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尊敬的现场和网络上的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牺牲休息的时间来到这里,各位辛苦了!也看到了大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所以能够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关于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话题,我觉得非常荣幸!非常感谢“中华家庭教育讲堂”和“呱呱视频”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如果今天的谈话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我将倍感欣慰!,
一、为何读书
在我们的头脑中,关于为什么读书的名言,比比皆是。若我问在座的各位,一定会给我许多答案,而且都是正确的答案。比如,可以吸收知识,增长见闻,提高修养等等。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阅读如此重要,但在现实中,仍然有家长有这样的顾虑,让孩子读书,会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结果是我们宁愿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也没有挤出读书的时间。其实,读书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这样的阅读习惯培养是关乎孩子终生的大事情。就眼前看,班级里爱读书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理解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比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好很多!
前不久,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第五次在“两会”上提出设立“阅读节”的提案。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是美丽的城市。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以色列,人们从小向青少年倡导三句话:“书本是甜的;知识和智慧是抢不走的;学者是最受尊崇的。”
不过,我始终认为,他人的言说毕竟是静止的理论言说,能够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并让读、思、写融合起来,并非易事。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二、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于我们那个年代,电视、网络、游戏等各种诱惑随处可见。如何让孩子静下心来,走进书的世界,我的体验只有一点:亲子阅读,和孩子手牵手迈上“读书”之船。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可见,“亲子阅读”在孩子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作用。
做法之一:亲子共读,营造氛围。
孩子阅读的场所一般是学校或者家里。在学校里,由教师可以进行组织,维持好班级的纪律,引导孩子进行交流,那么在家里,我们如何创设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呢?
1、大声读给孩子听,从阅读走向“悦读”
在西方,为孩子大声读书是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为孩子说故事是一种传统,大声读诗文经典是另一种传统,但两者从没有融合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乐意并习惯为孩子朗读文学作品的家长,仍然为数不多。日本著名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泰国一所大学演讲时,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还是靠画?松居直的回答是:靠耳朵。我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说:“图画书是拯救儿童阅读的书。”所以,对于还没有爱上看书的孩子,我们就可以从图画书开始,选择一些精美的绘本,大声读给孩子听。如:《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活了一万次的猫》《一百条裙子》
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临睡前,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读一些中外的优秀作品,或一些经典诵读篇目,如《论语》《孟子》《道德经》。
为什么要大声念书给孩子, 这一观念,缘于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推荐这本书。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则谚语。该书以超过百万的销售量,赢得了美国人的青睐,如今已传遍世界。全书没有艰涩难懂的阅读理论,而是以丰富、可行的案例,以详实、具体的调查数据,详尽地介绍了有关阅读的种种问题,令人叹服不已。作者吉姆•崔利斯是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也曾是一个同时为成人和儿童写作的作家。
“大声为孩子读书”是本书的灵魂所在。真正的朗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技巧的层面,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渴望,内在的动机和兴趣。
观点一:给孩子读书具有神奇的功效。因为: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这样的良性循环,会让朗读像“黏合剂”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朗读是推销阅读最好的广告方式”。
传统的定势思维里,我们一直认为让孩子自主阅读是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基本途径。但《朗读手册》告诉我们:朗读能延长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因为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书中提供的一些朗读的要领和禁忌
朗读要领: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越好;只要时间允许,就频繁地为你的孩子朗读。……
朗读禁忌:别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厌恶情绪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负面效果;如果发觉选错了书,立刻打住;不要以为朗读时间越长越好。每天专注而热情地朗读10分钟,在孩子脑海里留下印象,超过孩子独自看电视两小时……
坚持持续阅读 “3B”是持续阅读成功的无价之宝。第一个B是书籍(Books):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书,在书里写上自己的名字,而且这些书不用归还给图书馆,甚至不必和其他人分享。第二个B是书篮或杂志架(Book Basket or Magazine Rack):将它们放在可以最常被使用到的地方,让孩子随时随手就可以拿到书本。第三个B是床头灯(Bed Lamp):你孩子的房内是否有床头灯或阅读小灯?如果没有,而你想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么第一件事不妨先去帮孩子买盏灯。
观点二:不断地汲取生僻词汇,增加背景知识
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决定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背景知识越贫乏,阅读程度越低。积累背景知识最重要的一环是:陌生字句的积累。阅读与背景知识互相滋养。词汇量越大,读起书来越容易理解;理解得越多,读得越多,词汇量越大”。“背景知识一项工具,通过它才能对自己所看,所读,所读有所理解”。背景知识缺乏,就容易使文字断层,最终阻碍了阅读的进程。丰富的词汇,尤其是生僻的词汇可以无形中增加一个人阅读的背景知识。根据统计:每千字中的生僻字数:其中科学刊物中占128;报纸占68.3;大众杂志占65.7;漫画占53.5;成人读物占52.7;童书占30.9。
观点三:让漫画成为孩子的“最爱”
读到这个观点时,让我自己也很震撼,一直以为漫画是导致阅读贫血的“快餐食品”,因此对孩子读漫画书一直都持反对态度。但《朗读手册》却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漫画书挑战学生的心智和词汇。
童年时期爱看漫画的人,长大后往往成为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来自32个国家的20余万儿童参加IEA(国际教育评价学会)评估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籍是漫画书。专家建议,如果孩子阅读能力低,那就让他们看漫画书;如果孩子表现出兴趣,那就让他看更多的漫画书。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更喜欢漫画书,这就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的原因。
2、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电视一直是困扰孩子学习和阅读的第二大“敌手”。“研究发现,过度看视对女孩子及高智商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看电视最多的孩子,学习成绩最糟糕”。
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都特别好动,静不下来,因为他们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来自动态的电视。动态的东西容易吸引人,刺激孩子的大脑皮层,孩子容易兴奋,所以会觉得有趣,有的孩子假期里可以抱着电视机从早看到晚。孩子能不能看电视?当然可以。从电视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看了动画片,孩子们之间还有交流,这是培养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不看,怎么和同龄人有共同语言呢?但是,从爱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一定要有选择的看电视,控制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任何新的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电视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对它的态度:“任何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过度看电视,而不在于电视本身”。人们在家中应该有节制地看电视,而不是要求大家让电视在生活中消失。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电视应当被废除,并且有些研究报告显示,那些家里没有电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见得比那些在家中适度看电视的学生的成绩好。适度看电视和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节目才是最重要的。
据研究表明,孩子一周内看电视的时间应当被限制在10个小时之内。因为看电视时候的思维状态最接近睡眠。而看书,恰恰是需要凝神思考的事情。那么,唯一的办法是让孩子养成习惯,有时候还需要强制执行。习惯了,孩子也就不觉得痛苦了。所以,在我们家里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这1.5小时,可以分散可以集中,但总量是定的。平时,基本是不看电视的。同时,规定阅读量,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阅读书籍上来。
3、亲子共读,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的孩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一点儿也不爱念书,假期做完作业不是玩就是看电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呢?”父母们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妈妈。妈妈们好像觉得孩子不爱读书,是儿童教育上的严重失误。遇到这种情形,我总是忍不住想反问:“你说孩子不爱看书,那么你自己喜欢看书吗?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最多只是翻翻妇女杂志,却成天要求孩子念书,那么不是太自私了吗?”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电视和孩子的关系,以及读书和孩子的关系,有相当大的差异。看电视时,孩子是处于被动状态(这也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他们不需要怎么努力,只要坐在电视前面使用遥控器就可以看到画面。
但是读书就不同了。图画书还可以看图说故事,但是一般书籍最多只有零星的插画,打开书本后不下点工夫,就无法了解书中的内容。特别在入门阶段,孩子更需要努力。只要突破这一关,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孩子就会了解到书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而且深刻、有趣,享受到和看电视截然不同的充实感。也就是说,先用积极的意志和行为去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进入书的世界。
也曾有家长问我:“我喜欢阅读,但是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却不爱看书。现在再培养他的读书兴趣,会不会太迟了?”
确实迟了一点。不过,这些孩子也并非像家长所说的那样无可救药。例如,有的孩子讨厌母亲热爱的文学书籍,却喜欢运动杂志、侦探小说、科幻读物等。对于这种情形,父母不必过分担心。
一般而言,父亲或母亲爱看书的家庭,孩子自然也会亲近书本。从小牵着孩子的手到图书馆看书或借书也很重要,因为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
一位名家说过:教育儿童的实质是教育自己。孩子是出色的模仿者,他会活灵活现的再现你的言行;是冷静的旁观者,他的目光虽然幼稚,但是很敏感,锐利。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也是一样。孩子的阅读需要一个场。大家试想一下,一家三口,妈妈在看电视,爸爸在搓麻将,或是在打游戏,然后让孩子在房间里读书,你觉得孩子读的进去吗?他会不会产生不平衡?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或者要接近这样的人。所以,一个爱读书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爱看书。
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同时也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
4、建立家庭小小图书馆。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建构一个温馨的小窝,一个阅读的天堂,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做了书房,放置一张书桌,购置一个书柜,高矮合适。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舒适的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让孩子自己进行的装饰,让整个书房充满了休闲和趣味的感觉。除了固定的书房之外,床头、客厅、厕所里到处都有书的影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读到书。
5、合理引导,形成共识
1、共同选择合适的书目。
有了好的环境,还需要可以激发兴趣的足够的好书。在对孩子读物的内容选择上要有所侧重。教育家伊拉斯谟说:“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毁坏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毁坏心灵的程度并不比它差。” 所以再书籍的购买上要本着“有趣”和“实用”的原则、采用“自选”“推荐”两种形式。在低年级的时候,可以多选择能够引起孩子共鸣、唤起热情向往和兴趣的书,如: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优秀的卡通和漫画。中高年级的时,选择的面会广一些,可读的书多倾向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科幻侦探、军事科学。真正的读书,应该引领孩子走向经典,起步阶段就接受高品位的精品。这样高营养的滋养,培养的效果也许会慢些,但一旦成长起来应该是身心健康的真正的人。
经典曾被比喻成“最具有智慧的顾问”, “通往智慧殿堂的钥匙”,有段时间,媒体上对经典阅读相当推崇,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就给了孩子许多有益的渗透。从小让学生诵读经典,就像现在我们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完成一些必备的古诗词,其实说到底,学生需要的还是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感觉,所以如果能力、时间允许,可以和孩子背诵一起多背诵经典诗篇,如《论语》、《道德经》、唐诗宋词等。努力做到:要根据孩子年龄特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小学阶段是孩子读书的黄金时期,不容错过。
2、确定固定的阅读时间。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阅读也应该这样,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习惯。常常有家长抱怨“没时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繁重。家长常常习惯把孩子读非课本的事情称为“课外阅读”,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之嫌,可见是多么不重要!“没有时间”,从来只是借口。只要我们认为把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间总能挤出来的。坚持习惯,选择固定时间进行阅读。入睡前是亲子共读最佳的时间,哪怕每天挤出十分钟,长此以往也是大把的时光。正如美国教育家霍勒斯曼说:“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阅读的时间,一年后你就可以感到它的效果。”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劳逸结合。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基本上不玩游戏,在充分放松玩耍后的时间里,应该逐步引导孩子把读书当成一种休息的方式。
三、指导孩子阅读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孩子一旦认字了,应尽早的让孩子独立阅读。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听听儿童专家的观点:
多给孩子读,少让孩子自己看——松居直(日本)
很多母亲会问:“我的孩子已经认得不少字了,会自己看书了,也很喜欢看。以后,我是不是就不用读书给他了?”
松居直认为: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如果因为孩子能自己看了(其实只是认识书里的文字),母亲就不再读给他听,不但可惜,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在孩子上小学以前,甚至进入小学以后,父母都应该继续念书或童话给他们听。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自己看书(尤其是一些经典读本)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
能这么深入解读图画书的人,如果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换句话说,读的人把自身的内涵与图画书结为一体,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
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孩子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因此由大人读书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心理和智能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而且读的人对书的了解愈深、共鸣愈强烈,听的人(孩子)愈能深入书中,丰富自己的经验。由 此可知,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价值可大可小,影响可深可浅。
误区二:让孩子带着问题听故事或者读书。
专家观点:
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乐趣
当您读完一本小说,正沉浸在难以言喻的满足之中时,突然某位亲密的友人打电话来,要您一五一十地说出这本书的读后感,您会做何感想?
您或许碍于人情,或许刚好想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感动,于是很爽快地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是如果同样的情况一再出现,您肯定会不耐烦。
到最后,只要一想到看完书又要接受一连串的炮轰,您可能就完全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许多妈妈都像这位亲密的友人,她们热心地讲书给孩子听,但是讲完以后,忍不住要问孩子一堆问题:
这本书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幅插画?故事在讲什么?老公公遇到了什么事?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大野狼刚开始做了什么事?然后呢?最后大野狼怎么了?故事里一共有几只羊、几只猪?大野狼和猪加起来一共有几只?小 红帽为什么会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好几张稿纸。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曾经询问孩子相同的问题,或许您认为,这样才能让图画书充分发挥功效。
常有人说:“孩子是问题大王。”可是,在我看来,母亲们也非常好问。
当您念完一本图画书后,便对孩子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您可曾考虑过孩子的心情?对孩子来说,听妈妈讲图画书,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为了应付妈妈马上会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半有迹可循),孩子只好一边听故事,一边假设问题,准备答案。譬如,妈妈一定会问“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呀”,所以这一段要记清楚,这儿出现了三只猪,第六页画了七只羊……
这么一来,孩子怎么能快乐地听故事呢?当孩子觉得有趣,正想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时,却必须紧急刹车,准备一会儿可能要回答的问题。孩子就在这种想要陶醉,却又不得不保持清醒的情况下,听完了整个故事,然后接受“等待已久”的读后指导及问题。这样的阅读方式当然不能满足孩子,只会使他排斥并讨厌读书。
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更不是问题大全,它应该是孩子的快乐泉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您也不希望每读完一本书,就得报告一堆读后感,那么也请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的心情吧!
读书只管一个劲儿地读就好了,不要问东问西,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
可惜,大人们经常在这段时间不停地问问题,践踏这块幻想的美田。我衷心地期盼,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读书。
最后,我想把喜欢的一首 [美]艾米莉•狄金森写的关于读书的那首诗献给大家: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美]艾米莉•狄金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