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种来自孩子的声音一一初三学生的来信
老古董妈妈让我受不了
我是一名今年才初中毕业的学生,对于青春期的我,妈妈总是防范有加,更别提和异性同学交往了。
中考结束,我和同学相约出去玩,其中当然有男生也有女生。一开始妈妈不知道,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可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被妈妈知道了。对我严加审问逼我招供后,她竟然就不同意我出去了。我无奈地告诉妈妈说:“我和同学都约好了,我怎么能食言呢?”
终于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同意我和他们一起出去玩,但是要我答应她一个条件:不能和男生单独行动,说孤男寡女的,不好。
后来我的一个远房表弟从外地来上海玩,恰巧妈妈要去出差,于是临行前再三嘱咐我在照顾好表弟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让我将她的话复述了一遍又一遍,她才满意地离开。
我本以为妈妈这下放心了,可是没想到,晚上我睡觉前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收到妈妈的回信:“你睡哪?他睡哪?”我哭笑不得地回答妈妈:“我们不在同一屋睡。”妈妈回短信说:“真乖,晚安,睡个好觉。”
我愕然……
我想现在的家长多半是这样的吧,其实我们已经懂事了,我们能够自己处理好与异性伙伴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处理问题,只有摔倒过的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经风雨何来彩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12——15岁的年龄,正值心理与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在心理方面,他们迫切希望独立,自己认为已经长大了。在生理方面,正在向成人方面发展。当你的孩子由天真可爱到一点点长高长大,并伴随着烦躁、敏感、暴躁、时不时跟父母犟嘴之时,这预示着孩子的青春期已悄悄到来,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悄悄的变化,面对着从小听话懂事的孩子发生的巨大变化,父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吗?孩子处在青春期时,而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正值母亲的更年期,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父母如何应对呢?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几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如果一个女孩子,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绝粉色因为要拒绝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现自己再走向个性独立,走向成熟。这时,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出奇地不听话。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回来对家长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我们的社会水平在提高,家长也有攀比心理,装饰家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们打扮漂亮,给他们兜里揣上钱。试想,当孩子兜里装着钱的时候,他们上课总是在想如何花钱,势必影响学习。家长要防范孩子物质需求膨胀造成的恶果,但又不能不给予物质的满足,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孩子正常需求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另一个标准是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如果您家里的经济状况中等或比较好,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较好。如果您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您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得变本加厉。
(二)朋友交往的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走出家庭,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社会的面广了,再不是家、学校两点连成一线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出现在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是最直接的帮助者,可以取代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孩子们思想不再单纯,这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得到,他们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这些感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因为家长马上会紧张和忧虑,批评教育必不可少,跟踪监视接踵而至,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
那么,孩子们心里需要家长吗?从心底里孩子们需要,而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是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家长们因为担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再有,家长片面听从老师和他人的意见,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学坏,影响学习,浪费时间。有的家长给孩子制订允许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们绝对不接受,自然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与家长交流。
家长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正。听孩子诉说,也是给孩子宣泄的机会,减轻了心理的负担。家长听后,找机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成为最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
家长支持孩子交友,同时提出具体而简单的底线要求。比如,带你做坏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另外,孩子们往往认为朋友是永恒的,要告诉孩子不一定是这样,朋友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会断交,要有心理准备。总之,您要成为孩子需要的朋友。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
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二、怎么处理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呢
需要家长具备八种技巧
技巧一,在孩子面前学会“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巧二,学会对孩子尊重、欣赏。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在孩子处于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做到尊重呢?
1、把孩子当成成人一样来对待。
2、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退下来。
3、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技巧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
技巧四,学会对孩子包容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也许”,尽量不说“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技巧五:学会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耐心地倾听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常听老百姓这样评价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说往东他(她)往西,你说打狗他撵鸡,总是与大人上别劲”。这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内在的心理动荡和外部压力(孩子面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的外在表现。在青春期,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具备了自己独立分析、评判事物的能力,父母已经不需要对孩子的活动结果和过程作好与不好的指引了,只需要耐心地倾听。
当孩子把他的想法向你倾诉的时候,也就是在整理他自己思路的时候,在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发现自己某些想法的不当或片面。同时,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困扰能向爱自己的父母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净化。
为此,在该年龄段,父母要做的是及时、敏感地观察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低落或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时,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然后耐心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你要给予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是不是有道理,适时提出你的看法或者是建议,而不是强制命令。
有一青春期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告诉妈妈,自己喜欢上班里一位男生。这位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说:“你长大了,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十分理智地战胜了自我,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儿既诧异又欣喜地对妈妈说:“我的好多同学都会为这种事挨家长骂的,妈妈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
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多,电话不断,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或者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要对孩子多理解、关心、呵护,多倾听,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技巧六:学会预防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是形成青春期综合症的重要原因。青春期综合症在初中以上年轻人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前途。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也是人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内分泌机制完善,心理的变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相应的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衡和由此引发的心理失衡病症.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因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失调特征的心理异常,其表现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的.
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苛求体貌。2.异性敏感。3.情感危机。4.心灵空虚。
此外,青春期综合症还表现为严重厌学,社交障碍,离家出走等现象.尽管青春期综合症不属于严重的心理异常的范畴,可其对青少年心理的良好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却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不能迅速地走出这种心理误区,则有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预防青春期综合症的预防
1.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
2.逐步提高受挫折的能力。。
3.努力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4.要有意识地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技巧七:学会学习,做学习型的家长。
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习型的家长一定能教育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古人讲:“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是人们每日的必需,是人生在世的第一要务。作为家长,无论是学富五车的专家,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要自觉地持续不断地学,确保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教育孩子能力的增长,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使家庭多一点书香气。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管住自己,整天沉溺于上网、打牌等,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静下来看书做作业,好好学习,恐怕是很难和不现实的。
有这样一位家长,做一小本生意,在不忙的时候,常召集一群人在本店打麻将。却对我抱怨她的孩子学习不专心,不努力,成绩不很好,尤其是数学成绩。我反问她,你让孩子好好学习,你好好学习了吗?你让孩子天天向上,你天天向上了吗?你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前几名,你上学时的成绩排前几名了吗?让孩子必须有出息,你怎么样呢?你连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愿做的事,怎么去要求孩子呢,这就是本来是个很乖、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跟你犟嘴、顶撞的原因。
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与其家长的榜样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多年前在《读者》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农民,养育了五个孩子,每天与孩子的话不多,但这位农民父亲每天晚上从地里回来,吃过晚饭后,不管身心是多么的疲倦,总要坐下来,拿一本厚厚的书在翻看,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本,直至一个个孩子离开了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五个孩子都喜欢上了书籍,每天晚饭后,都围坐在桌旁看书写字做作业。因此五个孩子在本村上小学时成绩都非常好,都相继考上了乡中,接着,相继考上了大学,有的到国外留学,后来都相继在国内和国外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五个孩子非常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常常写信问候父母,但是却常常接不到父母的回信,孩子们感到很纳闷,也很担心,其中有一孩子实在放心不下就跑回了家,看看家里出了什么事,结果,发现父母身体都很健康,由于父母培养出了五个出色的孩子,且在村里人缘好,父母在村里威信比较高,心情也非常好。问父母是否接到了信件,说收到了。问其不回信的缘由,父亲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父母都不识字是文盲。当时这个孩子为父亲这么多年的良苦用心,使他们兄弟姐妹养成了良好的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感动得潸然泪下。
2001年元月11日,赵小兰是第一位进入美国内阁的华人部长,她的成功,除了她的自身奋斗以外,与她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还是在赵小兰上小学期间,每天,父亲打完3份工后,无论多累,无论多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女儿赵小兰一起学习;母亲年届五十,还走进校园读研究生,每天和一群年轻人一道认真听课、记笔记,最后以全勤的记录和优良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可以说,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助成了赵小兰今天的成功和成就。
以上案例,都应了古人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理。
家长还应树立向孩子学习的观念。现代家庭不仅是休养生息的居所,也是学习进修、相互讨论、切磋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是血缘关系,还应是师生、同学、朋友关系。现在的孩子知识面非常广,尤其是电脑知识。我的电脑办公技术及计算机的用途和发展,都是从我儿子那儿学会的。家长要主动放下架子、抛开面子,虚心向孩子请教,真心地把孩子当成讨论问题的朋友,这样一来,不仅家长能从孩子那里汲取活力好能量,孩子也能在家长的尊重、请教的激励中形成内在成长机制,增加自我成长的动力。
技巧八:学会正确对待期望值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大都有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次没考好,没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呵斥、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一次没考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由于父母对成绩过多的关注,过高的要求,孩子在考试时,除了考的知识点没掌握这个原因外,常常因过度紧张,心里压力大,造成心情不爽、身体不适,这也时成绩不佳的原因。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不管孩子的先天条件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明星、当科学家、当企业家,很少有当普通人的想法和心理准备。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业,然而,成绩突出,但未必快乐:孩子学历很高,却未必成才。家长当然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但不能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不能粗暴干涉孩子正确选择的权利。
与大多数父母期望值过高相比,也有些父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是什么命,老天注定”、“家长操那么多心还要学校干嘛”等等。这其中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有的家长是为自己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开脱。
总之,我们都会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掌握青春期孩子的规律特点,做到早注意、早引导、防患于未然。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度过一个幸福而美丽的青春期。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