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印度教育 关注弱势促进区域均衡

13年前 [01-25 21:10 周二]

印度: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

2011年01月25日 15: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均衡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主题。我国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为更加公平、均衡的教育而努力。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围绕“各国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题,陆续刊发系列文章,以期为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参考借鉴。——编者



  印度的义务教育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达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近年来,印度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教育机会不断向弱势群体和地区延伸,98%的农村人口能够在1公里范围内拥有一所小学。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进一步扫清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提供了利器。印度总理辛格承诺,“确保所有儿童不论性别和社会阶层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关注特别焦点群体

  促进群体间均衡

  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是印度发展义务教育的重点之一。女童、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儿童被视为特别焦点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

  关注女童。印度将女童教育机会均等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2008年,印度政府调查表明,42%的女孩辍学的原因是“需要料理家务和照看弟弟妹妹”。增加女童就学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学校的可获得性。印度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居民区1公里范围内设立小学,在3公里范围内设立高小;为女童建造单独的卫生间;实施失学女童返回学校计划;为大龄女童开设补习课程;使女性教师比例达到50%;在小学设立女童早期保育和教育中心;培训教师,促进公平的课堂学习机会;开发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教学材料;鼓励社区支持女童教育;设立女童教育专项资金,实施干预计划,确保女童出勤和在校学习。

  关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历史上,表列种姓就是所谓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表列部落是居住在内陆偏僻地区、交通不便的林区和山区的土著少数民族。印度有573个表列部落,其中6-14岁儿童有1600万,占全国该年龄组人口的8.3%。在2006-2007年度,表列部落儿童辍学率为33.2%,表列种姓儿童辍学率为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印度政府特别关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向一至八年级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向每个表列部落儿童集中的县提供150万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6.8卢比)专项资金,开展教育创新活动。开设专门辅导班,提高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的学习成就水平。在部落地区的学校开办学前儿童托管班,以避免一些儿童因照看弟妹而耽误学习。

  在高等教育领域,印度实施了著名的“保留入学配额”制度。按照规定,印度高校要为表列种姓学生保留15%的入学配额,表列部落为7.5%。同时,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教师招聘方面,印度也采取了名额保留制度,招聘当地教师,以便使用儿童熟悉的部落语言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家庭到学校语言的过渡。

  关注少数民族儿童。为提高穆斯林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印度实施了“马德拉萨教育质量提高计划”。马德拉萨是穆斯林儿童集中就学的学校。该计划包括:增加学校教师课时补贴,通过培训提高科学、数学、语言和社会等核心科目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和更新初中和高中阶段科学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设备,并提供年度维护费用。提供小学和高小阶段的科学和数学教育工具包,加强各级马德拉萨学校图书馆建设。鼓励马德拉萨学校与国家开放教育学院建立联系,以使在此类学校就读的学生能获得国家承认的五年级、八年级、十年级和十二年级毕业证书。

  关注其他处境不利儿童。近年来,印度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替代性和创新性教育中心”,服务对象是失学和辍学儿童、随家庭季节性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童工和其他处境不利儿童。教育中心为这些儿童提供补习性课程,帮助他们重新返回学校,为大龄儿童提供长期住宿设施,也提供短期夏令营设施。不提供住宿的教育中心每年按照生均3000卢比由政府提供补助,提供住宿的教育中心每年生均补助10000卢比。

  根据印度最高法院的决定,从2008年开始,印度中央所属高等院校不仅要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学生保留入学名额,也要为其他落后阶层学生保留27%的入学配额,以增加“夹心层”学生的入学机会。

  关注特别焦点地区

  促进区域间均衡

  印度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差距不仅存在于群体间,而且区域间的差异也很大。为此,印度政府确定了教育发展落后的特别焦点县乡。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县以及失学儿童在5万人以上的县被确定为特别焦点县,实施目标性干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目前,印度已确定399个特别焦点县和3000个特别焦点乡。在2009-2010年度,在总额9.4亿卢比的小学开办经费中,70%拨给了特别焦点县;在12亿卢比高小开办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82%;在126.56亿卢比教室建造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73%;在52.4亿卢比教师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74%。

  改善边远地区教学点。根据“教育保障计划”(EGS),印度加强了对边远地区教学点的建设和改进。在2009-2010年度,有232.4万学生在2.6万个教学点就学,同时有10万个教学点升格为小学。在每个教学点,政府按小学阶段每生每年1535卢比给予补助,高小每生每年2960卢比。所有在教学点就学的儿童都享有免费教科书和免费午餐。在少数民族、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人口集中的县,每个乡建立一所教师教育培训学校,并优先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县开办新的多科技术学校。

  实施免费午餐计划。印度早在1995年就启动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免费午餐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出勤率,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随着《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生效,免费午餐计划覆盖到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立学校和接受政府补助学校的学生,受益学生达到1.2亿人。

  提升质量内涵

  促进总体均衡

  “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令人满意的、有质量的教育”,是印度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教育质量最核心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印度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别实施了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学生学习成就基线调查,包括语言、数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调查结果表明,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成就水平在生际间和区域间差异巨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辍学的风险。为此,印度将普及义务教育计划支出的50%用于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印度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计划,倡导“以社区为基础的监测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质量监测。印度布拉罕公民组织自2005年以来,每年发布农村地区教育状况报告,目的是了解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真实的学习成就达成水平,调查范围覆盖印度所有农村地区的县。测试工具非常简单,就是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标准不断测试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测试科目有阅读、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

  2009年的农村教育质量调查表明,有47.2%的五年级学生还达不到二年级的阅读水平,仅有38%的学生会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题,仅有25.7%的学生能读简单的英语句子。这反映出印度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的巨大空间。

  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师最低任职资格标准和教师配备标准。建立邦级和县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县级教育和培训学院,所有教师都应具备任教资格,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到2009年12月,新招聘教师102.2万人,目标是到2012年将生师比降至25∶1。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向所有教师提供20天在职培训课程,向未受过培训的教师提供60天速成课程,向新任教师提供30天定向培训,每年约430万教师接受在职培训。同时,注重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表彰先进,向每名优秀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目前,印度有28个邦制定了教师绩效评价指标。

  印度通过立法保障了每个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坚持教育的公益、普惠和均衡,着力促进机会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小学阶段98%的学生有学可上,义务教育阶段失学儿童的比例已减少到3%-4%,但印度要实现全面均衡的、有质量保障的义务教育仍需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建忠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1-25/2810645.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