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11:44
来源:新华网 作者:胡锦武
新华网南昌7月6日电(记者 胡锦武)以红薯加米煮成的“混合饭”度日,偶尔吃点肉菜竟是村里人“用来喂狗的牛肝肺”,身上穿的是别人丢弃的破旧衣服缝补而成……对于离休金丰厚的江西 新余市年过八旬的农村离休教师蒋国珍来说,选择这样的生活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30年来,他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余万元钱资助的学生达2万人,让越 来越多的人备受感动。
苛以待己 集腋成裘只为资助学生
蒋国珍是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人,1930年出生,1949年参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西新干、南昌等地政府机关工作。1953年,他被组 织派到江西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1957年,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终生未婚,无儿无女。
人生的坎坷让蒋国珍有着超乎常人的淡然与豁达。在村里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蒋国珍居住的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推开门,昏暗光线中的蒋国珍正专注地剪着海带、蒜头,自制“醋泡菜”,见记者来了,他用嘴嘬了嘬手指上沾着的菜沫,笑着说“别浪费了”。
“我每天的伙食费不到一块钱,但过得很快乐,身体也很健康。”蒋国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张破旧的老床、两床旧棉被和一个老式灶台,几乎是老人的 全部家当。灶台上,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碗里放着几块黑乎乎的东西,老人解释说这是牛胰脏,“3毛钱一斤,补充蛋白质最好不过了”。平日里,蒋国珍最常吃的是 红薯和大米煮成的混合饭,花钱买点牛胰脏或牛肝肺已属“营养餐”。
登扶梯上阁楼,穿过堆积两侧的旧衣服,天窗下的旧书桌上放着几本《求是》《半月谈》杂志。老人说,为了节省开支,家里没通电,每天他都在这里读书看报,加强学习。“那些旧衣服都是捡来的。”蒋国珍说,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那些旧衣服重新缝制而成。
蒋国珍每个月的离休工资有2300多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人”,因此他近乎“自虐”的节俭生活让很多同村人不理解。
“他过年过节才吃的那些牛肝肺、牛胰脏,说难听点,我们都是用来喂狗吃呢。”蒋家村一名40多岁的农妇说,他把省下的钱全部捐给外面的学生了。
“虽然我没有儿女,但把所有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蒋国珍笑着说。
痴心助学 30年捐款超过工资总额
被错误划为右派的蒋国珍,1979年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的22年工资共9600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从此,捐资助学便成了蒋国珍生活的一部分。
在64岁的罗坊镇大路村村民廖顺根眼里,蒋国珍是他全家的大恩人。2005年,女儿廖红梅考上大学却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蒋国珍得知消息后,主动承担起她大学3年2.1万余元的学杂费。如今,大学毕业的廖红梅已经在深圳市罗湖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蒋老师帮了那么多人,生活上却过得比很多受他帮助的人还苦。”廖顺根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少,蒋国珍由资助贫困学生转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罗坊镇下山桥小学,记者看到一份蒋国珍奖励优秀学生的捐资表。“2006年捐1560元,2007年捐1780元,2008年捐1960 元,2009年捐2185元。”通过设立“蒋国珍奖学金”,仅下山桥小学就有200多名优秀学生获得奖励。在罗坊镇另设的一项包括10所学校在内的“新三 好少年”奖励基金中,蒋国珍仅2009年就捐资近2万元。
将全部的收入用于资助、奖励学生,蒋国珍30年捐出资金20万余元,竟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蒋国珍告诉记者,因为身体好,他一直坚持开荒种地,种的红薯、黄豆、花生、芝麻等农产品,除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外,还可节余出售,销售所得也全部捐出。
“吃一点,喝一点,对他来说并不是享受,捐资助学、帮助他人,才是他最大的快乐。”下山桥小学教务处主任欧阳旭感慨地说。
不求回报 精神“富翁”彰显党员本色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95年,65岁的蒋国珍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回忆起党旗下宣誓的一幕,蒋国珍至今激动不已。
“作为党的一分子,必须戒掉奢侈的想法,艰苦奋斗、勤劳俭朴才是共产党人的本色。”蒋国珍说。
对待受过他帮助的人,他从不求回报。有时,受过他资助的学生带着礼物来看望蒋国珍,十有八九会自讨没趣,甚至被他骂回去:“你们不要来看我,如果有这个能力,就该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他以最简单的物质要求,为社会作出了他最极致的贡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蒋国珍也收获了精神上最大的快乐。”新余市教育局局长胡建华说,蒋国珍老师身上凝聚着无私的爱,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芒,是身边的典型,更是师德的楷模。
作者: 胡锦武
录入 陈应俊
http://news.ifeng.com/society/3/detail_2011_07/06/7471873_0.shtml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