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前我在QQ上给一位家长做完了一次咨询,内心颇多感触,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己还需抓紧学习不断提升。
晚饭后上网拜访老朋友的博客,听“指导师九、十期群”的铃声一直在响,我进去看见一位学友放了一个问题在——是一个家长的问题:“我觉得一个人老是处于被教育的状态下会很烦的,我不愿意总是对孩子那样说教,我自己都不耐烦……”
这也是我遇到的家长在咨询中表示过的想法。
最近几天接触了好几位家长。和他们开始交流的时候,听到的都是对孩子的抱怨,滔滔不绝地数说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而问起孩子还有哪些优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显得很艰难,像“挤牙膏”似的,问一句,说一点点。我一直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这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家长的 “望子成龙”心切,同时因升学就业压力严峻形成的心理焦虑,也不仅仅是完美主义心理的影响,对孩子的所谓缺点过于敏感;传统文化中“人性恶”的观念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一点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实证,这种可怕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就是父母的潜意识里对孩子的不相信:不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不相信孩子能好好学习,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有他自己的道理,不尊重孩子对自己小到游戏大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更不会鼓励孩子、激励孩子;而一旦孩子有了一些小的过失,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轻易断定孩子“不是个好孩子”,看哪儿都不顺眼,说话也没有好声气,亲子关系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甚至有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把孩子设定成自己的“假想敌”,而他的职责就是和孩子做斗争——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真是个“大麻烦”!孩子怎么就这么难教育!
好在这些家长知道要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家长来寻求帮助,家庭教育指导师为他们提供帮助,双方建立起这样一个临时关系时,他们之间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际互动模式?作为指导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家长交流?
我觉得我们既然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应该首先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和处境。比如群里学友遇到的这位家长,她也觉得自己说话过于说教,担心引起孩子反感,教孩子做作业,那么简单的东西孩子却领悟不了,她很烦躁可是又不愿意骂孩子,内心纠结,不知怎么办,这才来找指导师寻求答案。可以这么说,遇到问题能来找指导师帮助的家长,已经克服了很大的心理障碍,他的内心很迷茫,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我们已经学习了家庭教育并成为指导师的人,也许会认为他们“愚蠢”,可是细想一下,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他们不是存心对孩子不好,只是不知不觉中沿袭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只是眼下需要学习,需要有人给予引导。
其次是无条件接纳。家长找到某一位指导师,诉说自己的困难,希望得到指导师的帮助,是对这位指导师极大的信任。我们指导师在告诉家长要给孩子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同时,我们也要给这些寻求帮助的家长以尊重、理解和信任!告诉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先接纳,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然后再思考怎样去引导孩子的同时,我们指导师也要无条件地接纳这些家长,让他们觉得指导师是可以信赖的,然后再思考怎样去引导他们。的确,有一些为人父母者因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等因素,个人的成长还没有完成,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显得很无助、很无奈、很痛苦。即使如此,指导师也应该接纳他,因为我们对他的接纳本身就是引导,他因我们对他的接纳而学习对自己的接纳以至对孩子的接纳——他正是因为不接纳自己进而不接纳孩子,可以说,“不接纳”本身就是痛苦!指导师不应该带着情绪面对家长——哪怕是出于想帮助他们的良好动机。
第三,也是我觉得最需要坚定的一个信念,就是“助人自助”。家庭教育指导师是“助人”的职业,但是,这个“助”不能越界。我们为什么在家长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会忍不住要着急?是不是会在内心觉得“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并常常忍不住要告诉家长具体的做法?每个人对“人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教育孩子处理亲子关系时的智能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即使是“千手观音”,也无法代替无数家长去陪伴他的孩子生活、影响他的孩子成长!只要是来寻求帮助的家长,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愿意为孩子做出改变的,我们指导师要对这些家长有信心,相信他们是愿意改变的,是有能力做好的,心理学专家也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是医治自身疾患的最好的医生!我们不能“包打天下”,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家长面前扮演“神”的角色,因为最终去解决问题的是那些家长,不是我们指导师!当然,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否则就是辜负他们;可是,只有在调动了家长产生改变自己的最大内驱力的时候,我们的努力才有意义。
孙老师说得太好了,全说到我心里去了,只是我自己写不出来,平时不喜欢写!!!!!!!!!
孙老师说的很好,作为指导师,我们应该想到家长比较焦虑的问题是共性的,我也是初学者,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样的文章,
孙岫老师的观点我很赞同。我们是指导师,我们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家长是需求者,渴望我们的帮助。他们找到我们,提出困惑的时是他们自身是痛苦的,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去指导的时候,就会加重家长的苦痛。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在最苦痛的时候选择的是逃离,他们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情绪也不再敢接触我们,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情绪而放弃通过学习家庭教育的根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指导是失败的。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孙岫老师反思的对家长先接纳的指导思想,理解他们,先平和他们的心,这也是让家长接纳指导师的必要过程。这有接纳我们,指导才起到作用,才能让对方真正的去思考我们的指导内容。
孙岫老师的观点我很赞同。我们是指导师,我们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家长是需求者,渴望我们的帮助。他们找到我们,提出困惑的时是他们自身是痛苦的,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去指导的时候,就会加重家长的苦痛。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在最苦痛的时候选择的是逃离,他们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情绪也不再敢接触我们,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情绪而放弃通过学习家庭教育的根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指导是失败的。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孙岫老师反思的对家长先接纳的指导思想,理解他们,先平和他们的心,这也是让家长接纳指导师的必要过程。这有接纳我们,指导才起到作用,才能让对方真正的去思考我们的指导内容。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513&b_id=184314【晓岩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