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6.3%孤儿生活在农村 存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当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享受节日幸福快乐时光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上还有不少孤残儿童。他们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
孤残儿童生活得好吗?成长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凝聚社会各界的关爱,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带着这些问题,儿童节之际,本报记者走近孤儿群体。
■现有孤儿71.2万人
|
约10%在福利机构集中养育,90%呈分散养育状态,大多纳入了低保或五保范畴
天津SOS儿童村位于河东区成林道永宁路上一个幽静大院里,绿树掩映中,20多栋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临近傍晚,一群身穿不同校服的孩子们有说有笑地走进院子,回到各自的“家”里。在院里的篮球场上,记者碰到了正在打球的小王。“我今年15岁了,‘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最大的姐姐上高中。”小王说,儿童村规定男孩子超过14岁就要从“家”里搬到青年公寓中住,但平常还可以和“妈妈”、“兄弟姐妹”们呆在一起。“我喜欢这里!‘妈妈’每天换着花样给我们做饭,如果想看课外书之类的,她也会想办法省钱给我们买。”小王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双双离开人世,4岁时就被老家的民政部门送到了儿童村,因为时间久远,他对父母的记忆已很模糊。
儿童村村长白长明介绍说,村里现在一共有140多位孤儿,分别生活在16个家庭里,每个家庭有一位专职的“SOS妈妈”照料孩子们。根据SOS组织的规定,SOS妈妈必须未婚或者离异、丧偶且无子女。
据介绍,天津SOS儿童村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批SOS儿童村,1987年落成后共收养了3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大多来自天津以及河北省山区的贫困家庭,要满足三条收养条件:父母双亡、身体健康、年龄在8岁以下。
儿童村有幼儿园,上小学时则就近入学。根据天津市的政策,这些孤儿不论原户籍在哪儿,都能获得天津市的学籍。现在,140多个孩子分散在30多所学校就读。“一方面是根据成绩升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有意识地加强他们和社会的交往,多结交一些朋友。”白长明说。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干扰,儿童村婉拒了记者进入“家庭”探访的要求。而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据介绍,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84年,主要收养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的孤残儿童,年龄从出生几天到14周岁不等,绝大部分儿童患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残疾。共有300多名职工为孤残儿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等服务。小孩子需要工作人员全方位的照顾,大一些的孩子由于肢体障碍和缺陷,吃饭、穿衣、洗澡等都需要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残疾孩子需要进行长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和天津SOS儿童村等代表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较高水平。但我国目前孤儿总数为71.2万人,大部分是因疾病、意外事故导致父母离世,或被父母遗弃而成为孤儿的。其中只有10%左右在福利机构集中养育,还有90%呈分散养育状态,大多纳入了低保或五保范畴。
■86.3%的孤儿生活在农村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揪心的故事,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
5间破旧的土坯房,屋里除了一台老式熊猫黑白电视,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大李村孤儿小小的家,看着眼前沉默的孩子和孱弱的老人,记者不由一阵心酸。
“这娃命可苦了!3岁的时候她爸出车祸去世了,她妈伤心过度也跟着去了。只剩下我们老两口和她相依为命。”提及往事,小小的奶奶仍很伤心。现在的小小根本记不得父母的样子,但听奶奶提起父母,泪花就开始在眼里打转。
小小今年12岁,爷爷62岁,奶奶60岁,除了姑姑一家外没有别的亲人,两老一小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老人干不了重力气活,收入来源只有家里的7亩多地,3亩种树苗,4亩种棉花。遇上好年景,4亩棉花能赚2000元,再加上卖树苗的钱,一年下来的收入只有3000元。
“小小从小特别懂事儿,从不乱花钱。放学以后就赶紧回家写作业,帮忙做家务活儿。”说到这儿,奶奶的眼圈红了。“学习上的事儿我们帮不上忙,只能从生活上多照顾她,可家里条件就这样,再说了,俺们再疼爱也比不上亲爹亲娘呀!”
小小的爷爷说,多亏了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否则他们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小小上学的费用全免,村里还给他们入了低保,看病能报销,两位老人每个月还能领到55元的养老金。据介绍,为最大限度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沾化县将现有孤儿全部纳入了基本生活保障,每人每月600元;根据孤儿家庭实际情况,确属特困户家庭的孤儿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进行救助。
据了解,我国目前生活在农村的孤儿约占孤儿总数的86.3%。农村散居孤儿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监管。老人由于年龄偏大、忙于务农,造成对孤儿监护不力,缺少家庭温暖。一方面,一些被亲属或亲戚领养的孤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个别亲属家庭条件差,经济负担较重,加之与孤儿情感隔阂,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性情冷漠。
与这些相比,残疾孤儿的境况更令人揪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走进北京市高碑店地区的“365晨光宝贝之家”时,孩子们正和志愿者围成一圈做游戏、唱歌。16岁的小茹腿脚都有残疾,却有一副清亮的嗓音,会唱很多首歌。
对小茹来说,爱心妈妈赵丽萍创办的“365晨光宝贝之家”就是她的家。这里一共寄养了21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孤残儿童,大部分都是脑瘫孩子。
9岁的亮亮来自河南焦作,长得虎头虎脑,但脑瘫使他走路摇摇晃晃,左手也稍微有些不灵活,走快了就要摔跤。在康复师的帮助下,亮亮要进行45分钟的康复训练了。一开始是让腿与身体成直角,亮亮乖乖地躺在地上自己数数,“数到100下就能换下一个姿势了。”可是接下来的按摩环节就难熬多了,亮亮的额头、后背全是汗珠。“好疼啊!”亮亮刚开始强忍着,后来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周末的下午,孩子们大多在活动室玩耍。见到记者带来的玩具,孩子们纷纷围过来玩儿,只有小梅是手脚并用“走”过来的。原来,小梅出生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她失去了父母,严重的先天性“马蹄内翻症”让她无法行走。2009年,赵丽萍把小梅接来进行康复训练,两次手术后,她的脚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脊椎神经存在问题,现在还只能拱起身子用双手撑地辅助双脚走路。
“365晨光宝贝之家”里,最小的宝贝不到1岁,被大家昵称为“香香公主”。小香香浓眉大眼,可爱极了,却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被父母遗弃在医院里。来到这里时才刚刚7天,后来又被查出患有肝损害,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创造条件让孤儿融入社会
对孤儿的救济应逐步从保障生存向创造条件,帮助孤儿成家立业的较高水平转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郭大水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孤儿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孤儿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体看,孤儿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要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还面临着经济、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
经费无疑是最现实的问题。白长明告诉记者,儿童村的经费主要是国际SOS组织转来的捐款,一个孩子一个月500多元,集中到每个家庭的妈妈手中统一调配。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上学买书的钱都算在里面,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目前,国家财政每月给每位孤儿200元的补助,天津市还有给本地孤儿每人每月1440元的孤儿补助。“但很多孤儿的户口在原籍,享受不了天津的好政策,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落实的话,孩子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农村,经济问题也是困扰孤儿发展的主要原因。
心理,也是孤残儿童面临的大问题。“幼年失去父母本身就是对孩子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有的孩子的父母是因意外、甚至是家庭暴力犯罪离世的,这对孩子的心灵创伤是终身的,日后非常容易发展成为自卑的心态,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白长明说,孤儿进入儿童村,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心理问题,所以专门成立了教育科,聘请心理医生进行疏导。
更让白长明和赵丽萍焦虑的,是如何在保证孤儿生活无忧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入社会。
赵丽萍说:“目前社会上的大龄孤儿和残疾孩子很多,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强,不愿意与外人接触,不愿意自立,我们要真正地去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鼓励他们学习技能,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白长明则告诉记者,由于学历、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部分成年孤儿还要面对比同龄人压力大得多的住房难、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现在还有20多个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工作的成年孤儿在村里免费吃住,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总归不忍心赶他们离开。”
郭大水分析说,孤儿在步入社会之后出现的沟通障碍以及遇到的种种人际问题和他们个人的不幸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孤儿可能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不错。但因为父母很早就不在了,天然地就会在社会交往的训练上比同龄人有所欠缺。加上因为父母早亡,孩子的心灵难免会有压抑和自闭的创伤,缺乏和社会充分的融合与交流。”郭大水说,这种问题是孤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也需要收养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强对孤儿的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有意识地创造让孤儿开放、平等地和社会接触的机会。
对于孤儿走向社会后面临的缺乏人脉资源、成家困难等问题,郭大水认为,“社会化交往的基础就是社会资本的多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关系网’,包括亲缘关系和非亲缘关系。孤儿本身就意味着亲缘关系的支撑几乎完全丧失,非亲缘社会资本也很薄弱,在实习、找工作时没有可托付的关系,很难实现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立业’。”郭大水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孤儿的救济可以逐步从保障生存向创造条件、帮助孤儿重新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的高水平转变。
专家还表示,我国目前以国家为主导、社会为补充的孤儿救助制度无法保证每一位孤儿都得到充分的救助,需要大量的社会慈善资金作为补充。但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和团体有心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记者曾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看到,许多人发帖询问如何去孤儿院做志愿者或捐献物品,但往往无人回应。郭大水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以及社会组织的尽快“孵化”,将引领我国新型儿童福利制度走得更远。“当前是我国不断健全完善孤儿保障制度的重要契机,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推动,让孤儿能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文中孤儿均为化名)
录入 陈应俊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