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读诺丁斯的《学会关心 ——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gxm 发表于 2006-2-10 17:05:00
本文引用了许多诺丁斯的话,其实,我甚至觉得还不够,几乎她的所有的话,都充满了睿智,都发人深思,我盼望能
和所有的读者分享这种阅读的快感。限于篇幅,我不能引述得更多,但我相信,只要阅读此书,就会被它吸引。这不是言过其实,更不是出版者的炒作,而是一个无
可否认的事实——读者会证明这一点。
当编辑多年,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但很少有一本书如此深刻地打动我,这就是内尔•诺丁斯
(Nel Noddings)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言难尽,阅读时的心情远非平时做编辑看书稿可比,我时不时地读出声来,并急于把其中的一些精妙之处告诉我的同事,
告诉我的家人,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我给远在美国的译者发E-mail,感谢他把这么好的书译介过来;甚至,我还来不及读完它,就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我的感
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微小的感觉。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
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
解,被接受,被认同。
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
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
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 “关心” 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人也是危险的。
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在医院,病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社会福利机构,顾客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养老院,老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学校,少男少女们感受不到关心。人们渴望多一点关心,呼唤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诺丁斯讲的这种缺乏关心的状态在现代社会、在各个国家几乎普遍存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因缺少关心所引发的人间悲剧几乎天天在上演。记得看过中央电视
台新推出的一档节目叫“道德观察”,其中一辑中有一组画面(好像是在湖南某市)令人难忘:一个在楼顶徘徊欲寻短见的年轻人,焦躁不安,生命系于一线;而楼
底下上千人的围观者有的吹口哨,有的大呼小叫催促上面的人快点跳下来,虽有少数正义之士力图阻止,但势单力衰,无济于事,最终是楼上的年轻人更加烦躁不
安,向下面的人群叫骂、扔砖头,最后跳了下来粉身碎骨,而下面的围观人群则带着看完表演心满意足的表情呼拥着慢慢散去。这情景与当年鲁迅笔下的“看客”何
其相似!为什么人的生命被如此轻贱视为儿戏?为什么把看别的人死亡作为一种观赏且乐此不疲?对人的生命尚且如此,对动物、对植物的漠不关心就更不奇怪了。
几年前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伤害狗熊的事件相信人们不会淡忘,其实类似的事经常在上演,偷猎就不必说了,我们身边的草坪、树木,又有多少人会
去关心、去爱护呢?或者我们已经习惯于漠视一切了——除了物质财富。难道学会一点关心,有一点同情,竟是如此之难吗?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关心”这
个词置诸脑后,把这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弃若敝屣的呢?
认真想来,这种缺少关心的状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回溯到我们幼年的家庭教育,青
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在我们成长的各个时期所给予我们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们在关心和学业二者之间似乎更看重后者,因为学业成就关系到孩子未来
职业的选择,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也是道德贫困的教育,尽管我们的课程中不缺少“主义”与“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但多流于形式或只
是为了应付考试,远未能内化和融入孩子们的身心,成为指导其言行的准则。而社会对成功人士的界定,也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误区,即羡慕并追求成为有钱有势
的所谓管理者,或研究高深学术的有头有脸的专家,等等,媒体则不停地向人们介绍所谓“小资”、“布波族”的时尚生活
,使年轻人误以为这样的人生才算得成功。在人们奋斗的人生之旅中,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取得地位、权力、金钱,或者说是能带来这些标志所谓事业成功的那些
职业职位,而其他种种美好的东西,如关爱、同情、扶助弱小,甚至人的良知,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在职场竞争中被主动地抛弃了。一个普通劳动者,靠诚实
劳动生活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人”,从而生活在社会和他人的阴影之中。如果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将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一生
——毕竟上面的所谓“成功人士”只能是一少部分人——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良好的道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选择是健康的,符合人性的选择吗?对一个人而言,什
么才是他生活中、生命中最重要的呢?所谓的事业成功是我们生活的惟一目标和生命的最高追求吗?对此,诺丁斯在书中告诉我们:
“学生们需要理解,成功的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成功会比其他成功更加引人倾慕和追求。……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
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
意义的连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关心你生命中一个特殊的人远胜于关心一切
原则和事业。你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关心和被关心,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质问只对我们的心智发展有利无害。处在一种亲密的
关系之中,我们才有机会理解关于道德的秘密,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完善我们的道德。”
是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爱使我们心灵充实,爱使我们精神愉悦,健康的人生不能缺少关爱。但这种爱,或者说
关心的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建立需要学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们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
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对此,诺丁斯说道:
“我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
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这些关心领域,我们会发现
许多主题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专题讨论﹑研究项目﹑阅读参考以及对话的基础。然而目前,学校里的课程几乎完全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而且这种组织毫无章
法,以至于知识都被那些所谓的事实和技巧所淹没。即使有的学生真的对某些学科领域产生兴趣,譬如数学或者文学,他们也只会以失望告终。过去只是少部分人有
幸接受教育,现在我们试图给所有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现在所有人受到的教育都不充分。我们不愿意质疑,这种久受推崇的传统人文教育真的
是有益于所有人的最好教育吗?
围绕关心来组织教育,这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
发点。过去我们曾进行过大大小小很多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一忽儿强调全面发展,增设了不少新课程,一忽儿提倡素质教育,不留作业,减轻负担(其实在学
校是素质教育,回到家仍是应试教育),这些不能说完全没有成效,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清晰的改革目标,而是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课堂教学
上,课程设置上,以及教材编写上。诺丁斯的教育思想则超越了对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把学
会关心提升为学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使命。这就使我们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方面,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选择方面,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线
曙光。如果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有效地付诸实践,那麽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个崭新面貌,踏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然而,学会关心并非轻而易举,不恰当的关心会适得其反。家长、教师如何正确地将关心传递给孩子,决定着关心关系能否确实地建立起来。正如诺丁斯所言:
“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如果父母体罚孩子,还认为那是为孩子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怀疑其他一切关心他的努力。这种情况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 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
反观我们的现实,学校教育仍然遵循的是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关心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学校、教师、家长,都更为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班级的升
学率,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大学,等等,所有学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重心展开的,因此,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
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发展方向,并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教育。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是人生的分水岭,这导致那些在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被严重地忽视
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人生的不成功也从此被决定了。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许多改革,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的编制是以知识(主要
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为核心的。我们似乎忘了,孩子们是千差万别的,其智力结构具有多元性,没有一种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我们力图把所有孩子都纳入到一个以
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并自以为是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而无论这些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何种设想。诺丁斯认为,在
这后面,隐藏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即哈钦斯的“适合于最好的人的最好的教育也是适合于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
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我们最好的公民曾经接受的教育。观察那些杰出人士,他们向你展示什么是最好的。他们何以成为杰出人士?通过优秀的
教育,还有天才加勤奋。这样,精华人物接受过的教育就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对此,诺丁斯进行了如下追问——
让我们问这样的
问题:那些政客﹑艺术家﹑成功的商人或者军事征服的指挥者一定就是人类的精华吗?教育给那些人带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所希望的﹑想复制的吗?他们的业绩真的
代表着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美德吗?怎么来说明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标签,被他们自己用来证明所谓的业绩?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
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呢?这些问题是如此重要,在推行任何教育
体系和方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探讨。看一看《派迪亚计划》一书中所暴露的傲慢态度吧。“看看我们!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让我
们慷慨一点,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人。”这种傲慢态度对多元文化的现实和合理性不屑一顾。它忽视很多文化对传统人文教育的拒绝和批判,诸如我们国
家的土著印第安文化。
诺丁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
更加善良呢?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们在设计推出种种改革方案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难道更会学习,更会考试,知识更渊博比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
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更重要吗?
诺丁斯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学者——她是美国长青藤名校斯坦福大学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现任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
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但在她的书中,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没有任何的卖弄和炫耀,而是既显示了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
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还应用大量来自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
她的观点。这就使普通读者非常容易进入她的思想世界,领受她的启迪,与之产生精神共鸣。也许,这就是大家的不同凡响之处——既震聋发聩,又润物无声。
本文引用了许多诺丁斯的话,其实,我甚至觉得还不够,几乎她的所有的话,都充满了睿智,都发人深思,我盼望能和所有的读者分享这种阅读的快感。限于
篇幅,我不能引述得更多,但我相信,只要阅读此书,就会被它吸引。这不是言过其实,更不是出版者的炒作,而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读者会证明这一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