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美国名校”只有16个在校生 浙江学生哭着要转学

14年前 [04-09 07:10 周五]
2010年04月08日 10:29 来源:钱江晚报

  交了近3万元人民币中介费,每年3.8万美金留学费后 浙江学生却没想到现实与宣传大相径庭,哭着要转学

  本报记者 张谷风

  套用股市的话:留学有风险,出国需谨慎。

  今天,我们很少听说出国留学读研究生有被骗的,因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砥砺,这一块留学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层面出去留学的,大多靠的是自己的实力,进的是货真价实的世界名校——中间商无利可逐,其中也就几乎没有暗箱操作和坑蒙拐骗的可能。

  但是,当留学越来越低龄化,留学市场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逐利的黄金场,陷阱也就应运而生。澳洲语言学校倒闭、英国文凭成赚钱机器、美国预科项目冒充名牌大学,此类新闻时有耳闻。以下,则是低龄留学陷阱就在身边的“现实一种”。

  (为保护未成年人和家庭隐私,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编者注)

  开学后发现全校共16名学生

  招生宣传上说占地11英亩的新学校,去年9月学生飞到美国,实地一看,却发现只有租赁的几间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都是租用所在的某College(学院)的,而校名就用白纸写好贴在墙上,像是临时做的;号称面向全球首次开招国际生的“美国名校”,开学了,全校却只有16名学生,而且都是亚洲面孔甚至不妨说就是中国人——美国学生一个都没……

  上述,不是愚人节的笑话,而是几个小留学生初出国门的实地见闻;这也是几个小留学生家庭辗转半年几近崩溃的焦虑。

  这些天,钱报家长会连续接到这样的信息:因为杭城某留学中介的宣传和竭力推荐,几名初中毕业生在各交了近3万元(人民币)不等的中介费后,以每年3.8万美金的费用,于去年9月起,先后赴美国某私立高中(下简称“美私高”)读书。没想到的是,现实与招生介绍大相径庭。

  4月1日到3日,了解了大致情况后,记者在百度网输入涉及到的“美国某某中学”字样,立刻跳出很多相关信息,时间大多在2009年下半年以后发布的;在新浪、搜狐,都有该校相关的招生宣传。宣传介绍称,这是一所在美国的中文学校;也有介绍称,这是在收购了美国老牌名校后的新校,投资方与办学方都有中国背景或是从中国出去的资深人士,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初三、高一、高二学生等;有一处关于课程特色的栏目宣传称读该高中“因材施教,直接升入美国读名牌大学”。

  同样关于这所美私高的负面信息也有不少。

  在百度贴吧,关于它的帖子有25楼之多,有部分已经被删节。其中网名叫“我恨美私高”和自称刚从美私高出去的学生,发的帖子内容和本报接到的情况基本类似。

  那么,会不会发帖的就是这些给本报联系的人呢?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学生因故恶意中伤学校?

  去了一个月,孩子哭着要转学

  连续走访了相关部门,终于找到了这些当事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美国有5000多所私立高中,为什么独独会让我们碰上这种倒霉事?”

  为了孩子,不断在家乡与杭州、甚至还亲自飞到美国的李先生说起这事,气不打一处来。

  他说的“我们”,包括了他的儿子小均,还有小文、小菲、小华等,他们都刚刚初中毕业,差不多十五六岁的年纪,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留学,和一个共同的去向:美私高,他们走到了一起。

  “我想回家,不能回就帮我转学吧。”

  去年10月,上学不到一个月,小均在电话里差点哭出声。

  开始,李先生和太太都不以为然,可能是不适应,毕竟才初中毕业,何况在完全陌生的国度。但是,孩子断断续续告诉他,开学了,全校只有9个学生,招生宣传称学校有自己的宿舍和校舍,但实际要先租住在家庭旅馆,校舍也是租的。对此,李先生将信将疑:会不会是孩子英语差,没熟悉实际情况。但是,没过多久,有个消息却让他一下子心里发了慌:短短两三个月,有几个同学已经转学,其中就有杭州一起出去的同伴!

  因为留学相识并成为同学,小均、小菲、小文和小华的父母也自发地结成一个同盟,说好了孩子间相互关照,家长间也随时互通信息多联系。现在出现这么大的变故,李先生却蒙在鼓里。他立刻向其他家长打听实情,没想到,另外两个家长支支吾吾地不愿多说,只是告诉他,孩子的确已经转学。

  远隔彼岸,情况不明,做家长的心如刀割。电话、MSN和QQ,小均的母亲后来干脆请假不上班了,专门候在网上与孩子沟通。同时,李先生还动用一切力量,让美国的朋友去学校实地踏看:情况与孩子说的大抵差不多!

  4月5日,针对记者一连串的问题,小文的母亲给了一连串这样的回答:

  “我很清楚,但不想说。”

  小文的妈妈不肯接受采访。但当记者提到,读者举报的这个学校学生人数、校址、住宿情况是否属实时,她终于冒出一句:“现在又搬过了。”

  是指校址还是宿舍?没有回答。

  为什么转学?个人原因。

  转到了哪里?不便告诉。

  中介费和学杂费都退了吗?退了一部分……

  联系几次中断。

  两个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家长,对记者的这番“穷追猛打”如出一辙——“为了孩子,我不想说什么。”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xyztc/news/2010/04-08/2213541.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