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杜京叶老师主讲《正确认识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12年前 [06-07 13:56 周四]

正确认识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杜京叶

 

【案例1】在银川曾经发生过一期《4.20特大袭警案》:1999420日凌晨,银川“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说在银川化肥厂附近有个出租车司机被人杀了。当四位民警赶到“出事地点”时,预先埋好的炸药突然爆炸,三位当场死亡,一位没死,被歹徒连捅22刀……。破案后人们才知道,这是几个罪犯想抢运钞车设下的夺枪圈套。当时这期特大袭警案震惊全国,破案人员发现,案件背后的东西更令人震惊……。五个犯人都是未成年,家庭都是打骂教育。其中,张文龙曾被父亲摔到墙上昏过去,有一次打得半个月不能起床;陆文林曾被吊在房梁上打得半死;女孩王丽在初中之前一直是好学生,父亲非打即骂,后来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主犯杨杰,很有天赋,小时候非常优秀,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还是二级鼓手,人品也很不错,很招人喜欢。但父亲对他打骂成性:一次,杨杰正在洗脚时和父亲顶了一句嘴,他父亲端起洗脚盆就把洗脚水泼到了杨杰头上。杨杰喜欢游泳,父亲怕他出危险不让去,就偷偷跟踪他,发现杨杰下水后就把他的头使劲按进水里让他喝水,教育方法非常简单粗暴。结果他家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是杀人恶魔,被判死刑,老三和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这几个父亲直到孩子被处死,除了郭文涛父亲看到尸首有所醒悟外,其他四个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误,还认为是为孩子好,严格要求。

如果要问:是什么原因让这几个孩子走上犯罪的呢?大家可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错误的家教方式。回答不错。但是,在这个错误的家教方式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儿童观有问题。在这几个父亲的思想里,认为儿子就应该听老子的,高高在上,没有平等;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可以随意打骂,没有尊重。思想指导行为,是传统的儿童观产生了错误的家教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认识儿童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正确的儿童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人,是最终要独立生活的人。

第一层意思: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

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我们就要“以人为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孩子为本,既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1、尊重儿童的人格,变俯视为平视。

【案例2】《儿子要掐死我》广东汕头有一所立新教育训练学校,校长叫林妙香。她的儿子在上初中之前,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他以优良的成绩同时被两所学校录取,在去哪所学校读书上,母子俩意见出现了分歧,她没有尊重儿子的意见,专制地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儿子从此以厌学来表示对她的抗议,甚至交不良朋友、逃学、泡网吧、飙车!与儿子的一次次沟通均以失败告终,儿子经常离家出走,每一次,林妙香只能默默地跟踪在儿子的背后,焦急与悲伤使她四次晕倒在路上。初三时,一次作文,题目是汕头的春天,他的儿子就写了一句话:汕头没有春天。老师打电话把她叫到办公室,她一看儿子的作文,的一声把作文本给撕了,这时儿子上前掐住她的脖子,说:今天我要掐死你,从小到大都是你说了算!当时就把她的脸掐得发青,旁边的人把他们拉开后,儿子甩手扬长而去,一个多月不回家。

很明显,这个母亲的问题也同样出在不尊重孩子上。

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人,他就不是物,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前面几位家长的问题都出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上,她们高高在上,以教训的态度,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结果就事与愿违。所以,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

林妙香痛定思痛,反思自己教育失败的原因,反省了自己对儿子教育的专制,从尊重孩子开始,用母爱与宽容,将迷途儿子挽回了正道,现在,儿子是广州美院一名优秀的学生。

在陪伴儿子度过青春叛逆期的过程中,林妙香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为了挽救更多的问题少年,她创办了立新教育训练学校,用她博大的母爱,使很多问题少年变成了阳光少年,她也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自我概念建立的主要依据就是成人(主要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儿童的尊重,就会使儿童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是受欢迎的,从而找到好孩子好学生的感觉,并且不断以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好。反之,如果儿童经常因做错事、惹麻烦而遭到成人的责备、训斥、打骂,便会逐渐丧失最基本的自尊和自信,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坏学生,使个性与人格的发展陷入不良状态。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从小不被当人看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成人。”问题孩子大都是由于成人忽视了尊重儿童的价值而直接造成的。

儿童生来就有人格的尊严和价值,这是儿童观的一个核心思想。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在小学生家长中,常见的表现是强势逼人,滥用权力。

【案例3】《孩子丢东西问题》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妈妈,在孩子写完作业整理书包时发现一些学习用品不见了,之前孩子也曾丢过几次东西,妈妈很生气,夜里十点钟逼着孩子到学校去找。第二天在QQ上问我怎么改变孩子丢东西的毛病。我很为这个孩子打抱不平。丢东西的问题涉及到孩子的秩序感、动手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家长你注意培养了吗?

在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和孩子沟通难是家长普遍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孩子和同学在一块有说有笑,回到家就没话说了。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位置没有摆正确。他和同学是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所以有说有笑。回到家里,你高高在上,爱用教训的口气和他说话,他就不太想听。现在常见的离家出走现象,主要的原因都出在家长的教育态度上。请记住:孩子有话不对你说的时候,就是你家庭教育开始失灵的时侯。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变俯视为平视,放下架子,放弃家长作风,和孩子交朋友,变教训的口气为朋友式的交谈,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有话才能对你说,你就可以随时掌握孩子思想变化的脉搏,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教育。

2、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人,他也是家庭一成员,你就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第一人”教育专家董进宇说:“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一定出问题。”

【案例4】《儿子为何杀死父亲》南京有个26岁的小伙子叫范忠良把他父亲给杀了。他的父亲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一家四口人生活就靠他母亲打零工养家糊口、供他兄妹上学。他父亲不但自己不挣钱,还向他妻子要钱出去鬼混,吃喝嫖赌坏事干尽,妻子不给钱就打,对子女更是打骂教育。范忠良曾多次劝父亲不要打他母亲,他父亲不但不听劝,还出口就骂,动手就打。在他父亲又一次打他母亲后,范忠良再次劝他父亲时,刚一开口,父亲破口大骂,还要打他,被激怒的范忠良顺手拿起旁边的水果刀向父亲连刺两刀,父亲倒地后,他母亲又拿起锤子照头部砸了两锤,他父亲彻底断了气,母亲自杀了,他也投案自首。就因为这个父亲滥用权威,不正常的亲子关系导致了家破人亡。

当前的时代特征之一就是:权威社会让位于平等、民主的新格局。在家庭中,父母要及时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民主,从教育者转变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者,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3、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顺应其发展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不能随心所欲。

教育四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婴儿养性——情绪情感。0~3岁,获得安全感的关键期;

幼儿养正——是非观念。4~6岁,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少年养趣——兴趣爱好。7~12岁,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期;

青年养志——远大志向。13~18岁,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从道德的三个层面来讲,价值(做好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和情感(情感启迪),感受情感比讲大道理要有效,但是,家长往往容易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

    【案例5】我们在咨询中,遇到一位妈妈,诉说她12岁的儿子学习动力不足,性格内向低调,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不好不坏,英语更差,从来不发声朗读。

经了解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安全感。孩子生下来就交给奶奶带,奶瓶喂养,失去了与母体接触这个最好的安全感建设机会;奶奶带了3年,使孩子在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失去与父母亲密接触、体验安全感的重要机会;3岁时她们把孩子从奶奶家接回来,孩子刚刚和奶奶建立的依恋关系,遭到了严重地破坏,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了依恋对象。更加残酷的是,接回来后,让孩子自己单独睡小孩床,还美其名曰是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其实是切断了大人与小孩之间的感情纽带。人在3岁之前建立的安全感是刻骨铭心的,这样做对3岁的儿童来说是致命伤,这种伤痛会深深地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难以快乐、难以热爱生活的,他怎么可能有动力去拼搏奋斗呢?

    俗话说:母爱似大海,父爱如高山。父母之爱是强大的教育推动力。从小在和谐关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和父母之间形成一种安全型情感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比较顺利,这种情感的微妙之处和作用之大是任何关系都无法比拟的。

    安全感,是儿童生命发展的基石,是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生命质量指标,也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人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抗拒的强大本能。安全感,是孩子对父母的最大需求,也是被父母们忽视的最大问题。

【案例6】《女儿的诅咒》河南省女子监狱有一个20岁的盗窃犯叫杨红朵。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无力抚养,出生13天就被寄养到姥姥家。妈妈抽时间去看她,妈妈走后她把妈妈的脚印用塑料纸盖上,想妈妈时就去看看妈妈的脚印。随着她的长大,妈妈看望次数的减少,她的心里慢慢滋生出了一种仇恨,认为父母不爱自己,8岁时有人问她时她就说:“我妈死了,我没有妈。”12岁被接回家,她总觉得自己是外人,努力帮妈妈做家务,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但是,粗心的妈妈很少关注她。她未婚先孕,和妈妈吵了一架后离家出走,结婚生子,三年没有回家。打工期间因偷盗被抓,她说:“犯罪是为了报复父母。”她走后,母亲整理她的东西时,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的都是:不让父母好过,让父母死之类的诅咒。

从杨红朵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孩子对获得爱和尊重的渴求,可以说,女儿的犯罪是这位无知的妈妈一手酿成的。在咨询中我发现,出问题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小交给老人带的,所以,我要劝未成年孩子的父母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把孩子往老人那里一推了之!

第二层意思:儿童是成长过程中的人

孩子是成长过程中的人,要想让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家庭教育。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靠教育来解决,在教育这个大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奠基工程,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是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教育专家王东华早在十年前《发现母亲》一书中就指出:“父母的不合格导致了其后出生人口的整个不合格,导致整个人的不合格,这才是当代中国最可害怕的事情。伪劣产品、治安恶化、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归根结蒂还是人的不合格的副产品。”可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根本性、源头性课题。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儿童“发展”是第一要义,必须落实到“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可持续”上来。

1.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明确家庭教育目标

教育所面临的时代特征:

多元化——学会选择;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意识形态多元化,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就是:我是谁,我要什么?

物质化——构建精神家园;社会发展目标是什么?孩子该追求什么?

大众化——自律;互联网自由传播,网络道德要求自律。

民主化——公民素质。平等、民主的新格局要求公民有较高的素质。

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为本(工具、功利观)——以人为本(权力的主体、发展观),被动教育——主动学习,集体教育——个性教育

教育的任务: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道德选择的能力特别重要)

辅导孩子学习:学会(见分不见人)——会学(以人为本) 

主要解决动机和习惯两个问题

动机:求知欲望、成功欲望和任务意识(责任心)

习惯:专注、思考和严谨(一年级考试)

2.承认差别,允许犯错 

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人,成长有快有慢,家长要承认差别,正确的估价,合理的期望。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足迹。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他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每一步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的教育。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就是正确的估价你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提出适当的期望,合理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家长对孩子估价偏高,而成绩差的家长估价偏低。估价不准,期望也就可能脱离孩子的实际水平。所以,要求家长掌握三个水平:第一,了解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孩子所处阶段发展的规律和水平;第二,了解自己孩子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要细心研究,准确定位。并且弄清楚水平高或低的原因。第三,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合理期望,制定适当的目标。做到:承认差异不攀比;合理期望不过高;全面发展不单一;持续发展不功利。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因为不成熟,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其实,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案例7】《一位智慧的母亲》有个小男孩,从冰箱里拿牛奶时,不小心把牛奶瓶掉到了地上,牛奶流了一滩。妈妈看到后并没有大呼小叫,训斥孩子,而是温柔地对孩子说:“哇,亲爱的,你制作的麻烦还真棒,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麻烦已经造成,你要不要在奶水坑里玩几分钟?

等孩子玩了几分钟后,妈妈说:“现在,我们开始清理地上的牛奶,我们可以用毛巾,用海绵或者用拖把,你喜欢用什么?”孩子选择了海绵,和妈妈一齐清理地上的牛奶。而后妈妈又说:“孩子,如何用两只小手拿住大牛奶瓶,你刚才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妈妈教你怎么拿。”

后来,孩子学到了用小手拿住大奶瓶的方法。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重大医学成就的科学家,他就是史蒂芬.葛雷。

史蒂芬.葛雷说,从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再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既是实验失败,我们也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家庭教育是需要家长有教育的智慧,否则,你既抓不住机会,又教育不到点子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类事情发生,许多母亲都会把孩子训斥甚至打骂一顿,赶走孩子,自己来收拾残局。史蒂芬.葛雷的母亲的聪明之处在于:当她看到儿子把牛奶洒在地上时,不但没有训斥,反而温柔的对孩子说话,并让儿子在奶水坑里玩了几分钟,这让儿子“知道他不需要再害怕错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接着妈妈又让史蒂芬.葛雷选择工具,又给儿子了一次学会选择的机会;让儿子愉快地参与了清理地上牛奶的过程,这是责任心的培养;最后妈妈又教给史蒂芬.葛雷,如何用小手拿住大奶瓶的方法,教给孩子如何从错误中学习新东西。这位智慧的母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孩子为本”,可以说,是这位母亲成就了史蒂芬.葛雷这个科学家。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失误,就是没有“以孩子为本”,而是把现象当原因对孩子进行批评、指导和教育,这是造成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相信、理解孩子,重视孩子参与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成长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科学地进行教育。也就是说,孩子在成长,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但是,有两点是应该始终把握的:

一是家长要相信、理解、接纳自己的孩子,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孩子。

我有过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

【案例82008年暑假,一个外地的小伙子在我们小区办轮滑班,我们给孙子报名让她参加了学习。结果,和她同年龄的小女孩都能滑起来,他却战战兢兢站都站不直,两腿往外歪,动不动就摔跤,我们都认为他腿软没劲,不刻苦。2009年暑假,他叔叔专门买了轮滑鞋对他进行陪练,结果还是没有进展,我们都有点失望了。开学后,幼儿园开了轮滑课,我就寄希望于幼儿园。但是在第三次上轮滑课的时候,在我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他对我说:“奶奶,我不想上轮滑课。”我一听,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鞋坏了。”我还认为他在找理由退缩。上轮滑课时,我找到教练,原来鞋真的有毛病,我就又给他买了一双鞋。新鞋穿上后,他判若两人,很快就滑了起来。下午,我去接他时,他要一路滑着回家,因为路上车多,我没有答应,回到家,他家门都没有进,自己把轮滑鞋穿上就滑了起来,摔倒了爬起来再滑。看着孙子我又高兴又惭愧,因为我们的无知,没有发现鞋子的毛病,反而错怪了孙子,差一点酿成大错。

孩子本来都是好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我们当家长的一定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

二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孩子的参与。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以孩子为本,就要重视孩子的参与。新课改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与创造。儿童参与意识的强弱,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儿童能否理想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参与能力是诸多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培育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个方法。

我们当前的教育大多是儿童的低参与和不参与。比如,习惯养成问题,往往是以上对下的要求,家长订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没有从下激发出孩子主动的需求。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让孩子们觉得:这个习惯对我有好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你让孩子做家务,应该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成员,我也应该为家庭建设做点贡献,从而自觉参与,就会收到理想的结果。

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儿童参与。凡是孩子没有动手动脑的活动就不要让孩子参加,最好是是动手动脑又动心。

第三层意思:孩子是最终要独立生活的人

孩子是最终要独立生活的人,那么家长就要按照独立生活的标准去培养他,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1世纪,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

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信中提到受社会欢迎的7种人:

1.融会贯通者: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2.创新实践者: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3.跨领域融合者: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4.三商(IQ + EQ + SQ)兼高者:高智商(IQ)聪明才智,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商(EQ)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灵商(SQ好人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

5.沟通合作者;

6.热爱工作者;

7.积极乐观者。

青少年教育专家陆仕桢教授提出解决好人生三大支撑:物质支撑、精神支撑和社会支撑。

物质支撑:吃、穿、住、行等,首先解决结业问题。

主要抓两个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我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要培养好两个习惯:阅读习惯和劳动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孩子终生学习的基本技能。教育专家李胜珍老师教育成功的经验:每天朗读一个小时书。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有专家曾调查过童年背景相似的30人,长大后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15名教授认为童年阅读是趣味盎然、鼓舞志向的。

朗读有很多好处:丰富知识,加强记忆,树立信心,带来欢笑,增进感情,引发好奇,激励上进,培养专注,促进思考,文明言行等等,书籍能成为孩子人生的领航员。

幼儿识字量少,家长可以从给孩子朗读开始,逐渐引导孩子成功阅读。

劳动习惯的培养问题,不仅是以后生存的需要,而且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养尊处优,懒惰无能,家长还认为这是疼孩子。家长首先要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外,其它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劳动可以使孩子体会父母的疾苦,孝敬父母等等。因此,我劝家长把劳动作为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切入点,凡是孩子能干的事尽量让他干,分配一些适当的家务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勤劳习惯。

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人格。

坚定信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指导道德行为,让孩子具备五大价值观:

1.祖国利益至上;(爱国是全世界的朴实价值。只有爱国才能走向世界,否则,就像不爱母亲的人走出家门一样,会被人瞧不起。)

2.坚持人民利益方向;(个人奋斗和人民的利益是分不开的,否则,你就没有发展的平台。)

3.诚实守纪;(社会化的必备素质。)

4.崇尚科学,热爱劳动;(人和自然和谐的基本态度)

5.和谐和包容。处理好四个关系(倡导四个字):个人与他人倡导“容”字(包容);个人和社会倡导“适”字(适应);个人与自然倡导“和”字(和谐);个人和自我倡导“知”字(自知和接纳)。

    完善人格:敞开自我,阳光心态(会倾听,会倾诉);抗拒压力,耐受挫折;有效调整情绪。

社会支撑:社会化问题

制度价值与规则:认同社会制度价值,接纳社会规则。(树立规则意识)

沟通与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合作,能获得支持。

家长朋友们:以上是我对儿童观的理解,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讨,只是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重视。

教育有法无定法,教育是道不是术。所谓,其实就是洞察力,是对实质的感悟,对规律的把握。要想把握家庭教育之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家长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不断实践、感悟、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素养,从而正确认识孩子,帮助孩子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走向成功!

最后,祝每个家庭幸福美满、梦想成真!

2010-12-4呱呱课堂讲稿)

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66&b_id=174057【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