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家教习俗:家庭教育的七个原则
(1)早育
早在春秋时期,尽管当时的人们对人体的生理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生理
发育的认识还很浮浅,但是根据长期的教育实践,在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成
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早育的重要性。孔子就提出过“少
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见解,指出了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对孩子终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汉代戴德在《大戴礼记·保傅》中进一步提出教育子女要从“赤子”时
开始,因为孩子幼小时,“心未疑”而“化易成也”。
北齐著名家庭教育家颜之推则进一步指出,在孩子能够辨别脸色,懂得
人的喜怒之后,就应加以教育、引导,做到“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养成
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他提出“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明确主张,并从
理论上指出:孩子幼小时精力集中,记忆力强,学来的知识往往终身难忘;
而年长以后,接触的事物多了,注意力就易于分散,知识不牢固也易于遗忘。
因此,对每个人都应该抓紧幼年这个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为早育原则奠定
了理论基础。
唐代无名氏所著《太么家教》中,则有“人生不学,言不成章。小儿学
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
学,冥冥如夜”的名句,形象地阐述了早育比晚育好,老学比不学更强的道
理。
宋代教育家林逋也留有“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的规劝;明代姚舜牧
在《药言》一书中则强调了“女亦须从幼教之,可令归正”,指出对女孩进
行早期教育,使其养成谨言慎行、简朴勤劳的美德的重要性。
强调对婴幼儿童施以早期家庭教育,这是我国古代创造的宝贵的教育经
验。
(2)“教以义方”
据《小学》记载,春秋时,大夫石腊曾经劝谏卫王说:“臣闻:爱子,
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他
认为人的坏品质、坏习惯滋生了他的骄横、奢侈、放纵和荒淫,而这种“骄
奢淫泆”又都是由于父母宠禄过度造成的。他又说父母宠禄过度,子女势必
恃宠骄横而不能自制,并产生恶行,如果父母用强制的方法逼迫他们改过,
就会引起他们的怨恨,而心生怨恨就不能安分守己,自然会生出更大的祸乱
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出,石腊所说的教子的“义方”,指的就
是做人的正确的道德品质修养,也就是说,父母一定要按照做人的正道去教
育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他们强调父母不应该
宠爱过度,用利禄富责去引诱子女,最终必然坑害子女的思想,是十分正确
的,至今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3)重视环境
纵观历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提及“孟母择邻”(见
《古烈女传·邹孟母传》)的故事。这千古不衰的事例,有力他说明了古人
十分重视环境习染和人事交往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环境是“无言之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品格的形成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
正也。”(荀子《劝学》。主张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和社会,环境,孟母就是善于利用良好的环境去影响孟子,最终使孟子成为
一代圣人的。
环境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第一位
的。因此,古人为子女“选左右”、“择邻处”的事迹很多,其中的道理正
如《大戴孔记·保傅》中所说:“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
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颜
氏家训》中也指出“是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于交游焉。”
他们共同强调了:与好人交往不与恶人交往,从而接受好思想、好行为,而
避开坏思想、坏行为的恶劣影响的道理。
(4)诚实不欺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家根据儿童好奇心强、摹仿性强,而是非感弱、判断
力低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强调诚实守信的原则,以避免孩子养成
说谎欺诈的坏品质而贻害终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孟母买肉”和“曾子
杀彘”的故事,典型他说明了这一原则的作用和重要性。
孟母在回答“东邻为何杀猪”的问题,与儿子开了句玩笑——“想给你
吃呀’。”但马上后悔了。她首先想到自己怀孟子时谨慎而认真胎教的情景,
想到对儿子殷切的期望,继而认识到孩子现在已经懂事了,因此自己的一句
玩笑话实质上是欺骗了孩子,而欺骗孩子就等于教孩子不守信用、说谎骗人。
于是,她为了纠正错误而“明不欺”,“乃买东豚肉以食之”。
重视自身品德修养,讲究教育方法的儒家大师曾子,在妻子说了一句哄
儿子的戏言后,耐心他说服妻子: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只能照父母的样子去学,听从父母的教诲。你今天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
说谎话骗人。而且做母亲的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再信任母亲,以后你再对
他进行教育,他就不会相信了。
这两则古代家庭教育史上家喻户晓的故事,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
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指出只有父母不说假话,不办假事,
孩子才能从小养成诚买、正直的道德品质,长大成人后才能取信于人;反之,
父母欺骗不实,子女也自然要跟着效法,养成欺诈的恶习,长大以后就很难
纠正了。
(5)身教
我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十分强调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诗经·大雅·思齐篇》中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的
论述。意思是说,丈夫给妻子做出好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就可以治理
好一家、一方,那么整个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礼记、大学》中提出:”
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就是说家长首先要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修养自
己的身心,然后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影响子女,教
育好后代,可见在古人眼里,家长的道德修养,家长的示范作用,对上关系
到统治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下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十
分重要的。
唐代教育家马聪在论及教子女改过时说:“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
说明身为长辈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晚辈,如果自己的品德、行为
不端,是不可能教育好晚辈的。宋代学者林逋在谈及“欲齐家则正身”的道
理时说:“孝于亲则子孝”,指出只有你自己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才会对
你孝顺的教养规律。这正是依据儿童摹仿性强的心理特点,强调了父母言行
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明代学者陆世仪提出:“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说明教育并要求子女应
该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先做出榜样来。而吕得胜引用的俗语
“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则从反面指出,父母的不良行为,必定
要在子女身上结出恶果,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不
容易的,而跟着大人学坏却是很容易的。
清代教育家张履祥曾有针对性地指出:“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
惑矣。”指出每个人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但往往不懂得、不重视修养自
己品德、行为的重要性,这是非常糊涂的父母,又从另一角度强调了示范对
子女的作用。
(6)知爱重教
古人提倡要热爱子女,指出“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爱不接”(《颜
氏家训》),同时更为强调对子女要严格管教,提出“爱其子而不教,犹为
不爱也”(明、方孝儒语)。
春秋时石腊就曾劝戒国君应该对世子“爱”“教”并重。他对卫王说:
你既然爱你的孩子,就一定要很好地教育他,使他成人;如果只知爱孩子而
不知教育他,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爱护孩子,就会使他长大后酿成祸乱甚至使
国家遭至灭亡,这方面的事例是很多的。他又说:“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
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
力顾不多哉?”(见司马光《温么家范》)这里石腊从一般父母总是强调子
女年幼无知、缺乏经验或考虑不周等理由为借口,替自己孩子的不端行为辩
解的心态出发,形象他说明了儿童在幼年时,父母就应该把爱和教结合起来,
否则,等他长大了,坏习惯、坏思想、坏品德养成以后,再教育纠正就困难
得多了的道理。
南北朝家庭教育家颜之推在谈及“无教而有爱”的后果时,指出孩子年
幼时,父母一味放纵溺爱他,让他为所欲为,鼓励他的粗暴行为,应该制止
的恶劣举动不加制止,反而一笑处之,等到坏习惯养成以后,即使忿恕地鞭
打他,也不会起什么作用,最终会成为道德败坏的人。
可见古人十分重视溺爱子女的坏处。宋代司马光总结了历史教训后,得
出“慈母败子”的结论,他进一步指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
而不知教也..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他在分析了历史上《“不可悉
数”的“入于刑辟,归于乱亡”的事例后,指出溺爱不仅害了孩子,而且还
会造成危害家庭、危害国家的严重后果。
清代早期教育家张扬园曾分析过自古以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没有不
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天子教太子是为了保住王位,一般百姓教育子女是
为了保住身家。他说养子而不教,会使子女“流而下”,即使他们沦为奴仆,
陷于牛马一样被人驱使的困境,因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希望通过教育教育使
子女“从而上”。又说:“有子不教,不独在已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
非其人,终生受苦;有女不教,不特自贻他日之忧,亦使他人之子娶其非偶,
累及家门。”这也指出了“爱而不教”,不仅会危害自身,还会造成危害他
人家庭幸福的后果。
(7)均爱
古人所提倡的“均爱”的原则,是针对封建社会中一般的多子女家庭而
言的。它要求父母对待子女要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向。如果偏
爱一个,厌恶另一个,就会导致许多弊病。
颜之推曾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
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他还列举
了一系列历史事实,说明偏宠给子女招致的祸患,告诫天下父母要引以为戒。
宋代袁采对此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动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
之患;动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如果“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
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
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袁采在这里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均爱与偏宠的
利与害;均爱可使兄弟之间日后相互扶持谦让,和睦相处;而偏宠则会使乎
足之间争财夺利,反目成仇。因此,做父母的特别要深思慎防。对子女一视
同仁,切勿偏宠。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