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做会爱善教的父母

14年前 [08-17 21:45 周二]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有怎样的效果。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他们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错识与误行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偏重智力教育,忽略综合素质。

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们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知识的学习,如器乐、书画、英语、奥数班等。不少家长明确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学习,别的都由爸爸妈妈来做。”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做,也不用去做,忽略对孩子性格情商、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且许多家长把学习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认为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很少注意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家长常常在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着孩子的心理压力。于是出现了不少孩子厌学怕学的现象或者高分低能的现象,有的孩子为逃学长期装病蒙蔽父母,有的孩子因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焦虑过度,有的孩子10多岁了还不会穿衣服;有大学生因同学间发生了几句口角,就导致心理障碍而不得不退学;河南平舆县曾有17名青少年接二连三地被害,这些孩子连最起码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天津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在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里居然不知道回家的路,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都真实的存在着。

二、注重体格养育,忽略性格塑造。

许多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学业教育,孩子身体健康、学习优秀他们就是成功的父母了,他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体质和成绩,非常舍得在孩子的食谱、各种营养品和各种培训班上花费人力、财力,平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想吃什么?”“作业完成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至于孩子是否有高尚的品德、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友和生存能力却往往被忽略了。在这种单一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性格偏差,缺乏父母抚爱的孩子性格冷淡,缺乏热情,甚至抑郁怪僻;受到父母过分地照顾和保护的孩子性格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受到过严管教或过高期待孩子性格压抑、焦虑、逆反……

有一个孩子因其父母宠爱弟弟却苛求自己,经常遭到严厉的呵斥而对他人感情淡漠,性格沉默、敏感、冲动,曾四次离家出走,后来给班上留下一封遗书又再次出走,他在遗书中倾述了厌世自杀的念头,惊动全班师生分头寻找,孩子几天后终于找回,其父母才开始重视孩子的情感与思想。

三、视孩子为私有财产,缺乏尊重意识。

在很多家长意识里,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的脸面,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塑造他们,强迫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或选学某种专业乃至将来从事某种行业,热衷于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毫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他们的期望,一旦孩子未能达到,就觉得失败没有面子,要么时常打骂发泄愤怒,要么放弃教育放任自流。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因自己人生平平,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儿子的身上。她的“教育思想”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儿子在她的全天候的关心、照料、监管、督促之下,一天天地“成长”起来了,乃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神童。这个神童在学校里一路跳级,小学、中学、大学一晃而过,十七岁时便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当她正为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成功而得意时却收到了研究生院令其儿子退学的通知,因其儿子在读研究生时出现了行为怪异,生活不能自理,不会社会交往,甚至反应迟钝表情呆滞言语木讷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打击,这位母亲并没有醒悟,仍然要求儿子在家中继续原来的样子生活。而她也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成天累月地伴在儿子的身边严防死守,要求儿子除了念书、吃饭、睡觉之外,不许跟别的孩子交往,不许参加社会活动,不许看任何杂书甚至电视,不许考虑与学习无关的问题,目的是再考上研究生……她不知道她这种教育思想和方式非但不能将孩子培养成材,却能毁灭孩子的将来。

四、缺乏心理学知识,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家长对孩子极富责任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从而缺乏教子技能,使得孩子长期受困于种种心理纠纷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孩子的心理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有的孩子因焦虑而出现头疼、腹疼、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有的孩子出现学校恐怖、抑郁倾向、人格偏差或者同性恋倾向,有的孩子患上了强迫症、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举动。但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对家长倾述心理问题,有的家长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

有一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心理异常表现时,只有16%的家长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和治疗;有14%的家长不承认孩子有心理异常表现,根本不重视;70%的家长表示自己会选择在家教育,他们以为孩子的问题会自然消失。由此往往延误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最佳纠正、治疗时期。

针对以上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改善教法。

一、        重视情商教育。

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重要的,父母们把眼睛盯在孩子的读书、成绩上也不完全错误,毕竟书读得怎样,成绩好不好,对未来孩子的升学、就业、工作、生活、成家立业以至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智商高不等于成功,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是那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即“情商”。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在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

因此,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的中国的父母们应该转变观念,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注意对孩子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情商因素的培养,让孩子具备成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二、        注重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

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自主自立能力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基础因素,它包括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它们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人要有了这个基础,读书、工作等什么东西都能搞上去,相反,要是没有这个基础,没有独立的精神与品性,生活没有自理能力,则迟早会垮下去。对父母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和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独生子女时代尤其是这样。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说过:“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我们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这既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民族的需要。

美国的家庭就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美国的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直爽,善于交际,较有主张,敢想敢闯;外出不需大人陪伴,也很少出什么险情。

在我国,也出了一个七八岁开始独闯全国的“小超人”任乐园,她3岁时生活就能自理,4岁半能上街买菜,5岁独立闯郑州、识字3000多个,6岁闯北京,七八岁开始独闯全国,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她最突出的特长是交际能力和生活能力。不管到哪个城市,只要给她一张地图,你叫她到哪里会面,她准能在那儿出现。“小超人”的能力源于其父母让她广泛接触自然和生活环境,进行开放式实践教育的结果。

三、        做民主型家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社会人,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应树立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观念,把孩子看作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有发展主动性的人来对待,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教育他们,而不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塑造他们。家长应该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爱而不娇,既尊重、保护孩子又给予良好的教育。家长应该担任指导者的角色,鼓励他们社会交往,对其活动既加以保护又给与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情感,满足其要求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控制或制止,对其不正当的要求、言行及时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愿望。重视与孩子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使孩子形成独立、自尊、爽直、学会与人相处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江苏有一个考入北大的文科女状元颜维琦,其父母就很民主,他们培养孩子善于捕捉其兴奋点,他们发现孩子对字画的临摹能力强,就送孩子拜师学书法;他们见孩子喜欢听故事,便借、买了大量名著和其他课外读物讲给她听,并让她再讲给别人;见孩子喜欢听音乐,就买各种磁带放给她听,并教她识谱……但他们却不把眼光盯在孩子的一两项专长上,而是指导她全面发展,因此孩子爱好非常广泛,无论书法、作文、演讲还是音乐、体育、舞蹈都样样精通。父母从不打骂孩子,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她,当孩子因出色受到同学嫉妒时,父母动员孩子与同学亲近改善关系,当孩子对社会阴暗面不理解时,他们就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的事迹鼓励她朝前看,因此孩子养成了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性格,在班上人缘很好,无论男女生都愿同她交朋友。对于孩子时常将自己的稿费、图书捐赠给困难同学的义举父母任其做主,从不干涉。正是其父母民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品学皆优、人人称道的好孩子。

四、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等都会起示范和感染作用。俗话说得好:“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书。”因此,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要注意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率。父母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是有自己的主观愿望及思想的,处于成长中的孩子自尊心尤其强烈的。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对孩子随意批评及辱骂,要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进行沟通。平时对孩子正当的要求要予以适当的满足,不要在诸多方面予以限制。

当发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要耐心的予以指导,予以疏通,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行朋友似的谈心,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若父母自己不能疏解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时,父母也要尽量杜绝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如谨防当前影视、录像中的“暴力事件”以及网吧、游戏机等对学生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有一位母亲面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儿子,起初的焦急、责骂并未拉回孩子,反而将母子关系弄得紧张、冷漠,后来这位母亲在陶宏开教授“面对现实,冷静对待,冷静处理”的开导下,转而向孩子请教电脑知识,和孩子切磋上网技巧,这成为他们母子良性沟通的切入点,她和儿子的关系慢慢平稳缓和起来,不知不觉孩子疏远了网络游戏,并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位母亲总结道;“对孩子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也要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在父母努力去做的同时,孩子也会慢慢认同父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关系重大、历时长久的工程,需要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感悟和学习,才能提升认识、改进方法,才能培养出性格良好、心态健康、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作者:赵红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sfems.com.cn/article/343.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