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计(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
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
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
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
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域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
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
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
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
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
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
1、体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身体健康发展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他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病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身体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通风采光等都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他还认为,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因为这是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深信不疑。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校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馆和操场上的各种体育器材设备一应俱全。
2、德育
苏
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
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道德和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和谐全面
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
(1)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说: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也就是说,早在他们还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顶峰这一真理之前,就开始进行了。因为,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
(2)道
德教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诸如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珍惜一切劳动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
成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3个
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教育学生体验亲切的同情,对恶行的愤懑不平等情感,使学生养成关心别人、关心周围
世界的习惯。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在第三个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成熟。这三个
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 。
(3),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大林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
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同情心是指对
他人的同情、关心、尊重和体贴。因此,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
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4)道
德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确立个人的道德信念。在他看
来,道德权念是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知识性理解,而道德信念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为他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
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己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
3、智育
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因此,他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值得注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在他看来,智育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使学生能够对他所看到的、所认识的、所做的事情采取积极的态度,其中包括对待知识的态度。反过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是积极,其求知欲也就越强烈。
4、劳动教育
劳
动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
要因素。他认为,劳动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少年时期和青少年早期就对劳动产生兴趣并热爱它。
5 、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美育也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 (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他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感知和领会美的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浏览和远足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二是阅读文艺作品,以便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和含意。三是欣赏绘画作品和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增强审美感知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他主张学生通过练习写作和绘画等,学会用语言和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应当使学生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自然美。他曾有一句名言: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来源:中外教育教学思想学习网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