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讲:叱责要讲究方法(二)
17年前 [03-09 12:01 周五]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家长们都希望儿女成才。年轻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在儿女的智力投资上不惜一
切。他们聘师教孩子写字、认字,甚至弹钢琴。有的孩子生性好静。坐得住,拿支铅笔给他
乱画,他也喜欢。从前我家搂下的一位邻居的孙子就是这样。他一个人拿一支铅笔一张纸坐
在小桌子跟前能画上一两个钟头,不吵不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一样。念小
学以后,一直在儿童美术班学画,确实画得不错了。但这样从小对画画有兴趣,喜欢画的孩
子毕竟是少数。而我所见更多的是父母强迫,孩子们画画、写字、弹琴、而且还硬性规定每
天必须画几小时,写几小时的字或弹几小时的琴。一个三、四岁,五、六岁或七、八岁的孩
子正是对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时候。你现在要把他关在屋子里,锁在书桌旁。钢
琴前,他怎么会受得了呢?而且还是一两个钟头。于是有的就只得逃跑。父母发现后,当然
少不了要挨一顿训斥;同时还得老老实实地又坐回去:“你再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学不好的。而且
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对画画、写字、弹琴反感,厌恶,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见过和听
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画是圆圈圈,字写
的东倒西歪……这还是好的,老实的。
早一两年报上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小学生,家里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
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上教师家里学琴——孩
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
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广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
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了。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
玩!”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了自己的
一根手指。
艺术家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同时应该先从培养儿
童的兴趣着手。而且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于孩子的身上。
在幼儿时期,作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
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自觉地愿意学习时,
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
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一
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
做好或学好。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培养儿子画画,她有好几年没有休息过礼拜天,也没有休息
过寒暑假。因为一到礼拜天、寒暑假,她就要陪儿子到少年美术班去上课。儿子在她的监督
和半强迫下画了二、三年,当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还得过奖,受到过外国朋友的称
赞。但是,当那个孩子一人小学,母亲不可能时刻控制住他时,他就再也不拿画笔了。
另外近两三年社会上又兴起了经商热。人人都只想赚钱。于是有些父母不让孩子读书,
要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辍学去做买卖。这当然是一种短视,而且是极端错误的,贻误了孩子。
因为经商、做买卖也是极端需要知识的。一个文盲是做不好生意的。
而且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要读书,死命要读书,不肯去做小买卖。可是父母则钻到钱
眼里去了已经出不来了,强迫自己的子女辍学。曾有一个县的商人,就因为强要念中学的女
儿辍学去做生意,女儿不肯。在父亲的一再逼迫下,自杀了。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子女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
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强迫、蛮干。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对儿女的学习成绩通常十分重视。即使平时没有时间关心孩
子的学习、辅导他们的功课;但每逢考试,不分大考小考,家长总要问一问成绩,看一看分
数。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母也高兴。又是赞许,又是奖励。家长这样作,肯定孩子
学习上的成绩,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欢乐,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因为人
都需要别人的关怀,需要鼓励,何况孩子?!
但是,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或是考试不及格,脸马上就沉了下来:“怎么
考得这么差?!真丢人!”或者:“不及格,你的书怎么读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没有考
好,或者不及格本来就有些着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难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因而,这时孩
子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如果这时父母能更加关心他一些,帮助他找
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孩子也可能会奋发努力,赶上进度。反
之,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味指责,孩子只会更加悲观。失望,甚至内心很可能反抗:
“丢人就丢人,我笨,我学不好!”进而走上撒谎、涂改成绩的道路。这样的事,不是没
有;而是经常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孩子别的成绩都好,偏偏主科成绩不好。我就
过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她母亲说:“虽然你的体育和劳作成绩好,得了满分,但是算术不
及格,这有什么用呢?!”主科比较难学,孩子算术不及格确实不能忽视,应该督促孩子努
力学好;但对孩子在体育和劳作课上取得的优良成绩也应该肯定和赞许。而且体育和劳作要
得满分,孩子也是花费了劳动和汗水的代价的。同时,孩子的体育和劳作好,使孩子有一个
强健的体魄和热爱工作的习惯,对儿女今后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父母应该给予充
分的肯定。当孩子畏惧困难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学好算术,甚或语文等主科,这当然是严
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它要求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因之,父母应及时指
出,帮助孩子认识其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再进;认识和矫
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
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
个方面,不可偏废。如果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
点的,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
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不论是体育课或劳作
课,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学科或是孩子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就应当予以肯定。称赞,使孩
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感到头痛的科目,他们就会有信心
去努力学习了。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绩较差的课程,会
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
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
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术或语文考试不及格,感到沮丧和悲观时,父母能热情地鼓励
他:“不要泄气,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就一定能学好,一定
能考出好成绩广孩子可能会心情开朗,一心去克服算术或语文学习中的困难,走出低谷。
与此迈然不同的是另一些家长。他们面对形势的变化,茫然失措。孩子沮丧、悔恨、悲
观;父母埋怨孩子过去不读书。眼看同学在前面跑的远了,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后
来也会几次参加考试,但次次落选。
这些事例有力说明,在孩子对学习认识不足、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或者受到挫折
与失败时,父母应该按捺住自
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而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过去的努力或成绩,鼓励他。帮
助他克服弱点,战胜困难。不要泼冷水,专门数落孩子的缺点或过失。帮助孩子从沮丧。悲
观中走出来。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
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也会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
经不起失败。
●糖果与鼓励
孩子们都喜欢吃糖果,于是有的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功课,努力学习,常用糖果来引诱
和激励他们。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过他用糖果训练儿子跑步和跳高的趣事。那当然是一切比较贫
乏的70年代初期。教师工资不高,因而进口糖果在一般人家也都成了奢侈品。
每天清早,他领着儿子跑步,然后训练他跳高。每跳过一次跳竿,他就赏给儿子一粒
糖。经过这样的特殊训练,他儿子在高中毕业时,终于顺利地考人了师范学院的体育系。这
件事今天听来虽然有些滑稽可笑,却说明了糖果的一定的刺激作用。
平日一般父母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得到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支钢笔”,或者别的
什么孩子希奇的东西。于是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所希奇的东西,认真做功课,拼命争取一百分。
这种鼓励的方法与前面讲的赏一粒糖实质相同。它们有时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在
这样的激励下,孩子虽然认真学习,在一段时间里提高了成绩,考了一百分;但是孩子们并
不看重功课,看重学到的知识,为学到了知识而高兴,而是一心想着的是奖品。奖品一旦得
到了,也就不再读书了。同时,由于他们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或者说父母并没有帮
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因而孩子也不能真正养成读书的兴趣。此外,由于父母要
求的是分数——一百分。有的孩子用了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只得了九十分或九
十几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一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也应该可以为这样的成绩而
高兴了——但是由于它与父母的要求还相差几分,因而仍然得不到父母许诺的奖品。于是孩
子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闷闷不乐。这是一种完全不应该的偏差心理。孩子本应以念好书学好
知识为追求的对象,这样却变成了孩子为获得奖品而上学、读书。
同时,由于孩子急切地想获得父母允诺的奖品——他们早就渴望获得的东西。因而一旦
他们也努力了,而分数仍达不到父母定的指标,他们就会怨恨老师,而且会促使他们在考试
中弄虚作假,涂改成绩单。
目前一些富有的家长,他们动辄以大量的钞票来作为奖赏,后果只会更糟,对孩子们的
心灵毒害更大。这些父母在看了儿女成绩不够理想后,为了鼓励孩子学好功课,想给儿女一
个强刺激,于是大口许诺:“只要你能考一百分或九十分,妈就给你钱”。这种把分数与钞
票直接挂钩,在短期内也许可能得到一点强刺激的作用,鼓励孩子进行一次最后的冲刺;但
很容易使孩子忘却学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有用的知识。而且孩子拿多了钱也不好,容易走上
邪路。孩子一旦养成了大把花钱的习惯,而成绩又一时不理想,分数上不去,得不到那笔奖
金,孩子可能就会去偷钱!因为学习成绩——有时不是一两次冲刺就可以上去的!
这还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有奖也就会有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学好功课,有的父母也
常采用一些惩罚。“你下次再考不及格,我就不给你买新衣了!”或“下次你再考不好,就
打你的屁股!”
这样讲,父母原是想吓一下孩子,想让孩子用功读书,认真做功课。
但是,不论是用糖果或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父母们都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
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考不及格?是单纯的好玩,没有做功课,或课堂上没有听
讲?还是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呢?这些问题如不逐一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如何也提不
高的。许诺或恐吓只会使孩子更加痛苦且厌恶读书,厌恶老师。同时,他们为了获得父母许
诺的东西,或者逃避挨骂挨打,他们会撕毁成绩单,涂改分数、偷东西,甚至离家出走。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在子女的教育中奖罚虽然不可无,
但一定要使用得当。绝不能滥用金钱物质作什么强刺激。要想使孩子学好功课、努力学习、
成绩好,主要的应是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
成孩子自觉地读书做功课的习惯。对已经懂得用功读书的孩子,则不必过分看重分数,例如
九十五分与一百分之差等等。对于成绩不好,没有上路的孩子,则首先是了解孩子不念书或
学习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听课不认真、贪玩,父母应耐心说服,帮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
的。如果是听不懂,学不好,父母就应具体帮助,并给以正确的指导,设法帮助解决孩子学
习中的具体困难:“现在你可以自己做做看。不要着急、不要慌。……不久你就能赶上其他
的同学的!”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其次,再谈一谈九十分与一百分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孩子得到九十五后,仍然要求孩子
得一百分。这种要求并不为错。它可以使孩子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继续进步。不过,对分
数
也不应迷信或绝对化。因为有的考试的试题全是书本上的死材料。有些不大喜欢死记硬
背的孩子尽管学得很好;但对有些部分没有死背,于是丢失了几分。这里面就有一个读死书
和读活书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也都曾见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些人。那就是他们在学
校的成绩很好,是高分满分,而一到社会上工作中他们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却
很差。
反之,有些思想灵活的孩子,他们功课也学得很好,只是从来没有或很少得过满分。但
是他们养成了读活书的习惯,思想活跃,到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很强,适应快。
因此,父母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时,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代表成绩的分数;
但千万不要也不能过于迷信或强调分数。
●游戏与玩具
做游戏是儿童的需要,爱玩是儿童,也是中、小学生的天性。游戏也符合孩子心理活动
发展的特点。它是儿童的基本实践和独特的学习形式。如果一个孩子对玩耍和做游戏的需要
都没有,那个孩子不是身体发育不健全,就是心里不健康。
所以,在每个院落里,我们总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做游戏,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当
然,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哭声。
捉迷藏,牵羊买羊。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它简单,不需什么设备,又热闹
有趣。不分男女,人多人少都可玩。除了这些共同的外,男孩子还喜欢打弹珠,玩打仗,
“打圆牌”;女孩喜爱跳橡皮筋,丢米袋(或沙袋)等。
在做这些游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则的。它要求参加这些游戏的孩子们必须自愿地遵守
规则。如此一来,做这些游戏可以养成孩子守规矩、重法律的意识和习惯。因为如果哪个孩
子不遵守规则,耍赖皮,玩伴们便会群起而攻之。“你赖皮!你赖皮!”如果他坚持不改,
玩伴们就会不理睬他,不同他玩耍。小朋友们对他的疏远比父母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另方面,做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也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的
集体观念和合群性。这些对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需要群体生活,需
要有别人的伴同,需要有别人的情感支持。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成功还是幸福,
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支持。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一味地把孩子关在屋子里,禁止他们与邻居的孩子玩耍。即使像
打圆牌这种游戏,它要赌输赢,容易引起争吵。玩枪,玩打仗有时也容易打架,也不应禁
止。因为从赌胜负中孩子们可以培养拼搏的精神和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孩子可从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发展,进而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对事物的
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认识世
界,从而甚至产生改善世界的某种强烈的愿望。所以父母不要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轻易责
怪孩子贪玩。反之,应加以正确指导,使游戏成为孩子更有目的的模仿和学习活动,并从中
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另外,孩子们除了做室外游戏外,还需要室内游戏,于是就产生了玩具。现在孩子们的
玩具更是越来越多,而且制作得十分精巧。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可以行走,甚至作各种表
演。在孩子玩玩具时,有些父母也喜欢在旁指指点点。这在年龄很小,不能独自玩耍时,是
有必要的。母子共玩,也可增强母子感情和家庭乐趣。但是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如幼儿园
大班学生、小学学生,能够独自玩耍的时候,父母则最好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自在地去
玩,让孩子自己变着花样去玩。这样会更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如果玩得尽兴,
而且创造出了一些新的玩法,父母还可以在旁鼓励一两句。
玩具买来就是给孩子玩的,所以只要孩子玩得尽兴,就达到了目的。因此,父母也不必
过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极不老实,玩几次就玩腻了,喜欢敲敲打打。有的
甚至拿了螺丝刀把玩具分解得支离破碎。父母看了不免痛心,忍不住要骂几句:“再这样弄
坏,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广或者“这么贵的玩具一点也不晓得爱惜。只晓得破坏”。确实有
时一件很贵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烂了,着实令人心痛。所以适度喝令孩子
不要随便拆毁和搞坏玩具,教育孩子爱惜玩具、爱惜东西,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不过,我们也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烂,这里面也有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能够自己行走和唱歌的,绝不是有意破坏。所以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
使下拆开玩具时,父母最好能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根据玩具的结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
拆,不要损坏零件,然后在孩子尽兴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或者试
着动手把它修好!即使孩子还小,还远没有这种能力,但可以鼓励孩子动手去试。
当然,除了一些极简单的机械玩具以外,孩子们由于知识的限制是无法重新组合的。但
是动了手,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重新组合好了一个玩具,让孩子学习了知识,也学
会了劳动。组合不起来,孩子懂得了制造玩具不易,也就不会再轻易地拆烂东西了。对一些
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孩子,父母还可趁热打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探求玩具中的奥秘。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有的年轻父母脾气躁,看到孩子做锗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欢大骂一通。这时
老实一点的孩子就呆呆的站在一旁让母亲骂。调皮的不免要顶上一两句。作母亲的骂了一
通、出了气。可是儿女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显然,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单纯发一顿脾气,骂一顿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责骂孩
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
错误,自觉地改正。
有的母亲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帐。孩子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
正好说明孩子自己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过去骂的时候母亲没有能够说清道理,孩子没有
能够明白挨骂的原因,进而反悔。因而挨骂过了,而错事重犯。这时作父母的更需要冷静思
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应该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孩子行为错误的所在,更加热情
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爱子女的母亲。但是她有一个容不得儿女顶嘴
的毛病。儿女一顶嘴,她就气更大,骂得更凶。什么恶毒的话都骂出来了。本来就不很驯服
的孩子,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于是母亲气急了,就翻旧帐。“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
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骂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
得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
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些旧帐,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女儿不但没有对
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
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动感情,由于恨铁不成钢,把自己的不
满一股脑儿全部发泄出来。只能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孩子讲明孩子所犯错误,说明道
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产生侮改之心。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
的效果。
●不要一味地催促
我们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说,“我那孩子简直是被骂疲了。随你怎么喊,怎么骂他都无所
谓。”是的,有的孩子确实是被骂疲了,把父母的责骂当耳边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作母亲
的好咬叨,而孩子则最讨厌母亲涝叨。
有的母亲看见孩子吃了午饭好久了,还坐在电视机前或在玩耍,就要喊:“快点做功课
去!”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课,摆满了一桌子的书和本子,就又会催促:“快整理好!把桌
子收拾干净!”如果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当然,母亲一催,他就会马上去做。
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可能有同母亲一样的紧迫感。因而。他们即使心里接受了母亲的
意见,也会要迟延一下。于是有的母亲就又催了起来:“还不快点去做功课!”或者:“还
不快点把书本收拾起来!”
这样,父母的催促。咦叨多了,孩子反而会习以为常,不听训示了:“反正她喜欢唠
叨!”这也就是父母们所抱怨的“疲”了。
所以要督促孩子读书和要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必须随时注意方法。父母可以提醒:
“你今天有作业吗?功课做完了没有?那么你就不要玩太久,要记得做功课。”或者:“做
完了功课,要记得把书本整理好,不要都摊在桌上!”而且讲了之后,要给孩子时间思考,
不要急不可待,马上又催,那样就容易变成咦叨,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厌烦。相反,应该给孩
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行动。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就免不了要责骂。完全不责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
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
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教导,是不会成才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
语:“子不教,父之过”。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对孩子坏行为或不好的行为的责
备。只是在责骂时,绝不要由于一时气愤,感情用事而大发雷霆,大声呵责。因而,“责骂
无妨,但不可暴怒”便成为教养子女的戒律之一。
不轻易苛责孩子的父母,突然一次厉声责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不知自己是否犯了什么
大错,于是想知道惹父母生气的原因。这时所产生的责备效果很大。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平时
不会也不曾这样大声叱责,如此发作过。
他感到自己的过失严重,才会惹得父母生如此大的气。因而不禁有了反悔之心。
但是,于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苛责。一家孩子犯事,四邻连带遭殃。而且由
于父母经常如此,孩子也就会习以为常:“又来这一套”,甚或:“又来这一套,又没有那
个怕你这一套”。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这样大声苛责,还会造成顶嘴和反感:“真是嗜
咳!”或者:“没事找事骂!喜欢骂!”这样大声苛责,孩子当然一句也听不进去,更不会
有什么反悔。所以我们说厉声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
国外有一位知名的棒球评论家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怎样训练孩子可能会有些启示:有许
多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会时常转过头来看教练的脸色。老练的教练这时总是不理睬球员的
注视,若无其事的观战。因为这样能给球员以安全感、信任感,便于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其
实那位教练的内心何尝不是同球员们一样紧张激动?!但是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紧张和担
心,怕影响球员们的情绪。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父母的一举一动常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参考这位评论家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责备孩子时,父母应冷静而细声地同孩子讲清
楚:“你为什么被叫到这里来,知道吗?”或者:“对于你所做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引
导孩子自己反省,承认错误。
印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气愤,但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
责备孩子。否则感情用事,厉声苛责孩子后,孩子们不服,只会徒增烦恼。
●责骂时不要揭短
现在,我想改换一个角度来谈。孩子们会做错事,因为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而
且这些缺点也正是造成他们挨骂或父母唠叨的原因。
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父子之间。但有
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也讲:“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广或
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人!”父母这样说,也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
气愤或心血来潮,或者说明自己责骂。孩子的原因。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这样做都是不
对的。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头来。
另外,在邻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有的人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这通常是一种客
套。但有的母亲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我这个孩子任性得很,不太听
话哩!”或者:“都小学五年级了,还娇气得很,什么事都要做母亲的督促!”如果孩子没
有这些毛病,为了谦虚,作母亲的这样说就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
扬。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
有什么,但说与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觉得过不去了。因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辱感,令他们
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
人讲自己的孩子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
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
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但是事实上这是很难的,世上哪有那么
十全十美的孩子?!那么十全十美的好事?!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中国人又有一句古话:
“母不嫌子丑”。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不过
这通常是指很小的时候。事实上,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父母除了
痛心以外,有时难免会有厌恶之感。
在早两年的报纸上我就看见过一则中学生自杀的新闻。那孩子还只是一个中学学生。他
天生比较迟钝,倔强。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
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
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又长得丑,所以母亲看见他就难免会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看到他作
业总是打X,就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
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孩子虽然迟钝,但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于是孩子对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
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又如,我从前有一家邻居,他有一个儿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视。看什么东西都要放在鼻子
面前才看得清。母亲见了又气又恨,有时就骂:“什么东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
孩子天生视力不好,本来自己就很痛苦,结果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
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当然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坏处。
作父母的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
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
来。这行为,我们作过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
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
时时感到温暖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
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
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一句话,父母绝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欢读书的和不喜欢读书的,有天生会读书的和不会读书的。但父母们总是
喜欢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只希望要求自己的孩子会读书。如果有两个孩子,则要求两个
孩子个个都会读书。能够这样当然很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我就认识两个教师,他
们两家都是两个女儿。个个女儿都会读书,不要父母操心劳神,高中一毕业就都考上了自己
选择的大专院校。但是与同学院的其他教师的子女相比,他们这两家的子女毕竟是少数。更
多的是不读书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个会读书的,有一两个不会读书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不读书,不学些知识,将来又能干什么呢?因而父母
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爱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十
分自然的事。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却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读书对他们的重要
性,却把读书当作苦差,不肯读书,一心贪玩,因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时候,于是他们上
课不听讲,下课打闹,回家不做功课,不交作业。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自然也要
受到父母的责骂。骂无法产生效果,父母在伤心之余,难免有些嫌弃,甚至骂出一些过头的
气话:“人家屋里的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期期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不知
道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或者:“你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当然,骂归骂,实
际上母亲并没有真的这样想,而且自己心里十分痛苦。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说多了却会刺激
孩子的心理。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
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
隐发性意识,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我清楚地记得五十年前读中学时,我寄居在父
亲的一位朋友家里。他的一个儿子不会读书,成绩很差,父亲脾气暴躁,常以我为例来羞辱
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寻了短见。
对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会读书的孩子相比。这样只会使孩子更
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总之,父母应时刻记住: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
“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广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大。那就是孩子自认为“脑筋
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材。我们常见到这
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疼爱、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
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
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
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
“这样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
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不要威胁和埋怨
我妻子从前的一个同事,她有一儿一女。她把两个孩子看得跟心肝宝贝一般。将近二十
年来,她把一颗心都贴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只想儿女听话,在外不惹事生非,将来成为一
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小时候,确实也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
了。女儿是老大,前年刚满二十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
交个男朋友也无可责难的。但是,哪知俩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家过夜。母亲发现此
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把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一个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
耻,没有结婚就在男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好话说了一箩筐,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隔不多久,就又在男家过夜。回到家母亲当
然又骂了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仍依然故我。后来竟然在男家住上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
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气死。于是母亲吼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
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去过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就给我滚!”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就给我滚”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都只是威胁。
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就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女儿不怕她的威胁,走
了。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不思,饭不想。过了一个星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姊姊找了回来。
类似的威胁话我在左邻右舍中也听得不少。千百年来也常讲:“你再乱拿东西,我就打
断你的手!”“你再往别人家里去,我看见了就打断你的腿!”
这些话,我之所以说是千百年来常讲的,是因为这些父母亲,就是从他们的父辈们那里
听来或学来的。在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当封建家长制盛行的时候,这些话也可能确实曾
有过不小的威慑力量,管住了不少不听话的孩子。但是今天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威慑力量已
小得可怜,几乎等于零;而且还常常造成母子母女间的隔阂与不愉快。所以要想规劝子女,
还是得讲道理,循循善诱。我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交流思想,讨论
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人学习。同时,我也深感我们的母亲们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
工作。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于是有
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闯了祸了吧?!”或“我再三跟你
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吧?!”这些埋怨已无济于事。至于子女没有能听
父母的话,所以这次才出了错。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无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
数,也会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当前
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
恼和反感。我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过来人了,希望我们年轻的母亲们能容忍孩子犯
错误,尽量帮助子女改正错误,而不要埋三怨四!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
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作孩子的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
●不要讽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
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会骂:“这么简
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
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子女,在不耐烦或感到失望
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子女,青云直上,而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七、八年了,
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乎:“你工作这么多年了,一个科长都还没有弄到手。
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
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
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你
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
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
得很好。”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
力,相信、信任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
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
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
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
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
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
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