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专家指导 亲子建信任没秘密不长

13年前 [06-28 06:16 周二]
    专家:父母与子女应建立信任 没有秘密永远长不大
2009年06月11日 14:37 来源:文汇报

  湖北有媒体报道称:正在制订中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法>办法(草案)》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及其他个人 信息,未经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查看、隐匿、毁弃、公开,但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除外。


  这意味着即便是家长,没征得孩子同意也不能私查孩子的短信。很多家长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在目前短信无奇不有的情况下,此条款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与沟通。情况究竟如何,父母与子女间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本报驻鄂、驻京记者分头进行了采访。

  “尽管当地媒体误读了有关法规,但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就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 何与孩子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针对湖北省通过立法,保护未成年人个人隐私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问题在法 律上如何表述,或可推敲与商榷,但父母偷看孩子个人隐私的教育方式,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没有信任的爱非常可怕

  在中小学生眼中,“平等”与“值得信任”是评判父母的重要标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青 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位列前3位的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 与家庭生活(31.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另一份题为“我国独生子女调查”的报告显示,独生子女认为,“妈妈爱我”的 占89.3%,“爸爸爱我”的占81.9%;认为“妈妈相信我”的降为54.2%,“爸爸相信我”的为54.8%;认为“妈妈理解我”的进一步降至 48.2%,“爸爸理解我”的则降至36.6%。由此可见,中国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虽然很强调爱,但却忽视了理解与尊重的前提。

  孙云晓告诉记者,在曾经向他咨询过教育问题的家长中,不乏如下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位母亲发现儿子好 像早恋了,曾打算在网上匿名和儿子聊天,以了解其思想动态;还有的父母,居然花高价雇私人侦探,跟踪子女行踪。“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爱,特别需要尊重与理 解的成分。没有了信任的爱,将是非常可怕的!”

  良好的教育靠信任维系

  “做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是容易理解的。”身为教育专家、同时也为人父母的孙云晓坦言,了解孩子的秘密,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孩子的一切个人信息,对父母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更无形中增加了父母的好奇心。”

  在孙云晓看来,现在是一个“菜鸟教育老鸟的年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父母“理所当然”的权威地位,从没有一个时代让父母的权威地位如此式微。借助网络、手机等工具,孩子们无所不能地获取信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则让父母感到孩子越发陌生。

  “最有效的途径,不是千方百计以‘侦探方式’获取‘情报’,而是建立起亲密的信任关系,这对家庭教育 来说非常重要。”孙云晓分析,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关系,良好的教育依靠关系维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则胜过一切教育。 “试想,如果孩子在心中坚信,‘妈妈是尊重我、信任我的’,这要比所有‘侦探手段’都管用。”反之,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隐私遭到偷窥,则势必在相当长时间 内,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当然,信任与尊重决不等于不管不问。”未成年儿童需要长辈的引导,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 家长适时地为其把握航向。孙云晓建议,父母可利用假期,多和孩子结伴外出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敞开心扉、充分交流,培养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应尽可 能和孩子的老师保持热线联络,经常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这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之一。

  “从联合国《儿童保护公约》到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优先’均为核心思想,即给儿童以优先 与特殊的保护。通俗地说,怎么做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就该怎样去做。”孙云晓表示,别指望你能知道孩子的所有秘密,重要的是你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他的个人成 长与发展。“要知道,没有秘密的孩子,才是永远长不大的。”

  有效化解“禁区效应”

  时下,随着各种资讯手段日趋发达,手机、网络把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正面、负面的情绪与影响,更快捷、迅速地传递给人们。特别在手机能无线上网后,所有不加筛选的信息向未成年人扑面而来。如何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对其有效引导,确实是放在父母面前的一大难题。

  “靠偷看、查阅孩子的个人信息,并一味进行干涉与禁止,肯定不是最有效的途径。”教育心理专家、中国 青少年心理化教育中心总督导应力教授告诉记者,心理学中有一个“禁区效应”,父母越是明确禁止孩子上网、收发手机短信,孩子越会对这些资讯产生好奇心。关 键问题在于,父母如何有效化解“禁区效应”,教会孩子辨别各种信息,并在对信息无法作出辨别时,更主动地求助于父母、师长。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是最根本的要素;而努力完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与风格,是建立真正和谐家庭 关系的前提。”未成年的孩子并非处于“无意识”状态,他同样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如果他认为从父母那里获取的养分是充足的,他会主动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困 惑与矛盾,并充分听取长辈的意见。而在家庭功能失调的氛围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少年”。

  应力教授表示,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信息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在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如何落实好配套性措施,实际上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人父母者,提出了难度更大的要求。(王乐)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fmxt/news/2009/06-11/1730162.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