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怎样处理孩子说脏话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和受到批评
●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
●孩子拿了钱,偷了东西怎么办
●怎样应付孩子的问题
●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栋梁之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亡命之徒、杀人犯、
流氓。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若不从小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放松了对儿女的道德品格教育,
子女们很容易长成为不法之徒。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与无情。
研究和分析这些人的成长过程,固然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家庭教育,父母从小对他
们缺乏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仍不失为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已开始重视学校,尤其是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然而,由于儿童
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儿童的相互关系以及儿童对父母、对成人的态
度中,表现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之,它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人手,所以单靠学校或
幼稚园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不懈的努力。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社会安定的保障。讲道德、讲礼貌本是中华民族数千年
来的美德,只可惜近几年来,人们已逐渐失去这种美德。
文明礼貌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儿童的培养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对待他人要有礼貌。这其中又包括:会称呼人,见面问好以及常用的礼貌语言:
“谢谢”、“对不起”、“请”、“没关系”等。这些词语虽然短小,但力量却无穷。确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相追而且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礼貌,时
时多讲两句:对不起、谢谢。许多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就以舞厅的行凶杀人事件
来说,如果服务员和顾客双方能以礼相待,一方多说一两句“对不起”、“谢谢”或“没关
系”,他们就不会打起来。俗语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又何致动刀子呢?!这一点在当
今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绝不可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放纵儿女在家或在外粗鲁无礼、称王
称霸。
(2)尊敬长辈,爱护弱小。这一点与前面所讲的是分不开的。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
子必然也就能够尊敬长辈,爱护弱小。反之,一个粗鲁成性的孩子也绝不可能尊敬长辈,及
其父母,更不要谈爱护弱小,助人为乐了。
不尊敬长辈、虐待父母也是当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带大,
原想老来有个依靠或慰藉,结果是子女成家以后把他们视作眼中钉,我们常在报章杂志看到
许多做子女弑父或弑母,这的确是一大讽刺。如果父母能从小不放纵自己的子女,注意培养
子女尊老护幼,尊敬父母,是绝不会酿成这样严重的后果的。
(3)遵守规则和纪律。这一条也很重要,没有这一条也就培养不出良好的公民;社会
也就不能长治久安。如今社会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学校课堂纪律松弛、车间生产散漫。杂
乱无章、公共场所和公共财物屡遭破坏,车有车霸、路有路霸,法纪松弛,一些人目无法纪
欺行霸市、行凶打人——这一切破坏生产和社会治安现象之产生均与近几十年来对儿童缺乏
遵守规则和法纪的教育息息相关。有些家长不但在家对自己子女不加管束,甚至纵容自己子
女在外、在学校欺侮弱小同学或用过去的说法“出身不好的同学”。听到自己子女不遵守校
规,他们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当然,这些家长的作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以为这
样是爱护了自己的子女,其实是毒害了自己的子女。于今受管教、人狱者和处死的一些无恶
不作的不法之徒,有几个不是父母从小惯坏的。俗话说,积重难返。所以父母要想自己的儿
女长大后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遵纪守法的人,就必须从小教育子女遵守规则和法纪。
这是道德礼貌教育中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对儿童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孩
子将来成为什么样人的大问题:是对社会有益的人还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其他的品德教育:
①培养儿童集体友爱精神。因为人是集体性的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和集体而生存。同
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以及生活是否幸福都取决于自己和周围的人、配偶、亲人、孩
子、父母、同胞、朋友以及同事是否有良好的关系。如果关系良好而深刻,一个人就会感到
生活幸福而富有意义。
③培养儿童热爱服务。父母应让孩子知道社会上的财富都是人们工作创造的,工作是人
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从小学会自我服务性的工作。
③培养儿童爱土地的情感。父母可以培养子女热爱周围。的生活,热爱家庭、学校、居
住的地方,让儿童对生长的土地产生关爱之心。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母亲或者奶奶抱怨说,“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任性得很,不好带”。
其实,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子女的任性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大人的教育。
有人也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有的母亲就经常
说,“我的两个孩子就是不一样。一个顽皮得要死,不听话闹得要命;一个很听话。很好
带,不大吵闹。”言外之意,就是有的孩子任性,有的孩子就不任性。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那就是有些孩子十分任性,吵闹得厉害;有些孩子不那么任性,没吵闹得那么厉害。这是因
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需求。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它们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各不相
同;尽管他们可以是兄妹和哥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在报纸上看到两三个学生兄弟性格
各异的原因。
孩子任性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教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他还没有确立起是非概念、好
坏的标准。他并不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和超越了常轨。譬如母亲白天上班去了,孩子白天
一天没有看见母亲,于是母亲下班一回来,孩子就吵着要母亲抱,甚至到了该睡觉的时候,
他也不去睡觉;当然也不让母亲睡觉。死死地缠住已经工作了一天十分疲惫的母亲。而且还
要母亲抱着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母亲没劲了,走不动了,把他放进小床,他就又哭又闹起
来。母亲气急了,骂他瞎吵。其实,他何尝是瞎吵?!他只是因为一天没有见着妈妈了,他
需要母亲的亲呢和爱护。至于母亲上了一天的班,已经工作了八九个小时,累了。他当然不
懂,也不理解。孩子的这种任性难道不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吗?
又如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专挑好的吃,而且他喜欢吃的,就不许别人动筷子;否则就
闹得没完没了。如此等等,这也是孩子任性的一种表现。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作父
母的绝不应因孩子哭闹而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迁就姑息。像有些
老人做的那样:就让孩子一个人吃吧!反之,而应当开始警惕注意:孩子的这种不良表现是
不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父母由于怜借孩子而放松了对孩子应有的教育?或者这才是一个开
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孩子的这种表现都给作父母的敲起了警钟。是应该及时注意而
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了。是应该开始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了!
当然,孩子很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做人不能靠说理。说教,那样
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也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发现孩子的良好表现,并通过表
扬这些表现而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在孩子在吃糠
果时,遇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父母应该叫孩子把糠果分给小朋友吃。如果孩子这样做了,父
母就应该立即给予表扬:“宝宝真乖。这样做伯伯阿姨就喜欢的!”因为孩子最快乐的就是
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家中吃水果,可以先要孩子送给爷爷妈妈,或爸爸妈妈,有哥哥姊姊的
还可以叫孩子把水果送给哥哥姊姊,然后再自己吃。在孩子送水果给老人们的时候,父母就
可赞扬说:“啊,我们的宝宝真懂得礼貌!真乖!真是乖孩子!”同时,在表扬时,父母应
该面带笑容,做出亲热的表示。妈妈及时的夸奖,能促使孩子重复这些良好的行为,进而养
成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和兄长,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父母应该注意尽
量消除妨碍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一切消极因素。放纵、姑息。迁就是一切不良习惯的根源。
有的父母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不允许家中别人再吃;这样无意间就鼓励了孩子的自我中心
和利己主义。于是他就对好吃的东西进行垄断,不许别人沾边。水果别人不能吃,甚至爷爷
奶奶,吃了他也都要吵要闹。吃饭的时候,好菜只能他一个人吃,而且要放在他面前。孩子
一旦有了这种不良习惯,父母就必须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反之,如果发现了这
种开头,父母仍付之一笑,甚至故意逗弄小孩子:不让爸爸吃,对吧!那么孩子没有明确的
是非,当然只会变本加厉,最后不可收拾。这就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是爱的表
现形式之一。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就
是这个道理。严格要求孩子,就是在他们懂得的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
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坚持执行。
不过,话又说回来,严格要求孩子,讲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原因就是父母总喜欢或容
易原谅孩子,对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或行为与言论给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纠正或
及时提出。同时,作父母的也并不都懂得:爱就必须严。回想起来,我自己在这方面就作的
很不够。
其次,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个人,在一般的家
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
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妈妈。奶奶或还有阿姨几个人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由于每个人
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它的具体表
现就是许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母亲想严格要求,爷爷奶奶要庇护。妈
妈打孩子一巴掌,爷爷奶奶要嫡咕好半天。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一件细致艰巨的工作。它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和惩罚。但主要是
表扬。如有的孩子上床后,久久不肯睡,而且不让母亲或奶奶离开。妈妈一走,他就发拗脾
气。这种时候母亲当然可以好言好语地安抚孩子;但是孩子如果不听,而一味强求,母亲就
应对孩子的坏脾气做出应有的反应,或者干脆就让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这样的话,孩子可
就不再缠住大人不放了。因为大人的走开,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批评或惩罚。有时,对孩子
的坏脾气和坏行为,母亲只要皱皱眉头,或者故意对他表示一点冷淡,他就会意识到大人对
他的行为的不满。常见的例子,就是母亲在带孩子到院子里或园子里玩耍散步时,孩子常会
好奇地停下来捡地上的纸张或小石子玩。这时母亲可以喊:“不要捡,脏!”或者,“你再
捡,我要走了,不管你了!”完母亲继续走自己的路。孩子见母亲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一
种过失和耻辱,就会不再捡路上的脏东西了。孩子一旦改正了,作父母的就应该马上及时加
以奖励,使大人与孩子之间重新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样一来,犯有过错而且沮丧的孩子就会
重新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充满自信,懂得大人仍然喜爱自己、自己仍然逗人喜爱。同时,孩
子也知道、并懂得了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在我们周围的小孩子之中常见的毛病是孩子不爱整洁,对大人没有礼貌。有的甚至动辄
抢别人的东西,或者动辄伸出小手打人。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其实都是我们大人,作父母
或爷爷奶奶惯纵出来的。是他们在孩子开始出现这些情形时,放松了教育。有的无知的父母
甚至还在一旁笑,甚至鼓励:“打,打爸爸!”或“打,打叔叔!”有的父亲或爷爷为了逗
得孩子一笑,甚至做狗爬,或做马让孩子骑,让孩子模仿电影或电视中一些小皇帝或皇太子
骑太监的镜头。本来是应该批判的东西,他们公然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来学习仿效。这样当
然不能教好孩子,只会把孩子培养成无礼、霸道,以致最后成为社会上的害虫。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父母必须精心
注意孩子的成长。这里既有生理上的成长,同时也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注意孩子的言行
表现,从小培养引导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把不良的任何习惯在萌芽
阶段纠正。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孩子发拗脾气,孩子不听父母
的劝说和教育。甚至坐到地上,大声叫嚷,双脚乱踢。
对待孩子的拗脾气,我们既不能蛮干,抓住孩子一顿痛打,也不应屈服迁就。反之,父
母应该细心领会到孩子的反抗并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执拗感到满足,而是对大人的干预、限
制等的抗议。这时,作父母的就应该认真思考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太高或不合情
理。如果是合理的,不是太高,就应该坚持;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说服。孩子仍不听,则可
以对他表示冷淡,让孩子自己去发作一通。相反,如果作父母的不分青红皂白的退让迁就,
那么孩子就会把他的这种“抗议”举动变成对父母施加压力的武器。有时,还会得寸进尺,
以致无法收拾。
总的来说,在防止和阻止孩子执拗脾气发作的时候,不要采取过于强硬或过于软弱的态
度。最好是能够设法迅速而果断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缓和紧张的局势。因
此,不要只管训斥孩子,因为孩子这时是听不进去的;也不要强迫他的举动马上符合理智。
但同时又要设法做得使父母不感到难堪,好下台。这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讲的把孩子
撇下或把孩子送到门外让他一个人去发泄一下。孩子一个人待在那里,他感到没趣,大人不
理睬他,他就会马上为自己找到新的玩耍方式,而执拗脾气也就会很快消失。
所以,在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都应做出对他毫不介意的
样子,让孩子自己去克服,白我乎息。当然,这一点有很多父母也很难做到。因为,他们总
怕孩子哭和闹。孩子一哭,他们就慌了手脚。尤其是有爷爷和奶奶的家庭,他们把孩子看得
心肝宝贝一样,一听见孩子哭,就怕是有人虐待了他。于是就责备孩子的父母,而迁就孩
子,向孩子妥协。这种作法当然是极端错误而且有害的,只会养成孩子蛮横不讲道理,粗野
无礼。
其次,当孩子安静下来之后,父母不应再追究发生过的事,加以处罚,而应该对孩子表
示亲呢。因为这时的亲呢能给孩子提供使其自尊心不受到任何损害的最好条件,使孩子自觉
地而且愉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同时,也不要像有些父母那样,要求孩子许诺:“今后
再也不这样做了”。因为孩子很小,他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实现这种诺言。
最后还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不好行为。那就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如
在商店购物或等候公共汽车时,许多大人及老人都在排队,而且也很焦急。这时有些孩子见
排队的人多,就往前面去插队,或干脆不排队挤到或钻到最前面抢购,或抢上公共汽车而且
还为父母占位子。这原本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纪律和投机取巧的行为,而有的父母也为了图个
一时的方便和舒适,就不加阻挡,反而津津乐道地认为儿子机灵。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
纵容和鼓励了孩子不守法纪、投机取巧,将来很可能要惹出大祸。
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有些小节绝不可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
在整个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
定,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珍惜自己的变化,用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
缺点。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有一次她同我谈到了一件她十分迷惑的事。下面是她的原话:
“我的孩子今年都三十岁了。他去年回家来时,谈到他小时的往事时说,有一回他要买
一副铁环玩,我都不肯买。言外之意,有些埋怨我吝啬。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其
实,我哪里是舍不得钱买铁环。我当时之所以不买,是怕惹祸。怕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相互
争着玩,和争吵起来时用铁环殴打。而我家邻居的一些孩子又特别喜欢打架,况且我的孩子
又在他们之中是比较小的一个。”
我听了那位老太太的话,感想很多。因为现在抱怨自己父母抠或小气的孩子很多。同时
觉得那位老太太不买铁环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没有什么需要自责的。孩子们乡
以的抱怨,我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是抱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们做过什么新衣服,总是捡
旧衣服穿。其实,捡旧衣穿,只要没有破烂,也并不是一定不好。而且这个问题还要从历史
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孩子捡旧衣穿,即父母把父兄的旧衣改给小儿子穿,父母固然是出于
俭朴,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俭朴传统。另一方面也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当时部分家庭的
环境不甚好。父母又哪能给孩子每年做什么新衣服呢?一个母亲能够
让自己的孩子穿得整齐清洁就很不容易了。
况且任何一个作父母的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马上去买
什么。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这既对孩子没有好处,也不是教育孩子之道。孩子在外面
玩耍,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中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孩子感兴趣的也
不会少,如果孩子见到别的同伴有,自己就想要,就要父母买,那会要多少钱?又会要多少
地方来置放?那孩子还有什么时间读书做功课?而孩子一想到自己父母不肯买,就认为是父
母抠或吝啬。从孩子的教育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它从某一点上来讲,暴
露了过去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对勤俭的教育仍然不够或相当不够。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尤其是
父母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今天,则更不是不够,而是完全被忽视或遗忘了。其后果的
严重性不难想象。因为一个没有勤劳俭朴的习惯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必
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衣物、图书和玩具。当然,也就更不会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同
时,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与勤劳是紧密相联的。
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工作,或愿意工作的。当然,这种孩子
也不会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来之不易,也才懂
得俭朴。在工作或事业中刻苦顽强。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开创未来的
新人,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勤俭的习
惯呢?根据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勤劳俭朴,父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①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②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③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这三点相互联系。它们看起来很简单,有点像老生常谈。但也许正是因为它平淡无奇,
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总是只要是孩子喜欢,就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要什么就
给他什么,买什么。他们不但自己主动地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都
让出他们应有的一份,以博得孩子的欢心,或乎息孩子的吵闹。他们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简
单。孩子小,大人可以让一点。当然,他们的动机和愿望也都是善良的。但是他们却万万没
有注意到或者忽视了孩子的要求是可以发展的,也可以是无尽的。你今天满足了他这个要
求,他觉得他可以有求必应;于是他明天又可以提出另外的新的要求。你今天还可以设法满
足他的这个要求,你明天也许就无法满足他的那个要求。这样做无意中惯纵了孩子,培养了
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日久天长,他们心中会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当然也就不
会尊重别人和尊敬长辈了。而且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最后在他们达不到
目的或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而转变为消沉。
因而,在有爷爷奶奶或兄弟姊妹的家庭里,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每个孩子学会与家庭
中其他成员合理地分享食物和衣服,学会使自己的要求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求相适应。柱
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必须教会孩子跟父母合理分享东西。并且经常教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和
懂得,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就是全家唯一有特权的成员,就是皇
帝。我认识不少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亲,他们对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节衣缩食。
好吃的让孩子吃个饱,自己不吃。好料子让孩子穿,自己穿布的旧的。然而,孩子并不能理
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反而以为是家里有钱,养成一种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甚
至造成他们在父母面前一种特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也不会懂得孝敬父母,因为他们
心中至高无上的就是自己。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这种程度,说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吃好的,只
喜欢吃粗茶淡饭;不喜欢穿新衣,而喜欢穿旧衣。
所以,父母最好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具、图书、文具和
体育用品等的价值。教育孩子爱惜衣物、爱惜书籍、玩具;不应该对丢失和损坏物件感到无
所谓。因为每一件衣物都是各阶层的劳力换得的,也是父母辛勤的劳动所换来的。这就是我
国古训所讲的:“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父母在做事时,吩
咐在旁的孩子拿工具,或帮助打扫卫生。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助父母在邻近商店购买一
些简单的东西,或寄信等。也还是我在这一节开头所讲的那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儿子回
忆起童年生活时,也总是讲他十二岁就开始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好像是母亲虐待了他。我听
了当即告诉那位老太太。你做得对。你这样就从小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他将来明白了事理,他不但不会埋怨你,还会终生感谢你这位好妈妈!
因为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本应当相互分担日常生活中的劳务。相互关注、体贴和帮助,
这些都对孩子感情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他的父母为了
全家的幸福,为了生活是怎样工作和劳动的,进而促使他产生帮助父母的良好愿望。
因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教会孩子帮助长辈从事一些家庭劳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都对这一点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教会孩子,尤其是从小
教会孩子帮助长辈做家事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感情的主要和基本途径。另外,一些父
母还有一些糊涂的观念。一是认为这些家务事自己还可以做得了,还年轻,不是老得动不
得,不必去让孩子分担或代劳。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将来反正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
就让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多玩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另一种糊涂思想是有些母亲做事特别认
真,他们总觉得孩子做事做不好。孩子扫过的地,他们认为没有打扫干净,自己要打扫第二
遍。孩子洗的碗或手帕,他们认为没有洗干净,自己要重洗。因而,不如干脆自己动手,还
省事些。孩子不会做事,正需要学习做事。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实践,当然不可能一开始
就做得那么好。正因为做得不好,才需要父母的教育,才更需要锻炼。而恰恰这一点,那些
父母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结果,家中一切包办,在年轻时,不需要帮手
时,他们还能一切代劳。到了中、老年后,精力衰退,需要帮手时,孩子却又因为没有劳动
习惯,不会做事;而由于没有劳动习惯,这时想喊也喊不动了。这类事情在我的身边简直是
随处可见。十七、八岁,甚至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坐在家里玩扑克、看电视;而五十几岁的
老父、老母都要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打扫室内。我还认识一些已经结了婚的青年男女,他们
自己没有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照理他们同老人住在一起应该可以同老人分担一些沉重的家
务,然而事实则恰恰相反,他们除回家吃饭和睡觉外,四手不伸。房间要父母打扫,衣服也
要父母洗。这都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劳动,他们从小就是一切由父母代劳惯了,所
以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就不能吃苦,一旦生活
上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而且,即使没有什么变故,他们在自己的日常
工作中也会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不能做出什么成绩。
劳动习惯和对劳动的感情是不可能天生的,也不可能是先天的,它需要父母的细心培养
和不断的教导。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热爱孩子,年轻的父母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
惯和教会孩子热爱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这是在毁灭孩子。
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正确方法是耐心热情的帮助与教导。孩子开始学习做事,肯定不可
能做好。这时就不应要求过高,不能动辄指责:“这是你扫过的地呀?地上还有这么多的泥
巴、碎纸厂或者“这个茶杯还有茶渍,你怎么洗的?”发现了没有扫干净的地方或没有洗干
净的地方,应该指出来。但是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借着缺点教会孩子真正学会做事。所以态
度不应该是生硬的指责,而应该是热情的关怀与帮助:“扫得好,只是还没有扫干净。毛
毛,你看那里是不是还有些泥巴和纸屑?快拿扫帚来,把那里再扫一下。”有的事情,孩子
开始时做不好,母亲还可以亲自示范。通过这样具体和耐心的帮助与教导,孩子也就会逐渐
学会劳动,而且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有了劳动的习惯孩子也学会自觉地爱惜东西了。或
者说,至少也容易接受父母对他俭朴的要求。也不再会那么随便地责备父母这也舍不得那也
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