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的智慧:闲花落地听无声
gxm 发表于 2006-2-10 17:22:00
名师是怎么教学的?或许看了《听名师讲课——数学卷》之后,我们心中会有个答案。
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从来都是被模仿的对象,但大多数模仿
过名师课堂的老师总是很沮丧。哪怕他们采用和名师课堂完全相同的课堂形式甚至是课堂语言,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课堂并没有生机,更不用说达到名师课堂的效
果。名师课堂的秘密和智慧在哪里呢?“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
断、细节的理念。” 这是《听名师讲课》的序言中的话,它的描述是简洁和精确的,向我们提示着名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和力量:闲花落地听无声。
由广西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听名师讲课——数学卷》,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国内中小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教育素养。这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20种课堂智慧、经典课
堂和名师阶梯。可以说,《听名师讲课》的出版者有着对教育改革现状的清晰判断,并试图营造一种健康的教育氛围。在他们的视野里,名师显然不只是一种名誉或
者说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够改善教育改革环境的“大树”。这套丛书封面上有这样的表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之间
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这似乎可以看作丛书出版意图和出版者富有见地的教育观念。
在第一篇“20种课堂
智慧”中,编者通过一些活泼生动的课堂案例,将列举的20种课堂智慧通过可感的形式贯通于枯燥的数字和图形当中。在符号化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
识,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不再是神圣而不可改变”的,自己也可以建构自己的数学;将平时我们司空见惯
的东西提炼成具象化的可触摸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乃至几何图形;将数学这座貌似枯燥乏味的城堡变成了孩子们嬉笑、探索的乐园。在《预约出的课堂精彩》一文
中,特级教师张丽颖在讲授“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仅有20根小棒的情况下表示出45。这个环节的设计简单精巧,别具匠心。让学生在束手无策的
情况下,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困难;虽然当时她并没有说合作很重要,也没有让学生去合作,但学生在活动中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并在操作中自觉地转化为行
为,合作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开始萌芽。这就是教育智慧!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巧开放的预设。在热情洋溢的双向交流中,我们感觉到的是课堂智慧的弥漫。
课
堂承载着教师和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之光。本书的第二篇“经典课堂”,通过对众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评析,带给我们的是课堂中的“经典”的瞬间和“经
典”的永恒。在其中的《巧设智慧“陷阱”师生共享成功》一文中,苏州名师卢锋上课伊始就依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在对“0.5与
0.50两个小数是相同还是不同”的追根究底中,挖掘了教学资源,使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化为数学中的具体的演练实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整堂课达到了
“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摒弃了演练与造假,带给人们全新的课堂气息。
名师是每
个教育者向往和仰望的高度。名师不是一种职称,而是一种相当紧缺的社会荣誉性的资源,因而,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名师是教师们努力和张望的方向,但就是在这
种张望中,教师们有可能跟随甚至超越名师,成为改善教育生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力量。这或许是名师更重要的作用。“名师是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
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性力量。任何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都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而走进名师或者走入名师,也是教师的必要跨步。在第三篇“名师阶梯”中,
从课堂内容的设置、讲课艺术的揣摩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名师的课堂做了全方位剖析。在《错误价值的最大化》中,编者例举了三位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在
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小失误的近乎忽视甚至赞扬的信息中,我们感受到了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无疑,学生们也
意识到了错误的价值,而教师对错误的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开放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感同身受,至此,实现了错误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于细节
处凸显了名师作为一个学生共同体和既“悱”又“启”的引领者的风范。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过程的流畅和完美,它所张扬的是一种无痕的状态。数学课堂也
好,其他课程也好,名师总能够找到适宜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且是一种不可察觉的投入。课堂在这时候成为老师和学生个性及其生命得以挥洒的精神
场所,在这里,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熏陶是不着痕迹的。每个人都是在一种相当自在的状态去中学习,去生成自己的知识和精神。这就是名师课堂的智慧所在,在于
无痕的知识和精神磁场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