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网络求助 女教师为贫困生募学费

13年前 [12-18 11:29 周日]
新闻




女教师网络求助为贫困生募集学费 6年募捐272万

2011年12月16日 16: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女教师网络求助为贫困生募集学费6年募捐272万
“英子姐姐”叮嘱受助学生努力学习。

一则则求助网帖,一个持久的爱心账户。当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爱的感召下轻点鼠标,将带着温度的善款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时,世界似乎变得很小很小,仅在一颗心到另一颗心之间。

“英子姐姐”——受助的山村孩子们呼喊的这个名字,是这份爱心的“感召者”和“中转站”。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一名小学教师,今年42岁。6年来,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搭起一条虚拟网络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爱心桥梁。

从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长阳及周边县市已有99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了“英子姐姐”的资助,“英子姐姐助学网”及“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募集助学款共计272万元。


山里孩子的梦想,因为“英子姐姐”和一个个好心人的爱,在山路蔓延……

扎根农村芬芳美丽山乡

武陵山脉中南一隅,流淌着一条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悠悠向东流去,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条河名叫清江,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

清江两侧是一座座大山,高耸入云。

这里是山的世界,放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不久前,“英子姐姐”和助学团队成员又一次踏上了山路,他们要到都正湾镇高桥村走访和回访贫困学生家庭。这次,“英子姐姐”要把刚收到的3万元助学款送到21位贫困生手中。

这条助学之路,她已经走了多年。

1991年7月,刘发英从当时的枝城师范毕业。在填报分配志愿表时,她在志愿栏里写道:“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刘发英说,这样选择是受父亲的影响。

刘发英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这样的人才在农村可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父亲毕业时,完全可以留在武汉,但他却坚定不移地回到了家乡长阳,教小学,教初中,一直教到高中和县党校。

他常对孩子们说:“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一心想着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的心里烙下了印。

多年后,刘发英同父亲一样,作出了进山的选择。

1991年9月,刘发英来到距离县城200多公里、最偏僻、最穷困的长阳县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工作。学校临时用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为她搭了个窝。

从此,一箱书、两床棉絮、一间小屋,成为了刘发英生活的全部。她在黄柏山扎下了根,一呆就是18年。在这18年里,她日日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与贫穷和寂寞为伴。刘发英说,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漆黑的夜晚和打雷的雨夜。

不过,山区人民的朴实也让她感到温暖。在那里,老师要自己上山种菜,自己生炉子做饭。最初,刘发英种不好蔬菜,山上又买不到米和肉,只能靠土豆、面条充饥。学生家长得知后,每次给孩子带菜,总会给刘老师多带一点。刘发英说:“很多学生买不起饭,可他们却把仅有的新鲜蔬菜分给我……”

更加触动刘发英的是,山里孩子对读书是那么渴望,但贫穷和失学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于是,除了认真教课,刘发英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元5角。

“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但是,她同样也明白,依靠她个人的工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


轻点鼠标叩开爱心世界

转机发生在2005年9月。安静的校园里来了两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顾。“刘老师,我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在这里资助贫困学生。”

刘发英很是惊喜,她顶着烈日,陪同两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李勤和周锋顾对贫困生小伟和小向的故事印象深刻,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页上。

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又过了一周,该网站发起人杨女士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助。


“网盲”刘发英感到很神奇:“网络还真管用!”于是,她开始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在网上。

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刘发英欣喜若狂,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网络助学”!

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这坚定了她开展“网络助学”的信心。

很快,她迎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

2006年8月的一天晚上,刘发英打开电脑,一条要求加她为好友的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对方在留言中说:“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负责人,网名‘大耳朵’,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原来,“大耳朵”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他听说长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于是联系该县教育局,教育局又向他推荐了“英子姐姐”作为联系人。

“大耳朵”最初资助了3名学生。每当钱款汇来,“英子姐姐”便第一时间发放给学生,并将孩子们写的收据拍成照片上传给“大耳朵”。几名受助的孩子也多次给“大耳朵”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向他表示感谢。“山里的孩子真纯朴!”被山村孩子感动的“大耳朵”又增加了2个资助名额,资助款至今已达近3万元。

与此同时,“大耳朵”韩柏东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了“英子姐姐助学”专题,发布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并邀请刘发英担任版主。因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海外人士,“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走向了世界各地。

随后,湖北的“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开设了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英子姐姐”的视野不断开扩,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个助学网友。

2008年春,“英子姐姐”又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杨柳被她的精神打动,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她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

就这样,刘发英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助学者,最初的愿望实现了。

2009年,“英子姐姐”调到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但她没有忘记资丘镇的贫困生,不仅继续资助资丘镇的孩子们,还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网聚真情成立助学团队

在坚持助学的路上,“英子姐姐”也曾遭遇质疑,有人说她不务正业,有人说她多管闲事,有人说她为自己捞钱,但更多的人给予了她支持与鼓励。刘发英说:“如果没有亲人、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我很难坚持下来。”

去年11月,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她的爱心助学团队也发展到有21名固定成员,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的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干部、知名作家、省级劳模等,大家都是无偿服务。

白沙坪小学的田太合老师,就是“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走访组的成员之一。他说,走访时,因为途经的都是山路,只能靠步行,遇到下雨天,容易摔跤,甚至有时会从山上滚下来。刘发英说,身边人的坚持总是让她很感动。


团队的力量也让“英子姐姐”助学网得以壮大。

网站刚建成时,一些人想资助,但是有点怀疑。为了筹集更多的助学款,刘发英有时候要和“准资助人”磨一晚上的嘴皮子,对方才相信她。

为了赢得持久的公信力,她带领志愿者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

例如,通过摸底走访核实过的信息,“英子姐姐”会亲自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发布到网上“待资助信息”板块,网友只要点击这个板块,就能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选择自己的资助对象。资助人钱一到账,“英子姐姐”首先就会把“待资助”学生转到“已资助信息”板块,公布该学生资助人的网名、资助金额等。随后“英子姐姐”团队会把钱送到受助学生家里,学生或学生家长必须亲自签收,学校老师等代收的,必须留下代领人电话。送款时,“英子姐姐”团队会给受助学生抄下资助人的电话、地址,要求学生期中期末、过年过节必须与资助人联系。而团队中的法律顾问、湖北仁辉律师事务所律师则负责电话回访,抽查资助款是否真正到位。

在刘发英家里,记者看到了12大本厚厚的“爱心账本”——分学期建立的助学登记册里,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地址、电话号码、QQ号、金额、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等重要信息。全部汇款还有复印件存档。刘发英说:“我这6年资助的所有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不会弄错或重复资助。”

家人的支持也使刘发英获得了坚持的动力。

“英子姐姐”的丈夫叫覃守龙,是一名中学教师。起初,他对妻子的网络助学并不太理解。覃守龙说:“毕竟她因为做这个事情对家庭的照顾少了一些,我一度不太支持。有时候,我还劝她干脆暂停下来或放弃。”

可是,当妻子遇到困难时,覃守龙还是会挺身而出。

2006年秋季起,“英子姐姐”收到的爱心汇款越来越多,这些钱需要尽快交给学生。当时她在白沙坪小学当校长,还分管附近5所学校,工作十分繁忙,于是取款任务落到了覃守龙肩头。从学校到镇上有好几里路,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跑四五趟。

2008年春季开学时,一位老人领着8岁的孙子,带着20个土鸡蛋,赶了几十里山路,特意到“英子姐姐”家表示感谢。夫妻俩十分感动,塞给孩子50元钱,还找出一包儿子的衣服给祖孙俩带回去。

这件事对覃守龙触动很大,他深深感到妻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从此,他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义务取款员”,风雨不误。至今,覃守龙已经为此骑坏了两辆摩托车。

谈到儿子谭时,刘发英觉得愧疚。目前,谭时在长阳县一中读高三,虽然父母都是教师,他却很少得到父母的辅导,成绩只是中等。刘发英说,有一次,儿子的衣服扣掉了,他不是找妈妈给他缝补,而是很自然地找爸爸,丈夫覃守龙似乎也已习惯了又当爹又当妈。

刘发英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那是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间。

2007年,刘发英的父亲中风偏瘫,哥哥因车祸高位截瘫,公公被查出患有癌症。当年秋天,丈夫也从资丘调到县城一所中学,夫妻俩相隔数十公里,来回一趟需要一天时间。每到放假,刘发英不得不在4个亲人之间奔波。那时,她的网络助学事业进入拓展期,资助人数不断上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她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动了放弃的念头。这种情绪被与他一起捐资助学的志愿者们发现了,大家轮流劝她,并发动了更多身边的人来支持助学,“英子姐姐”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挺了过来。

此后,刘发英得到的帮助并没有停止。就在今年2月12日,在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就读的博士生冯冠军来到长阳,看望刘发英及他资助的学生。冯冠军说,他希望成为该助学团队在韩国的义务联络点,发动身边的朋友们也都来支持“英子姐姐”的事业。






传递爱心托起山村希望

谈起山里的孩子们,刘发英有说不完的故事。

晓涛只有8岁,却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住在长阳县资丘镇凉水寺村一座高山的山顶,奶奶和父母都是残疾人。田家是村里最穷的,全家的大事小事都指望着晓涛。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发现了他,并将他的情况发布到了网上。去年10月9日,晓涛得到了山东省和辽宁省两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1500元助学款。

10岁小女孩阿钰是长阳县两河口小学四年级学生,个子不高,面容清秀,说话时声音不大,偶而笑一笑,很甜。

2008年,阿钰的爸爸在外地打工时,从三楼摔下,右手臂断裂,治病花了9万元。从此,一家人深陷困境,生活无着,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

阿钰知道自己能够上学,是因为得到了一位好心的日本阿姨资助。两年来,这位日本阿姨共资助了2000元。

“日本的好心阿姨在哪?”记者问。“在天边,好远好远。”她手指向远处的大山说。“日本在哪?”“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地图?”“我不会。”“你知道她长得什么样吗?”“我不知道……不,我知道。我梦见过她,梦见她在天边有一个漂亮的影子。”

与阿钰一样,刚刚从深圳打工回家的阿钰妈妈,也在脑海中描绘着恩人的样子。她想,这个日本女子一定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

纯朴的山里人表达感恩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2001年3月1日,是长阳县津洋口镇三鱼冲村的3岁女孩小洁最悲伤的一天。那天,她的父亲因车祸身亡。从此,陈母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家里没有男劳力,一家人守着山里贫瘠的土地,难有足以糊口的收成。

一年后,妈妈带上小洁姐妹离开故土,迁至长阳县城,租了个17平方米的小屋,做了一个擦鞋的木盒子,开始为女儿上学挣学费。

擦一双鞋挣2元,但在小县城里擦鞋的人并不多,就是春节生意最好的时候,陈母在大街守一天,也挣不到20元。最好的一天,只挣了16元。挣钱这么难,但她的希望没有破灭,“再苦再难,都要供女儿上学”。大山的女人有颗坚强的心。

2009年9月,刘发英给陈母打电话,要她领捐助款。“那时正是我最难的时候。”陈母说,“到学校后,刘老师递给我400块钱。接过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泪水一下子滚了出来。”

刘发英说,捐钱的人叫小惠,是韩国人。从此,小洁和妈妈就记住了小惠和刘发英,一天到晚想着能为帮助她们的人做点什么。

一天,刘发英途经龙舟大道到花坪小学上班,不经意间被陈母发现。陈母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一把拉住刘发英,一定要给她免费擦鞋。刘发英反复推辞之后,只得“就范”。

此后每次见到刘发英,陈母都要为刘免费擦鞋,还说:“把您家的鞋子都拿来,我没别的本事,只能擦鞋报恩。”打那后,刘发英每次上班时,都要绕道而行,以免麻烦陈母。

“是爱心人士的资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湖北大学一年级学生阿玲动情地说。

阿玲两岁时,父母因一次意外同时离开人世。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盆菜,在乡邻的接济中,爷爷奶奶艰难地将她抚养成人。

2009年夏天,阿玲高考考了525分,刚好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达到她填报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线,她落榜了。

“像天塌了一样。”阿玲说,“当时非常绝望,想外出打工,但舍不得年迈的爷爷奶奶;想复读,却没有足够的钱,好长一段时间里晚上睡不着觉。”

秋天快开学时,阿玲突然接到“英子姐姐”的电话,说北京一个叫宋燕的好心人资助了她1500元。她这才知道,是“英子姐姐”将她的情况发到网上求助。接着,她又先后接到了美国的杨光、安徽的李成忠、山东的王蒙、四川的肖莎、山西的任静等人资助的9500多元现金。复读一年后,她终于考上了湖北大学。

“从大山走进省城,从贫困生成了大学生,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寻找报答的机会。”阿玲说。

“我还是一名学生,我能回报社会什么呢?”阿玲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一天,阿玲得知学校有个社团叫做“新长城自强社”,加入后能有机会做好事,就赶紧报了名,争取到了在各宿舍收集废纸、废瓶子的机会。“收集了这些东西,拿出去卖钱资助山里孩子。”阿玲说。

今年2月15日,阿玲给刘发英写了一封信,向刘老师汇报了她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信中,她特别提到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那是在去年10月,她偶然听说武汉一个幼儿园里有患自闭症的孩子,便去服务,现在,一到休息时间,她就到那里与孩子们互动,教他们吃饭、走路、说话。

她对“英子姐姐”说:“我受到了像您这样的好心人的资助,无以回报,除了好好学习,我想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吧!”

“网络是虚拟的,但网民的力量却是真实的。期待更多的爱心网民参与进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发英还希望,“把助学与感恩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业有成、自食其力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传递下去。”(文中受助学生均为化名)


延伸阅读·自述

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刘发英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啊,我也曾经这样问自己。


我在边远山区生活了18年,还记得从县城坐车到黄柏山教育组报到那天,我真没想到路有那么远,路况又那么差,全是土路,坑坑洼洼,非常颠簸,四五个小时才到资丘镇,我在车上吐得晕头转向。

此后的多少个夜里,我曾经悄悄流泪,工作压力不说,就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跟我一起到黄柏山的几位青年教师都想办法调走了,我也曾想到离开,但是我最终没有这样做。因为生活感动了我,孩子们和家长感动了我。

那时,学生们知道我这个新老师爱哭、胆子小,就回去告诉爸爸妈妈。于是,不少家长在给孩子们送小菜时,总会给我带上一点新鲜蔬菜;每天晚上女孩子们还轮流给我作伴;每次放假,孩子们都把我接到他们家玩,这都让我很是感激。

我清楚地记得,我到一个女生家里走访,她父亲跟我讲,他一字不识,有一次,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寄给他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的内容并写封回信,他找人“换工”,辛辛苦苦地帮人家挖了3天坚硬的板田。他说:“刘老师啊,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多读书!”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的心唯有震撼。我知道,山里孩子太需要老师。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留下。

在搞网络助学的6年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网友们的不信任、同事和亲人的不理解。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在网络上获取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网之初,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网友以想资助学生为由与我视频,当我好意与对方接通了聊天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我当时气得哭了一场。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有一份工资,生活可以维持,还从事着喜爱的教育工作,我凭什么要让别人怀疑我是骗子?我曾经动摇过,想到过放弃助学,但在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工作18年的经历,使我亲眼目睹了山里孩子读书的艰辛,我的心真的没办法放下他们。

于是,我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生活照、电话号和QQ号等。在与网友的交流中,我亮真心、讲实话、吐真言,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现代人经常会感到焦虑,有人问我,你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为什么能够安心工作,还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

我觉得,我并不是傻到不知道休息,不知道健康,不知道多做家务、多照管孩子是我的本分,也不是不愿意当贤妻良母,而是我在所处的环境中,遇到了这份人生考验——你是否忍心看到山里的孩子们无法读书,你是否忍心辜负原本互不相识的网友们给予的信任——要经得住这份考验,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12-16/3538565.shtml?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qqmb&bsh_bid=54144762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