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狼爸”萧百佑的教育理念惹人关注,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品行、成绩不符合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 如今,他4个孩子中的3个被北大录取。无论是“狼爸”萧百佑,还是美籍华裔“虎妈”蔡美儿,他们严苛的教育方式都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对孩子教育是“棍棒” 好还是“糖果”好?
在众多家长看来,“棍棒教育”非常不聪明。众多优秀孩子的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取。
20岁时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以本科生的身份和霍金同台对话;16岁时便创作长篇小说并红遍全国……这些优秀的深圳孩子,他们的父 母都不是“狼爸”、“虎妈”,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他们又有那些秘诀跟家长们分享?本期教育培训周刊,让我们一起倾听3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及培养 孩子的故事。
讲述者:王庆国身份: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他的儿子王颖20岁时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中学时曾获得过华罗庚数学竞赛金牌。在ACM、世界计算机编程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google编程总决赛中勇夺第二名,这是中国选手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目前在谷歌工作。
“教育孩子的过程要充满智慧”
在王庆国看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帮助他们快乐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画脚,动辄去教育孩子。更不能在发现孩子不如家长意愿时,拳脚相加”,王庆国说,他觉得好的做法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经常肯定、表扬、鼓励孩子,让他们开心。与其对孩子进行说教,还不如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优异品性时及时进行肯定。
王庆国说,在王颖七八岁时,他们有次一起坐公交车,他在公交车上大声讲话还唱了几句歌曲,儿子突然很不高兴,也不搭理他,事后儿子告诉他,在公 共场合不应该大声说话打扰别人。“听到他这么说,我为他感到高兴,我跟他说我会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我将自己的进步归结于儿子,可想而知,他以后在这方 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儿子表现优秀时,王庆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夸奖,“每天都会夸他,有时还会动点小计策”,王庆国说,儿子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90多分甚至满分,但他会经常跟儿子讲考到80多分他就很满意了,“这样会让儿子有一种满足感。”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做错事时,一些父母会不断唠叨,反复教育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在王庆国看来,这种方法并不聪明,“会让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紧张,况且教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王庆国的方法是要研究清楚孩子“吃哪一套”。
在王颖十一二岁时,有了踢完球不喜欢洗澡的坏习惯。这时,王庆国并没有像一些父母那样强求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而是邀请自己同学的女儿、跟王颖 同龄的一个小姑娘来家里做客,“他很快改掉了不喜欢洗澡的习惯,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很好。我不费‘一枪一弹’就把问题解决了”,王庆国说。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充满智慧”,这句话在王庆国对王颖的教育中处处体现。跟许多孩子一样,王颖在十三四岁时迷恋上了网络。这时,王庆国做了两 件事。他了解到王颖所在的学校来了一位很棒的数学老师,王颖对该老师很崇拜,而王颖本身对数学也十分感兴趣,并且成绩很好。于是他给老师打电话,告诉其王 颖的情况,希望老师能多给他布置一些题目。“后来老师给他找了一些题目,并不断夸奖他很棒。能跟自己的偶像在一起,而且偶像对他还有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孩 子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不良爱好慢慢地就改变了。”
此外,王庆国还主动为王颖买一些充满知识性的游戏光碟。比如买一些英文游戏碟,当王颖看不懂时,就会主动去翻字典,“这也是在学习知识”。后来 王庆国给王颖买的游戏光碟的内容涉及金融、法律、军事等,王颖的知识面变得很宽,与此同时,他还告诉孩子可以通过改动程序、机关、密码等掌握一些游戏技 巧,引导王颖对计算机程序有了浓厚兴趣,“不要一看到孩子打游戏,就跟他们高度对立。想改变孩子时,要让孩子很乐意地接受,并且觉得家长是在为他们好。”
努力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孩子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原因,家长应当找到原因,顺势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盲目地骂孩子,有时看似不好的事情,也会变成好事”,王庆 国说,王颖小时候上洗手间经常一个小时不出来,后来王庆国发现儿子上厕所时在看希腊神话的书籍,于是他便买了很多这类书籍给儿子看。
“我后来了解到,原来那段时间他们同学间很喜欢讨论希腊神话,于是儿子就看这些书,以便跟同学讨论时成为‘领袖人物’。一旦他因此被同学崇拜,他的读书欲望会更强。我每周会买各式各样的书给他,发现他喜欢哪个类型的书后,又会给他买相应类型的书,培养他读书的兴趣。”
不会刻意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话题延伸,这也是王庆国的一个教育方法。王庆国的朋友从美国给他带回一块手表,王颖在玩耍时把 手表扔进水里弄坏了。这时,王庆国不会批评王颖,反而会借机告诉他哪些东西不能浸水,“通过互动,让孩子学到知识,同时也会让孩子心存感激,觉得家是温馨 的地方,即使自己做错事,父母也会很宽容。”
王庆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有些老师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跟渔民孩子走得太近,但他却鼓励儿子把渔民小伙伴带到家里来做客,鼓励他们交朋友。 王庆国说,他会跟儿子讲,社会上有些人可能看不起保安、清洁工等人,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虽然之后王庆国再没对儿子讲过类似话题,但这次的互动已经影响 到王颖,他曾将中学奖励的自行车送给每天需要骑车上学的同学,在大学时将自己的电脑低价卖给经济情况不好的同学。
“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至少在孩子5—8岁时要这样”,王庆国认为,如果一个家长不看书、天天打麻将、吃喝玩乐,很难教育好孩子。
王庆国告诉记者,王颖每天放学回家,他会询问其当天学到最重要的知识以及最感兴趣的问题。“他也会向我提问,我回答得很好,让他认为我无所不 能,偶尔有些问题我假装不会,听他讲完后,再夸奖他点子很好。这些细节会让孩子感觉到,厉害的爸爸有时还不如自己,这样就会鼓励孩子不要一味服从,在他的 努力下,也会超过爸爸。”
讲述者:刘根平、身份: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刘道溶南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他们的女儿刘诗仪从小学到初中获得60多个奖项,2004年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17岁远赴美国读高中,成为所在的巴克夏中学第一个获得 Peter Lance Anderson GPA满分的毕业生,随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今年初,她成为学校唯一一名本科生和霍金同台对话。她还通过竞选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副 主席,也是9名委员中唯一的本科生,其他8名均是博士。
引导比惩罚更重要
“孩子一出生,就准备犯错误了,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在犯错当中才会进步,才会通过对比知道怎样做会更好”,刘道溶说,她不赞成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这样没有效果,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
诗仪从小各方面都很优秀,小学1年级到3年级,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能拿满分。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一个乖巧的好学生。不过面对这样一个乖乖女,在感到 自豪之外,妈妈刘道溶却隐约有一点担心,“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按照大人意思去做,迎合大人的标准,那她肯定会约束自己的一些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刘道溶生 怕女儿的个性被压抑。
有一天,诗仪的数学老师找刘道溶“告状”,说上课检查作业时,发现诗仪没预习功课,在老师诘问时不但狡辩,还显示出了一副不在乎的表情。“当时 老师吃惊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看着忧心忡忡的老师,刘道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暗自窃喜,“我的孩子终于也和别的孩子一样犯错误了”。在 刘道溶看来,女儿像别的孩子一样也开始犯错误,是一件好事。因为犯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也是孩子进步的一条途径。
孩子犯了错误后是否就该像一些家长那样体罚?对此,刘溶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说,女儿回家后,她主动找其谈话,问其为何不预习,老师有何反 应,她自己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女儿告诉她,没预习是因为忘了,老师发现后就罚站,她当时心里不是很舒服,但诗仪同时补充说,“被罚站的不止我一个人啊”。
刘道溶抓住女儿的心理特点,一步步地开始引导。“你觉得别人也被罚站,就有点安慰,假如是你一个人(罚站),那会不会更不舒服。有没有想到老师 的感受。”刘道溶说,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般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但孩子并没意识到不好,因为他没有换位思考。“我觉得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会给她自己 带来什么后果,还要她知道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后果。”
刘道溶认为,对于孩子犯错误,大人往往从消极的方面而不是积极的方面去考虑,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不利。“打”会让孩子产生免疫,认为打就是最大的 惩罚,然后继续犯错。惩罚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刘道溶说,孩子年龄小,对社会判断能力弱,一味地惩罚而不是引导,会导致孩子不知道 怎么做是正确的,所以引导比惩罚更重要。“比如说孩子乱扔东西,你告诉他往哪里扔,比告诉他不要乱扔要好很多。”
而诗仪的父亲刘根平则认为,人有其先天懒惰、自私、不受约束的一面,在此情况下,必要的约束、惩罚是可以的,但他同时强调,惩罚不等于体罚。他 认为,在教育中,要多给孩子鼓励,给他们空间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家长进行引导。“孩子做错时,要跟他们讲道理,特别是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当然讲道 理的前提是父母讲的内容、方式要正确。”
帮助孩子尽量避免犯错误
刘道溶觉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事后才做,在事情没发生前家长就应该做预测,让孩子尽量避免犯错误。“比方,我女儿要进入初中了,那我就 要考虑进入青春期,她会不会早恋。”刘道溶说,女儿进入初一一个月、跟同学玩熟了后,她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初一的女生刚进学校,通过一起做活动认识 了一个初三男生,该男生长得帅、口才好,女孩从此喜欢上了男孩,天天想着男孩,没心思学习。
“女儿听后告诉我说,进初中后,作业很多,社团活动也很忙,根本没时间谈恋爱,我就了解了她当时的想法。其实她刚进入学校还没谈恋爱的意识,我 抛给她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她提前思考,因为到了初二、初三,她也有可能喜欢上某个男生。那时她会想起当时我跟她说的这些话。”刘道溶说如果家长没有提前预 测,等孩子交男女朋友了,家长往往就只能选择骂孩子。所以家长应该预测孩子的一些行为,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在事后手足无措,采用一些简单而粗暴的方法 来应对。
事实上刘诗仪也有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但刘道溶不会刻意要求女儿一定要考多少分,更不会批评女儿,而是帮助她分析问题,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她甚 至鼓励女儿跟老师提出要求不按老师的课程学。刘诗仪喜欢学习理科,初三时语文、历史成绩不好,考试只能考到六七十分。对此,刘道溶也坦然接受,在女儿的试 卷上签字。
刘道溶认为“狼爸虎妈”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很难超越父母。她觉得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励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她一般不会直接拒绝,而是让孩子去思考和选择。
她说,诗仪小时候胆子很小,不敢直接跟她提要求。要吃冰激凌就把眼光放到冰箱上,然后问妈妈现在该干什么。“我故意说,让妈妈猜一猜,我们是不 是过一会儿一起吃冰激凌?她点点头。然后我把冰激凌拿出来,又问她是现在吃还是吃完饭再吃。她说吃完饭以后吃吧。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现在吃肚子会凉,就不 能吃饭了,所有的问题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做选择。”
刘道溶说,如果她直接拒绝孩子不能吃冰激凌,那么孩子可能以后不会问妈妈,而是自己拉开冰箱拿。“她会对我不信任,不敢对我提出要求。因为她知道我会拒绝她。”刘道溶担心那些抗拒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抗拒其他人,没有安全感。
刘道溶告诉记者,她更愿意做一个弱势的甚至是笨拙的妈妈,让孩子的心性充分发展,而绝不是靠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相反,刘道溶刻意和女儿营造 “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她说,在孩子小时候,她几乎是24小时与她相伴相随,这种极其紧密的母女关系给女儿的心理带来极大安全感,“培养‘安全依恋 型’的孩子,母亲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关注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二是对孩子发出的讯息即刻作出反馈。
讲述者:郁龙余身份: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年一部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风靡全国,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小说的作者名叫郁秀,她是郁龙余的小女儿。当年创作《花季雨季》时,郁秀只有16岁。21岁时她赴美国念商学,1999年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目前在美国生活,专职写作。
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父母与其用棍棒教育孩子,不如以身作则,给孩子树一个榜样”,郁龙余说。在他看来,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在一个家庭能成功的方法,其他家庭不一定能适用。“狼爸”、“虎妈”的经验可以部分借鉴但无法普遍推行。
郁龙余不赞成打孩子,“其实一个家庭父母好的话,孩子的社会观念、对错观念都是很清楚的,不需要打骂孩子”。郁龙余回忆称他只打过一次大女儿郁 英,他为此也十分后悔。“当时因为她没考好,打了她后,女儿流着眼泪说她已经很用功了,我意识到孩子没做好时,她自己已经意识到问题,也很难过,所以从这 之后我再没打过孩子。”
他告诉记者,当女儿考试成绩不好时,会等到上学出门前一刻把成绩单掏出来让他签字,这时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计较。“开始时我会觉得这孩子怎么会这样,但是慢慢地我也理解了,孩子知道自己考试分数低,才会有这样消极的做法,也是无可奈何的。”
郁龙余认为,教育孩子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他说自己在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看书或写文章,这种家庭氛围给女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们知道要努力学习。“有的家庭一天到晚打麻将,跟人家聊天,这样就容易把孩子带坏。”
郁龙余说,他对女儿比较宽容,不会用严厉的方式教育她们。他曾限制过孩子看电视,把她们赶到房间里做作业,但她们总是把门开一道缝偷偷看,“把门缝再关闭就太不人道了,所以我没再管了,我也觉得看一些电视,比如当时播的八七版《红楼梦》,会对她们有益。”
对于女儿提出的要求和想法,只要不出格,郁龙余都会尽力支持和满足。他认为,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出想法是对父母的尊重。
上世纪80年代时,郁英想学古琴,跟家里说了之后,郁龙余就花了700元给为女儿买了琴。“当时700元还是挺大一笔钱的,不希望学琴能成名什 么的,弹几首曲子她自己高兴也很好。”在中学学业压力很大时,郁秀想去学校演奏中当大提琴手,郁龙余还跟她开玩笑,“你愿意去就去,但不要当‘东郭先 生’。”
策划:南方日报记者 刘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实习生 李少锋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12-14/3531735.shtml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