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河南商报 漫画/王伟宾)
■商报记者 高云 宋晓珊
进入5月,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很忙,接到了一两百个高考生的咨询电话。
高考越近,焦虑越重。每年这时候,都是高三学生的“心病”高发期。
若您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全家都饱尝高考压力的烦恼,请您一定看看下面的内容。当您和孩子一起分享完这些故事,或许会明白:高考很重要,可它真的已经不是通向成功的独木桥了。
高考在即,他们“反常”了
和家人起争执 他“自我封闭”仨月
19岁的赵文(化名),走路时探腰、低头。
他,已经独自闷在出租屋里三个月了。等待他的,是人生中第二次高考。面对心理咨询师,他声音微弱,像挤出来的,“嗯”,“可能吧”应付着。
赵文家在外地,去年高考失利后,他决定到郑州的一所复读学校就读。在他母亲看来,儿子离家到郑州求学,是为了避免和父亲接触。母亲是幼儿老师,父亲是大学老师,赵文一直被父母寄予厚望。
初三时,学习成绩优异的赵文成绩开始下滑。从此,父亲经常责备孩子,以致二人关系僵化,谁也不理谁。
去年,赵文高考估分失利,没能考入理想学校。他提出到郑州租房、复读的要求。赵文的母亲同意了。她说,这样不但可以避免父子冲突,也可以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每周末,母亲都到郑州看儿子。赵文提出条件,不许告诉父亲自己的住处。可春节时,妈妈违背约定,带爸爸来看赵文。
“妈妈不守信用,出卖了我。”他愤怒,厌学。从此,每天不洗漱,不换洗衣服,不理发,不上课,不和外人来往。
自闭、抑郁、恐惧,赵文患上了重度抑郁症,需要接受药物和心理的双重治疗。
第二次模拟考试“退步”100分,她精神恍惚了
经历三次大型的模拟考试后,小玲(化名)就要高考了。
而就在第二次模拟考试后,她开始钻牛角尖,不仅不去上学,还神情恍惚了。
导致这些负面情绪爆发的,是第二次模拟考试的失利,她的总成绩只有400多分,比上一次少了100分。
同时,喜欢的男生和自己的网上信息被同学发现,她变得烦躁、敏感、不安。
起初,妈妈以为她只是有点受打击,因为她从小就是个心思细密的敏感孩子。
后来,她的“心病”加重,开始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在监视她。甚至出现了幻觉:有人偷听她说话,定位她的手机,窃取她的隐私……
再后来,她不敢说话,怕被人听到;不敢出门,怕被人监视。看到女儿这样,父母手足无措,他们不敢惊扰女儿,怕她受刺激。
在父母的忍耐中,她一个多月足不出户。最终,父母带她到各大医院看心理医生。
她的“心病”有了结论:过度的心理压力让她出现认知偏差,产生了幻觉。进一步恶化,会出现精神分裂倾向。
“心病”从何而来
高考“心病”高发 学生和家长都有“责任”
“每年5月,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进入了高发期。”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林方说。
最近,每天的心理咨询电话中,高三学生占据了一半以上。来咨询的,有家长,也有学生。他把这些高考生的“心病”总结为三类:考试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三方面。逢考就头痛、出冷汗、心悸、手脚发冷、尿频等症状就是考试焦虑的表现。当焦虑过于严重或持久,就容易产生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念。比如有学生晚上失眠“钻牛角尖”,反复担心考试时会不会落这个、落那个。
更有学生把心理的焦虑转化成了身上的病。考试前会发烧、头痛、胃痛、拉肚子,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器质病变。
袁林方说,考前的轻度焦虑是难以避免的,而过于严重就会导致“心病”了。究其“病根”,考生和家长都有责任,“心病”的爆发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如,赵文和父亲“积怨”已深,小玲一直都个性敏感、不太合群。而高考前的压力,成为导火索,导致了心理问题的爆发。
他举例,赵文妈妈的家庭教育方式测验分数很低,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为负分。面对高考压力,赵母限制太多,恰恰加大了孩子的压力。而赵文一人在郑州复读,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无以排解,就形成了强迫症状。
高考生有了“心病”怎么办
考生:别和同学扎堆“诉苦”
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前的担心总是难免的。
“和同学聊天,可以聊些开心的话题,少诉苦。”袁林方建议。高考生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同学们扎堆诉苦则会使负面情绪聚集。
心情不好、学习效率低等消极情绪说得多了,考生会发现,这些问题自己身上也都有。然后,放大负面情绪,加上消极的心理暗示,情绪就走进了“死胡同”。
“不妨有点儿阿Q精神,多点儿自我安慰。”他建议考生可以多想想自己的优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听轻音乐、运动也都是调节情绪、排遣抑郁的好办法。
家长:鼓励的话说多了,就成了压力
高考在即,孩子有压力,家长也不容易。袁林方说,如果家长对待压力都束手无策,不仅帮不上孩子,还会加重压力。
家长们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要过分关注。饮食结构、陪伴等方面都尽量保持生活“常态”,不要做大的调整。
家长要尽量在孩子面前“克制”,既不要和孩子起冲突,也不要焦躁不安,避免制造紧张气氛。
“我们不给你压力,考啥样是啥样。”这类解压的话,也是家长的常用语。而袁林方却说,这话还是不说为妙。考生需要的是力量的支撑和精神的鼓励,而不是这些消极的安慰。
“而凡事都有度,鼓励的话说多了,就成了压力。”他说。
如果想给孩子解压,少说多做是好办法。带孩子出去散步、运动,能够很好地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
您家考生焦虑了吗?
“心病”要“对症下药”
高考焦虑也有规律
复读生的表现比应届生明显,成绩优秀的比成绩差的明显,中等程度学生更为突出。
考前焦虑多表现为8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一想到考试就感到自己一定不行,没有前途。
2焦虑,感到时间紧迫,没有复习好,越到考试越觉得生疏,越复习越觉得不扎实。
3敏感易冲动,压力大,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
4考生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生活中也开始丢三落四。
5考生身体状况出现问题,腹泻、过敏等情况时有发生,逐步出现夜晚失眠,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反应。
6惧怕考试,在模拟考试中,想到要进考场,就出现退缩行为,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7放弃。感觉再努力也没有好的结果,于是选择了放弃。
8自我“放水”。由于惧怕考试失败,在考前疯狂玩耍,不好好复习。
如果只出现一两条表现,家长不需过分担心和过分关注。而如果三条以上的表现,家长就得想办法给以疏导,调整考生情绪了。
“出现过激行为的严重焦虑,最好求助于心理专家。考前心理疏导,有助于快速调整考生情绪。”袁林方说。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5/11/1504921_2.shtml
肖庆兰搜集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