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恐怖心,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各人的表现程度不同。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亲人有依恋感,对周围的环境要求“秩序”,这是正常的。小孩子躲避陌生人,但往往不至于十分害怕。但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恐吓孩子:“你再调皮,警察会来抓你!”或“你再哭,会有大灰狼来吃你”,还有“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往往使小孩子胆小怕事。没有哪一个小孩子愿意离开亲人或死掉。因此,这一很有“成效”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这无形之中加重了孩子的恐怖心,让孩子不能正常的理解大自然,理解社会规则,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孩子因此变得胆小了,不敢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情绪,对白天与黑夜的正常交替,却感到了恐惧。不敢表现自己,总是怕家人又会拿出什么吓人的手段来伤害自己。小孩子最初不认为那是“手段”,而确信那是真实的,当孩子能够辨别真假的时候,哪知道伤害已经形成,孩子不再会那样有勇气和胆识面对周围的世界,也无法真正的面对自己。孩子与周围世界的交流自小便形成一定的隔阂与障碍,这是很不值得的,家长不应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家长们一般喜欢胆大活泼的男孩,对女孩的要求则相反,不希望她们太随意,甚至连自己的主见在有些家长看来也是不正常的,小女孩自小就被限制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和过多的人身限制。女孩往往被大人们或异性认为可以胆小些,似乎更能得到别人的接受或喜爱。久而久之,在这样一种家庭和社会氛围的认可和驱使之下,男孩与女孩很快有了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要向前冲,要保护女孩。女孩,在生活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自己,甚至不能随便说话和行事。我以为,男女孩的性别差异,是有其明显的心理特征的,但这种心理特征往往滞后于身体的发育,男女心理上的主要差异的形成应在青春期之后,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如果,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明确性别意识,让女孩子不准这不准那,对女孩子今后的社会角色的形成不利。对于男孩的过度推崇“勇敢”,会让有些孩子自小感到压力,让小孩子过早“担当”也是不切实际的。
胆子大小,因人而异,有环境教育的一面,更由自己天生的性格决定。胆子大小,我认为还取决于一个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比如,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有人习惯于坚持原则,有人要寻求突破。搞财务的过于“胆大”肯定不行,当领导的没有魄力也不行。对于小孩子,举个例子,男孩子喜欢爬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调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胆大”,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行为,必然会引导着孩子朝向不同的方向成长,如果家长一味鼓吹孩子“胆大”,认识不到“高处”的危险性,孩子有没有安全保障?
胆大的孩子似乎要对他进行“胆小”教育,胆小的孩子同样需要“胆大”教育,这才符合教育的辩证法和因材施教原则,但无论哪种引导都必须是正向的,这才是对孩子负责。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