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陕西 大学生下乡关爱留守儿童 唱歌游戏助其树立自信

14年前 [08-17 05:55 周二]
2010年08月16日 09: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窗外喧嚣一片,陕西省安康市镇安中学5楼的一间教室却格外安静。10多个孩子手拿画笔,对着黑板上悬挂的一幅画勾勾描描。手把手教孩子们的,是4名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志愿者,他们也是2010年陕西省数千名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中的一分子。

  今年暑假,陕西省各高校共派出100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奔赴全省各地进行志愿服务。作为重点服务项目,这100支队伍中有20支都是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团队。从辅导课业到共同游戏,从组织竞赛到心理抚慰,“关爱留守儿童”是这些大学生此行的主要任务。

  走进大山,为留守儿童编织梦想

  画画的孩子们中,11岁的阴召轩分外认真。这个家在陕南镇安大山里的小男孩,父母在广州打工,自小跟着姥姥一起生活。今年暑假,刚刚接触素描的小召轩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一名建筑师。”他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是外国人设计的,如果我能学好美术,下次中国再举办奥运会,我也能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体育馆。

  和小召轩一样,很多长期留守家乡的孩子正在志愿者帮助下,开始编织自己的理想。而在志愿者眼中,这些昔日沉默、怕生的孩子也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刚来时,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也不愿向他人求助。”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日志中,有志愿者这样记录。10多天的接触中,志愿者们除了每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还一起做早操、吃饭、上自习。课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还找来各种话题,和他们聊天、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下午,在志愿者们策划的联欢会上,每个孩子都勇敢地上台表演了自己的节目。“从之前的排斥说英语,到现在开口读单词、说句子、唱英文歌,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传递一个信息——孩子们已经拾起了学英语的信心。”服务团带队老师刘鹏博说。

  面对洪灾,为孩子重建心灵家园

  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突如其来的洪灾让志愿者的行动有了特别的意义。

  地处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镇,是今年洪灾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肆虐的洪水刚刚退去两天,张滩小学一(1)班的教室里,便传出孩子们嘹亮的歌声。简陋的教室里坐着的40多个孩子,36个都是农民工子女,其中19个孩子的家庭在洪水中受灾严重。

  坐在后排的马兆博一直心事重重。他的父母在外打工,13岁的他平日和奶奶一起生活。这次洪灾,他家的房子全部被淹,由于一直没能联系上父母,马兆博只能跟奶奶分别到亲戚家借住。

  得知情况后,安康学院的志愿者帮马兆博打通了父母的电话,并和他一起收拾被淹的房屋。这些志愿者认为,灾区的留守儿童,洪水来临时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比其他孩子有着更为复杂的心情,也需要更多的关爱。

  十几天里,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唱歌、做游戏,鼓励他们上台表现自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除了上课,他们还组织起来帮助当地群众清理垃圾和淤泥。

  大三男生袁河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辅导员,要求组织带领同学帮助灾民。“洪水刚退时,道路上到处是垃圾和淤泥,根本无法通行。”没有工具,袁河和同学们只能向群众借,一天下来,“累得饭都不想吃”。但听到当地百姓说“这些孩子真不错,大学生的素质就是高”,袁河觉得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志愿服务,为自己收获一份感动

  “不光是我们帮助了他们,我们的收获也是别处得不来的。”今年暑假,西安美院大三学生黄宁本来已在家乡找好了美术教师的兼职岗位,但一听说学校的“三下乡”活动,便毫不犹豫地“下乡”了。

  “事实证明,我们真的来对了!”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姜增铭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雨下得很大,我冒雨往住处赶,不一会儿身上就湿透了。突然间,我觉得头顶的雨停了,扭头看时,却是一张熟悉的面孔——一个听过我两节课的小女孩正用手中的伞,帮我遮住了雨。”

  “此时此刻,我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深深的感动。”小姜说,大学生下乡把科技、文化、卫生带入农村,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陶冶,“这里有另一种空气让你呼吸,获得一种独特的感受。”

  而在王庄镇,负责培训班报名的大学生则被大山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所打动——“如果没有这次亲身实践的机会,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理解教育资源的缺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使我学到了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苏蕾认为,通过“三下乡”,可以把书上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而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又可以引发新的思考。

  几十天朝夕相处,大学生们和留守儿童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得知志愿者们要离开,孩子们含着泪水前来送行。有的送来了自家的水果,有的还为志愿者送上了自己亲手画的画。

  “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们会年年过来。”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陕西各高校就已经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探索帮扶结对机制。“我们尝试探索一种可供复制、推广的长效机制。”团陕西省委学校部副部长单书平告诉记者,即使每年的活动在形式上相对固定,但双方建立的感情将是长久的、效果是明显的。(张伟 张亚楠 本报记者 孙海华)

                录入    陈应俊 

 

相关新闻:

          另讯:武汉六高校百余志愿者倡议学习赵小亭帮扶留守儿童

          2010年08月16日 15:59 来源:新华网 

              “让我们带着小亭精神,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小亭平凡而伟大的爱……”学习赵小亭同学先进事迹暨“种太阳”关注留守儿童活动出征仪式15日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来自武汉六所高校的百余名志愿者即将启程奔赴湖北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并向全省大学生发出向赵小亭学习的倡议。

            近两年来,由武汉大学团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指导的“种太阳”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室,已有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6次赴罗田、大悟、英山等地农村进行留守儿童帮扶活动。此次,“种太阳”团队组织号召武汉6所高校的112名志愿者,带着小亭精神分别于8月17日、27日奔赴湖北省罗田、大悟、英山等地进行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这些志愿者分别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

            “种太阳”关注留守儿童项目负责人李可欣告诉记者,虽然小亭走了,但是“种太阳”工作室有几百名“小亭”,每名成员都愿意带着小亭精神,以最竭诚的努力和奉献,在大山里的孩子心底播种太阳。

            “种太阳”工作室的志愿者们表示,他们将在帮扶留守儿童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小亭精神,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奉献公益,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不懈努力。 (廖君、董博颹)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0/08-16/2470570.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