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青少教育 如何避免“温室花朵”?

13年前 [12-28 07:43 周二]

青少年教育之问:如何避免“温室花朵”

2010年12月27日 13:38 来源:光明日报

  “它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它们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思想撞击出来的;它们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我与众多父母、教师和青少年朋友共同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在近日举行的《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发布会上,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这样介绍根据自己10年网上聊天内容结集而出的新作。


  自2000年6月至今的10年多来,孙云晓坚持每月与青少年及其父母和教师网上聊天,其中只因“非典”停过一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到教育,人们常会这样说,教育是需要周期的,而从这个角度看,长达10年的网聊给了我们一个得以观察10年教育的视角。

  10年了,中国教育的变化之大令人瞩目,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甚至部分城市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但是,国家层面政策及改革的大步推进,依然难以化解人们一谈教育就说“难”的境况,这种“难”,其中一部分就是,在现实环境里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样难题。

  透过孙云晓的10年网聊,我们发现一些难题不仅10年前存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甚至可以预计未来10年也不容易根除。这些教育难题,实在值得拎出来说一说和进行反思。

  父母如何爱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一方面,63%的中小学生认为,好父母最重要的标准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另一方面,69%的妈妈偷看过孩子的日记,20%的妈妈会偷听孩子的电话,22%的父母会翻孩子的书包。

  真爱究竟是什么呢?孙云晓提供了两个发人深省的案例:

  有位母亲偷看女儿日记,发现女儿描写自己的性幻想。这位母亲犹如晴天霹雳,不仅对女儿进行了斥责和辱骂,还到学校对日记里所牵扯到的人进行了警告和痛斥,并邀请女儿的老师协助自己来端正女儿的思想,最后却收到了反效果。

  另一位母亲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女儿意外怀孕了。这位母亲没有责骂殴打,而是忍着内心的震惊和伤痛,安慰着惶恐不安的女儿,并坚持与女儿一起到医院,以母亲的名义签字,为其做了手术,并做好了善后工作。女儿愧疚地跪在母亲面前发誓要努力学习,回报母亲的宽容与理解,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出国留学,目前发展良好。

  “从两位母亲对女儿不同方式的爱,我们可以明白何谓真爱。真爱不只是真心实意的爱,更应该是尊重的爱,理解的爱,理智的爱。但是,许多父母不知如何爱孩子,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让孩子独立面对一份责任,才能促其成长。还有,自由是童年的真谛,平等是沟通的基石,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这些观念在很多父母那里都很淡,其实,信息化时代早已动摇了父母的权威,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将其概括为‘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但是很多家长忽略这些,反而造成很多问题。另外,当代家庭教育中还面临着父教严重缺失的问题,父爱更有助于鼓励孩子勇于探索,独立克服困难,有助于在孩子的个性中形成积极进取、果敢坚毅、稳定成熟,缺失严重将成为很大的隐患。”孙云晓说。

  如何避免“温室花朵”

  在1993年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孙云晓对中国孩子生存能力发出忧患的呼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孙云晓说,《夏令营中的较量》揭示的教育危机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扭转。

  10年网聊中,中国孩子的健康人格、创新能力、冒险精神始终是孙云晓与网友沟通的热门话题。“父母大都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表扬。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很多父母因此喜欢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几乎不敢批评,再加上独生子女备受溺爱的现实,如此培养出的孩子容易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让人忧虑。”孙云晓说。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我们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在知名的‘糖果实验’中,同样是5岁左右的孩子,有近6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再吃,因而吃到更多的糖果,而70%的中国孩子面对诱惑无法坚持,选择了提前吃糖果,最终只吃到了很少的糖果。”孙云晓认为,这是很值得中国父母沉思的问题,有研究证明,那些能够抵御诱惑自我克制的孩子,以后的发展,要比无法自制的孩子好,因为他们更有节制力和忍耐力。这让我们看到一种潜在危机,那就是,受溺爱的独生子女,有可能因为过度的满足而变得脆弱、任性和难以自制。

  另一方面,中国孩子胆小,不敢冒险。“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生活在另一个温室中,即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温室中,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成为‘分数机器’。”孙云晓介绍说,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曾这样分析中国孩子为何胆小不敢冒险: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成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衡量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调查发现,有83.6%的中小学生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上班级的前十五名,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最终皆大欢喜的愿望。但是,父母仍为了这个愿望,不惜让孩子承受巨大压力,同时也让自己心里背上了沉重包袱。

  “我们对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了,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搞好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以此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使得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成为自己孩子竞技的舞台,每张成绩单都成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尺。父母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态,根据调查,有20%的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就是学习,另外有20%的独生子女为考试发愁,15%的独生子女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成功标准,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童年恐慌’,还直接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孙云晓说。

  10年网聊中,孙云晓接触到许多以单一成功标准衡量孩子、进而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失败的父母。“其实,以分数和名次等所谓的统一标准评优劣,必定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够可持续发展,是有自知之明,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孙云晓说,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而要树立这样的信念,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还需要社会价值观的革新。(记者 王庆环)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0/12-27/2748561.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