什么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发言了呢?老师总会更多地抱怨学生,哪知道越是抱怨,课堂气氛越差,不举手的学生更多。我想,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越来越明显,对于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有时不愿表现出来,不愿得到别人的任意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出头”。对教师来说,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群体的沟通问题,教师能否创造一个平等的,适宜发问与交流的环境,这种氛围的创设结果只能是针对问题本身,而且与对错无关,每个人都是一己之见。不能因为教学问题引发对发言人的人身攻击,尊严受损,名誉扫地。任何人都不会因此而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沟通的,大家都很顾及自己的脸面,成年人也会这样。至于不发言对学业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次要的,就是说学生宁愿成绩差点,进步慢点,也不会不顾及自己的人格尊严。(待续)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