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出生于大巴山农村,高考时英语没及格,但33岁就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40岁登顶英国工程学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他奉行一句话:“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肯定比今天做得更好。”
他就是宋永华,凭借自强不息与知难而进的精神,演绎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
【系列策划之一 “海归裸奔”背后:“大牛”科学家施一公的舍与得】
【系列策划之二 顶级“海归”饶毅:游走于多重角色下的本色学者】
致力中英教育交流 乡音难改赤子情深
多年的海外生活和各种炫目的光环,没有改变宋永华的乡音,更没有改变他的赤子之心。
宋永华常说,教育是使家乡人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所以,他一直都对中英教育交流非常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在自己生活还不富裕的时候,他就曾为家乡建设学校捐资几千英镑。几年前,他又说服布鲁内尔大学,出资举行“中英中学校长论坛”,对中英中学教育进行讨论。
从1997年开始,宋永华每年都回国四五次,与高校、研究单位进行交流合作。2007年,利物浦大学邀请他出任该校副校长,同时兼任在苏州的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的“强强联手”的中外合作大学,是可以实现将中英教育优势相结合的有机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感到中外高等教育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人才。在英国任大学副校长的经历,给了他对高等教育思考和实践的宝贵机会,他希望对祖国的人才培养有所作为。
2009年2月,他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他说,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不少人问他,你在英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现在放弃那边的一切回来,不感到可惜吗?可他认为,能推动中英两国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是他最愿意做的事。他希望成为中英两国教育科研交流的桥梁。“是祖国培养了我,是国内众多老师培养了我,我在国内学有所成后在英国工作了将近20年,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是时候回来为祖国做些事情了。”
宋永华简介 |
宋永华:多部门组成专项办保证引进海外人才质量 |
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84年在原成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1991年留学英国。1997年,他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工程学教授就职于布鲁内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4年7月当选为英国工程学的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留英华人。他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曾发表3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著有5部英文专著,先后担任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之一。2009年回国,任电机系教授,4月被任命为校长助理、低碳能源实验室副主任。同年,被公开选拔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副局长兼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主任。 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去英国属机缘巧合 宋永华出生在四川山区。他常说,大山让他学会自强不息,大山让他懂得知难而进,大山人的性格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知难而进创造历史“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给自己定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总是抱着‘干一件事就要喜欢上它’的态度,一点一滴地做好每件事情,”宋永华说。正是这种踏实态度和出色的学术成果让宋永华赢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 研究电网声名卓著 严谨扎实成就辉煌 宋永华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他的研究成果在英国国家电网,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知名公司得到应用。俄罗斯、意大利、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都向他咨询过。 “改革开放30年来,留学人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的飞跃。大家都有一个心愿,都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有的人在国外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实现为国服务的心愿,促进所在国和中国的交流,有些人更愿意回国工作。但回国总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如工作环境问题、家庭问题、孩子教育问题等等。现在国外有很多改革开放初期出去的,他们的孩子大都是在国外出生上学的,回来之后存在语言环境的差异。另外国内的发展很快,变化很多,在国外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回国却不容易找到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这里我想说,信心是很重要的,回来后要融入国内的环境。想想我们出国留学,两眼一抹黑,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文化都能闯出一条路,那么我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难道还没有信心做出更大的成就来吗? 对话宋永华 记者:听说你父母是想让你中学毕业后当警察,而你没有走父母设计的路线?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