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印度 大学一年级生素质超中国硕士?

14年前 [08-05 21:19 周四]
2010年08月04日 14:33 文摘

摘自:广东省社科联 编 《问诊中国》 花城出版社 出版

阅读提示:2003年底周济部长到印度访问,我当时是学生会长,要负责一些接待工作。他问“你讲一下你对印度教育的感受”。我说同级别的学校里,印度的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综合水平和综合素质可能要超过中国硕士毕业生。原因有几点……

主讲:陈思

时间:2008年1月26日

人物简介:独立新闻人。2004年6月至8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独立调查和采访超过200人。在国内外发表30多篇战地文章。2003-2004年应德里大学圣史提芬学院哲学系邀请,在系内翻译及讲授以《道德经》为主的中国哲学。

最近10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领域和离岸呼叫中心的成功,印度在世人面前树立了全新的形象,但这不应是我们所认识的全部。中国人误读了世界,或者是世界误读了中国,此类争论提醒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迫切需要第一手的观察维度,理解他国根深蒂固但又变动不断的政治文化,也借此反省我们未来的建设之路。

中印两国,同为东方两大发展中国家,历史渊源久远,就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互相之间那么陌生,甚至还带有一点点历史的敌意。

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如果仅仅是“脏、乱、差,无政府”的话,那么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可能带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这有很多因素的影响。西方媒体的影响是很主要的,印度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家,在言论自由上是比较放开的,可以自由收看世界上的国际电视频道,CNN、BBC、半岛电视台包括他们的死对头巴基斯坦电视台的节目。当然,印度受教育的一群大概都是讲英语的,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肯定是CNN和BBC,这些媒体都直接影响印度对中国的印象。

1947年印度独立建国之前,还不完全是一个有着民族性或者是民族特征的统一国家。因此,1947年统一之初,印度感觉上非常混乱,地方各自为政。文字上也不统一,官方语言就有十五种左右,印地语、旁遮普语等等,几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在印度,英语称之为“黏合剂”或者是“胶水”,它把印度这个四分五裂的版图强制性地黏合在一起。

1947年以后印度的发展为什么缓慢?先说尼赫鲁和甘地他们建国的一些理念。按甘地的理念,他倡议在印度叫“农村合作社”,或者是“自给自足的农村互助体制”,要求整个印度都必须从城镇回归到乡村,城市、工业都是邪恶的,西化的,都不是我们本土的,所以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繁荣。在甘地看来,印度的独立就意味着回归到印度最原始、最本土的东西去。比如说要自给自足,满足了日常生存和日常生活的物质以后,就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修为,过一些比较传统的精神文化生活。尽管甘地在精神修为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在国家建设的理念上,跟随的人确实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还是追随尼赫鲁的理念。

而尼赫鲁的理念大致上有两个方向,第一,印度必须是民主的国家,这跟他个人的经历,跟他父亲、跟他个人在英国的求学经历有直接的相关。他受18、19世纪欧洲的人文思潮影响非常深远,他一生对专制制度和集权制度的批判非常多。第二,经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民族的崛起非常重要。在国家建设上,他受到前苏联选择计划经济从而迅速崛起的经验影响,选择了混合经济这么一种模式

尼赫鲁的家族是克什米尔地区非常有名的婆罗门,婆罗门一个固有的特质,就是对于经商、利润、市场这些东西非常厌恶。因为在印度教的传统里面,你属于不同的阶层,你所关注的、你所归属的,或者跟你相应的属性是有硬性规定的。这样的阶层、这样的特性,导致婆罗门出身的尼赫鲁不会去关注这个国家任何产业的真正利润和成效,他只要一些产业能够维持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够让他独立起来,不需要外面的资助,或者是不需要依赖于帝国主义就可以了。

在印度到现在为止,对计划经济还非常信奉的人还会经常讲这一句话“为需要而生产,不为贪婪而生产”。所以说这个也是印度政府从建国以来的一种理念。

说到印度的混合经济,一方面是指国有企业非常强大,同时也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但是对私有经济进行非常苛刻的制约和紧密的监控。比如说你可以开任何非政府经济命脉以外的产业企业和公司,但是任何行动都必须得到印度官方的许可。印度今天的腐败跟这一个政策几乎可以直接挂钩的,就是说你开一个公司,进口一样东西,开一个商店,要跟人家签合同了,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在他们来说,他们就是尼赫鲁理念的最贴心的实行者,就是要打击私营企业,就是要控制你的发展,就是要控制这种“邪恶的、不高尚的行为在印度国土内蔓延”。所以这些工商部门对私营企业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也很乐意这样做。

官僚贪污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很多潜在的投资项目比如说国外投资,甚至一些基础的设施无法达成,往往是因为要疏通的这些环节实在太多了,很多人就放弃了。这对于印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

制约印度发展的问题

制约印度发展的还有另外一个现实问题: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之前,尼赫鲁据说还是一个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者,但是1962年的这一巴掌把他打醒了,以后他就很认真地在军事和国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因此,印度在军费上大量投入,加上克什米尔问题的恶化,牵扯了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精力和财力。

在社会文化层面,制约印度的发展问题还有种姓问题。在中国,你单看一个人的姓和名是不可能知道他是什么阶层;但是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属的种姓,甚至信仰什么宗教。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他的相貌、肤色和眼神,大概也能够判断他的种姓。

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其中一个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不能在种姓上有任何的区分、有任何的区别对待。但是现实的情况,按照我在印度这几年的一些体验,就是种姓的影响在这个国家仍然存在,并且影响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比较开明一点的人会觉得也许我们现在现代化了,我们对这些古老的东西不是很在意了。在德里大学,特别是那些最开明的学院里,大家都可以一起玩,不同种姓如吠舍、婆罗门和萨帝利的都可以一起玩,但如果是低种姓的首陀罗或者贱民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在印度,种姓以外的,或者跨种姓、跨宗教通婚的,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酿成了不少的家庭婚姻悲剧。

尼赫鲁时期,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的钱差不多,但是这样造成很大的问题,高等教育的院校毕竟是少数的,基层教育的人数还是更多的,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的落后。印度基础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学,还有一种是私学。公学是,印度的孩子上学不用钱,可以保证你的教学,但书费和文具需要自己买。但是这种情况下给老师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不可能像私学那么高,所以师资不能保证。

因为印度在基础教育程度普及方面的欠账,这种伴随种姓问题带来的人才的浪费是很可怕的。印度有15种官方语言,相互沟通非常困难。印度人口只有30%的人懂英语,10%左右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如果你教育不是很普及,基础教育不是做得很好,英语不能像我们的普通话全国通行,那么在地域之间的沟通、人民之间的交流还是很有限的。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特色,地域文化会保留得很好,但是现代化程度、地域之间的沟通肯定要弱一点。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配置,或者说地区之间的合作非常有限

宗教问题也让印度消耗掉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印度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的,如印度教徒对神牛奉若神明,因为牛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的宠物。但是穆斯林习俗是要宰牛吃,两者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牛或者是其他宗教圣物而起。印度历史上很多次宗教的大屠杀都跟这些仇恨有关,每一次类似宗教的问题发生了,政府都要动用很大的资源,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平息下来。

印度地方各邦的民主选举中,实际上也常被地方官员利用种姓和宗教的天然区分来达到选举目的。因为婆罗门在印度的各乡镇都是天然的代表,因为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从出生到死亡,都需要婆罗门的祝福和祭祀活动。婆罗门在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徒眼里,都是高贵而神圣的。在印度采取了民主模式以后,各地的婆罗门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各地区的民意代表并且印度国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婆罗门。

中国能从印度学习什么?

对于印度的这种混乱的状况,常常被认为是失败的民主制度,很多印度人,特别是共产党员,甚至认为印度是不是要实行更加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模式才更有利于这个复杂大国的发展。印度有很多很优秀的人才,对于印度的发展,有识之士提出过很多很高明的办法,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政策都有人提到过了,甚至有学者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问题就在于实施的效率上。很多人都很羡慕中国政策的实施力度和速度,也有很多人希望能够尽快效仿建立经济特区,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还是在讨论当中。但是从1947年甚至更早一点的情况来看,印度在独立后采取一党专政和独裁体制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尼赫鲁和甘地两人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在英国求学期间,对英国的议会制民主制度非常熟悉和推崇。

虽然独立前,尼赫鲁-甘地的个人政治理念特征让印度无法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后来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几十年的家族统治实际上还是形成了所谓的尼赫鲁-甘地王朝,从尼赫鲁本人开始到他女儿英迪拉·甘地到拉吉夫·甘地,现在的索尼娅·甘地和正在崛起中的拉胡尔·甘地,这个家族领导着国大党带领着印度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走到了今天。这几十年中,他们有所有建立家族式专制统治的可能和机会,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国大党从尼赫鲁时期的一党独大、多党竞争的局面,到今天遍布全国几百个大小政党,此起彼落的壮观场面,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宽广心胸和对民主的推动作用可说是功不可没。

我经常跟印度人讲,中国的精英和印度的精英所关心的东西恰巧是相对的。已经有了民主的印度,他们想要的是发展和经济;已经有了经济发展的中国,中国精英们想要的是民主和人权。这两个国家如果能够抛开一切的敌意,抛开一切的障碍,能够互相合作和支持,互相学习的话,这将会是两国人民之福。这一次辛格总理访华,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一句名言“中国和印度应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而不是互相地比较和互相地对立。”

2003年底周济部长到印度访问,我当时是学生会长,要负责一些接待工作。他问“你讲一下你对印度教育的感受”。我说同级别的学校里,印度的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综合水平和综合素质可能要超过中国硕士毕业生。原因有几点:中国在传统的文化重视上不如印度,中国的传统已经断裂了,印度还有很多的传统可以供他新一代去思考,他们的宗教文化,可以系统地引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进行系统的思考。印度还有开放的媒体,可以让他们的新一代接受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让他们的大脑能够持续地激荡和深入。

可以肯定地说,印度实行了民主制度以后,保证了人权,他维护了很多少数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持了媒体的开放,言论的自由。实际上,印度的学术成就、艺术成就,甚至政治理论成就都非常高,这都是直接相关的。

而在公民社会自我完善方面,印度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印度有很多的志愿团队,NGO组织非常发达,各种类型的NGO都有。2005年的南亚大海啸,印度敢说不需要其他外来的资助,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印度的NGO团队太强大了,有一个团队从德里出发要到南方去,公布一个热线电话号召大家报名,这都是需要志愿者自费参与的,我只是迟了十几分钟打过去,可人家说已经人满了。在校的学生很多是扛着包袱立刻下去了,反应非常神速,跟中国民间社会对待灾难的态度很不一样。即使那些在街边流浪的住贫民窟的人,每到需要的时候,很多的志愿团队会去帮助他们,来自政府的帮助反而是很少的。            录入   陈应俊            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0_08/04/1886019_0.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