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东渡日本求学、工作20余年。从去年4月开始,他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海鸥”:一边在日本东京大学做研究员大学聘,聘期一年,一边隔三差五地回国找高校联系工作,以照顾耄耋之年的父母。当他邮寄了百余份自荐材料,参加了十多次“海归”项目的对接活动,以及一系列面试、考核之后,有关高校的回答都是“等等再说”,结果却不了了之。
|
|
前不久,陈亮得到北京某高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的点拨:“赶快去找上面的人,没有背景别想进来。”陈亮辗转反侧地想“去找谁”,最后找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把回国求职的遭遇一吐为快。
院长、书记“打架”,堵死大门,封住边道
陈亮回国工作的首选目标是某高校。该校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书记与陈亮见面时说,学院非常缺少来自日本、韩国的海归,你的加盟可以把相关专业带动起来。
而在与该院院长面谈时,院长却说陈亮不是体育专业出身,再懂经济也没什么用。陈亮反驳,综合性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发展重点应该是经济与管理课题,体育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过分强调体育本身,还不如直接办成体育大学或体育学院。
事后,陈亮打听到,该院是书记管人事,院长管教学。书记是点头同意了,但院长顶牛,不给安排教学任务也没办法。他用手机给院长发短信,但都石沉大海。
不久,同一所大学的经济学院相中了陈亮,并向学校人事处申请录用指标,却被告知:“此人不能录用”。原因是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已经同校人事处处长交涉过了。
“书记与院长‘打架’,不仅堵死了我进这个学院的门,而且还把‘边道’给封了。”陈亮说。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京另一所高校。陈亮把应聘材料邮递过去后,院长同意接收,可书记说,前几年招聘了一名日本海归,学术水平不怎么样。陈亮说:“你们信不过我的话,可以给一次试讲的机会。”结果依然是石沉大海。
学术论文算什么?能拉关系,拿来项目资金才是真本事
今年三四月间,北京一所高校筹建管理学院并面向海外招贤,欢迎有识之士报考院长等职位。3月31日下午,陈亮看到招考公告,立即用电子邮件给这所高校发送个人应聘材料。4天后,他接到了该校复试与面试的通知。
陈亮说,最后包括自己在内共有8人进入复试范围。在这8名候选者中,陈亮自己有国外学习、工作背景,有2人没有来参加,1人因为文凭与论文造假被取消资格,1人在国外大学进行过短期访问与进修,其余3名都是国内大学成长起来的“土鳖”。
大伙儿在吃饭时就听到一些风声:学校人事处领导是湖南人,湖南某大学的一名副院长前来应聘;一位曾担任河北某大学团委书记的老师也来报名,此人虽然没有留洋经历,但对这所大学的事情件件通晓。其他面试者经过打听获悉,此人是校领导的亲戚,而学校从北京一些名校请来的评委,其中就有其导师。
让参加面试的人疑惑的是,评委们在面试时不是很关心应试者的学术水平与学院发展的战略规划问题,重点考查的是学院内部出现了矛盾该怎么处理等问题。一些参加面试的人质疑说,这是不是在招考管理学院院长与副院长?在面试时,校方的回答揭开了这个疑团:学校招聘你们,发表几篇学术论文顶什么用?活动能力强,会拉关系,能忽悠来院士,拿来资金项目才是真本事。
最后在公布录取名单时,不出其他面试者所料,校领导的亲戚入选。
请汇15万元,3天之内寄送录用通知书
陈亮在求职过程中还碰到很多奇怪的事情。他曾经把目光投向某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明确告诉他:学院是要招录一名海归,但名额已经答应给了美国某大学的一个系主任。这位主任要是来的话,你就没有戏;如果他不来,我们就打电话联系你。
陈亮上网搜索院长专门提到的这位美国教授的信息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什么系主任,充其量是一所大学的临时工。压根儿就没有美国海归回来的事,院长只是释放一个烟雾弹,给陈亮虚晃一枪。
在向某联合大学国际商务学院发出一份应聘材料后,陈亮接到回复:请汇15万元,三天之内寄送录用通知书。收款人的名字、电话与账号一应俱全。经查实,对方提供的账号根本不是联合大学的财务账号。
陈亮觉得眼前的水很深,不敢贸然涉足,便向北京警方报警,纪检部门也随即介入调查此事。事隔不久,这所大学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书记给陈亮打电话表示道歉,说是学校官方网站的邮箱被人盗取。
在一所高校碰壁是个人原因,可这么多的学校呢?
陈亮现在总算在北京某体育学院找到一块歇脚地。不过,随之而来的与体制、机制之间发生的冲撞,令他难以招架。学院新成立了一个由他领衔的学科研究室,办公室空空如也。陈亮找学院总务处反映情况,可工作人员就是不肯把堆放在仓库里的桌椅配置给他,还说“国有资产不能随便流失”。
鉴于陈亮每天在东五环外住地与学院办公室之间来回跑五六个小时,今年7月,体育学院党委会研究决定,给陈亮提供一间公房。
直到9月底,总务处才通知他去打扫房子。陈亮开门一看,窗户边爬满了蛆,屋内臭气熏天。
学院清洁工悄悄地告诉陈博士:“那是一间建在厕所下水道上的‘阴沟房’,连农民工都不愿住,一直空在那里。”陈亮把学院党委书记和人事处处长请到现场。两位领导实地察看后表示,确实不能住人。
“如果我在国内一所高校碰壁,或许是个人原因,可现在我在好几所高校面前都碰壁,这就该从思想观念与管理体制上找找原因了。”陈亮博士疲惫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 李剑平)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0/11-22/2670653.shtml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