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写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孙家甜)

13年前 [03-31 15:02 周四]

     写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孙家甜

                   

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我经常遇到妈妈们在谈论孩子的问题,有的感叹小时候可爱乖巧的孩子怎么忽然变了(小绵羊变成小刺猬);有的面对孩子被电脑游戏所吸引不想学习而无可奈何;有的因为孩子好不容易考上重点高中,现在无法承受成绩“下降”的压力突然产生了厌学情绪而焦虑;有的因为孩子跟男孩或女孩关系走的太近而焦急;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大脑聪明,可是不愿意用功学习,心里着急;有的看到孩子整天埋头学习不跟别人交往的纠结。总之,我是随时随地能遇到家长 “儿大不由娘” 的感叹,以及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的无奈。

就像哄抢商品时一样的,恐惧和焦虑是因为无知,如果我们对要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的话,我们的内心是不可能有担心和焦虑的。

其实,进入十三四岁年龄段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许多父母的共同感受。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真的要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做到“知己知彼”,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成长。比尔盖茨的父母也曾因为与青春期儿子的强烈冲突而去请教心理专家,在心理专家的指点下,盖茨的父母学会包容儿子,接纳和引导儿子。

心理学家认为,按我国的情况,孩子一般从10岁到20岁为青春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青春期有提前的趋势。它是由懵懂无知的童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西方又称为“心理瀑布期”。 这个时期是人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他们大脑生长发育速度的不断增快,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心理和行为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家长没有必要恐慌和焦虑,倒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跟上孩子前进的步子。那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上会发生哪些变化,出现哪些过渡期的矛盾心理呢?

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来源于中华家庭教育网青春期教育中心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里,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以上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就像春天到了,花就要开是一样的,是一个人长大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正在长大而欣喜的同时,也要接受孩子的自己所不理解的各种变化。这个时代的父母,很多都感觉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抚育独生子女的时代,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我们自己几乎是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长大的,又是物质相对比较匮乏的时代,我们接受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价值观。而孩子们却是生长在物质丰富而又多诱惑的九十年代前后,两代人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巧合的是,我们孩子的青春期正好跟社会转型是同步的。因此,要想缩小差距,跟上孩子前进的步子,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习一些知识,改变一下观念,纠正一下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

1、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

一个人的成长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那就是家庭 、学校和社会。而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最为重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效果怎么样,关键还是看孩子在品质、 习惯、 兴趣 、爱好等方面的素养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培养起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形成合力,就能“生产”出我们满意的产品。

现实中有的父母对学校过分依赖,就怕学校放假,只要孩子坐在教室里就行,心里就感到踏实,一听孩子说对那个老师不满就想到学校去干预。另一些父母最怕的是接到老师的电话,我见过很多被电话叫到学校的父母,他们有的是要面子,见到孩子就是指责和打骂,完全不顾孩子的尊严和面子;有的则是不知所措,惶恐不安,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和不良习惯束手无策,甚至在老师面前扮演了一个“告密者”的角色,忘记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保护者”(呵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形象。这些家长怕所谓的麻烦,实际上是放弃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

     成长中的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身体营养的需要,我们家长都能看到,可是对孩子精神上的营养需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哪些需要(安全感、 交往、 信任、 创造探索、 成功、 独立、 发展身体、 游戏等八大需要)却知之甚少。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学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是必要的,也可算是拿一项技能证书,就像开车要拿驾照是一样的。

2、青春期不等于学习成绩

有孩子称爸爸为“认分不认人的爸爸”。孩子这样说:“爸爸最关心的是我的分数,只要我考了高分,他就能乐上好几天,又是买这又是买那的;只要我考砸了,他一连几天都会唉声叹气、吹胡子瞪眼,埋怨声此起彼伏。我很郁闷,总觉得在爸爸的眼里,我就是分数。因为除了分数,什么也没有,除了分数,什么都不讨论。就连几天不见,他打电话也是只问学习、分数,从不关心我最近的心情好不好,有什么烦心的事,有什么高兴的事。”

最近的一个令人痛心的恶性事件是,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驾车撞伤人后又将人刺死,他的这种扭曲行为背后就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弹琴和学习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周日甚至被父亲关在地下室内练琴,如果稍有不愿就会遭到父母的痛打。脱离生活的成长缺陷最终还是暴露出来,而且这个悲剧伤害的不仅仅是药本人,它还祸及几个家庭。

所有的家长都盼望孩子能成人成才,可是现实中多数家长往往只盯住“成绩”,并且深信,孩子有了好成绩,就能上个好大学,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无意识中把“成人”删除了。我要说的是,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成人”是树根和树干,“成才”是枝丫和树叶,树根得到滋养,才能枝叶繁茂。引到孩子成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帮助孩子提高情商(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影响力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一个有高度自觉性,并且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的人,学习成绩也不会差的。另外,多年的从教应验告诉我,一个孩子的成绩差,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那些非智力因素出了问题,比如孩子们每次大考之后都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可是最多坚持两周,又恢复到以前状态。孩子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为什么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我们做家长要反思的。

3、接受孩子变化的事实,学会换位思考和引导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受,忽然有一天,可爱的宝贝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再也不像以前把在学校的一切报告给父母,相反的是特反感父母的叮嘱和唠叨,父母的话如果不顺耳的话,干脆就躲进自己的房间,用门把自己和父母隔离开,或者与父母发生冲突。

当你的孩子出现了这些变化,千万不能跟孩子“计较”,更不能横加指责,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倒是要格外平静,以自己的“静”对孩子的“躁”。换一个角度看,那是孩子正在长大,那是孩子想获得平等交往的一种手段。孩子用这种手段迫使家长去了解他们,重新检视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做父母的可以让自己回到青春期,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然后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河南濮阳有个家长叫岳升杰,因为女儿顺利考上北大,并能自立自强,于是就要求儿子以姐姐为榜样。可是儿子的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对学习没有兴趣,他先是跟儿子讲道理,没有效果,继而对儿子是恨铁不成钢,责怪怨恨,他说“子小时候那种可爱形象渐渐从我的脑中消失,代替的是孩子不争气,不上进,厌烦父母,造成父子关系僵化”。走投无路时接触了周弘的赏识教育,学会了接纳孩子,赏识孩子。后来随着探索和学习的一步步深入,他跟妻子一起把教育孩子当成研究课题,全家一起成长,结果是儿子变成了一个自信、 快乐 、上进的好孩子。

4、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教育名家李镇西在《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里,总结自己的教女经验说,“用尊重培养尊重”,“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在学校里我听到过好几个孩子在老师面前哭诉,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怀疑和猜忌自己,在周记里有学生写信给父母,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对自己放心,不要过度干涉自己。这些孩子都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不希望父母再为自己操劳,盼望自己有个独立的空间。的确,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他们在心理上也渴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比如独立自主权、 隐私权、 发言权等。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长大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父母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要收起孩子小时候的那种管制、 说教 、命令等专制型的做法,我们要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学着去陪伴他、 保护他,给他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去观察、 去学习、 去犯错 、去经验所有的一切。做家长的变为一个协助者,尽量少管制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家长还要尽量信任孩子,相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出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那些人生经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收起那些视为真理的大道理,孩子们跟我们一样非常想自己去探索、 去经历。尊重和信任,那是孩子们成长中所需要的阳光雨露。

5、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陪伴和关爱

孩子上中学了,有的会依然按照孩子小学时的模式面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代替他做各种决定,希望孩子在自己面前永远是透明的;有的正好相反,认为孩子上中学,已经长大了,而中学生多数要上晚自习的,白天的课程又多,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于是有家长完全把孩子交给学校,一下子有了“解放”的感觉,再加上自己的工作繁忙,干脆就把孩子“忘记”了。其实以上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一种是“控制”,后一种是“放纵”。

岂不知孩子虽然步入青春期,看似长大了,实际上是在向成人过度,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还是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只是父母关爱和陪伴的方式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就是与孩子拉开距离,一种有距离的关爱和陪伴。有个孩子就是希望妈妈做一个“客厅里的妈妈”,就是孩子自己呆在他的房间里,而要妈妈呆在客厅里,妈妈既不能到他的房间里(离他太近),又不能走出家门(离他太远)。也就是站在孩子的能力圈子之外,情感圈子之内,只做孩子的成长顾问,不做孩子的“指导员”。

总之,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对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尊重而不放纵 ,关怀而不干涉 ,分享而不教导。

6、学会跟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发现青春期孩子不“透明”之后,急于想了解孩子,于是想方设法去查孩子的日记和手机短信,或者到孩子的同学朋友那里去打探。这种做法一旦被孩子知道,孩子的心门会关闭起来,父母更无法了解孩子,结果也许是亲子冲突加剧,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与其抱怨孩子不跟自己沟通,倒不如反思自身,查看孩子不愿沟通的原因;与其把自己的智慧用在“偷窥”孩子的言行上,倒不如学习一些孩子乐意接受的沟通技巧,积累一些跟孩子相处的智慧。

教育中有个普遍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要想沟通有效,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内心平静,然后站到孩子的位置想孩子之所想,营造“相吸”的家庭氛围。

说到沟通,也许有人只想到谈心,语言交流。其实不然,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场合氛围灵活选择。口头语言沟通有谈心,聊天,电话,赞赏,鼓励,协商,回答等;肢体语言有握手,抚摸,拥抱等;表情语言有微笑,眼神,专注倾听等;文字沟通有写信,日记,发短信等;其他的还有宽容和支持,平等和尊重,陪伴和游戏,倾听和暗示,道歉和批评等。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董进宇说得好:“假如我们把教育孩子比成一个生产线,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学校教育是第二道工序,家长必须把自己的这道工序完成好,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希望学校做好是绝对不可能的。”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要用心完成自己的“这道工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