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十一讲:熟悉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7年前 [03-09 09:45 周五]

熟悉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北京市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服务的专家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年轻的父
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脾气大,做功课漫不经心,总是拖拖
拉拉,慢吞吞的,家长怎么说也不听。同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听话,
学习主动,有良好习惯,人家做父母的是多么省心。面对这些为教育孩子而
心事重重的年轻家长,专家又能说些什么呢?这些年轻的家长前来讨教关于
教育子女的好方法,而专家却要他好好反省自己过去教育子女有哪些不当和
失误,以致造成目前的困难。因为,如果不从家长方面找原因,就不能客观
地分析孩子种种不良表现的根源;不从家长方面做起,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很
难得到克服。

据调查,年龄在40
岁左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
们爱孩子,关心孩子,为孩子操碎了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父母为孩子成
长中的不顺心而烦恼,面对一个10
岁上下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呢?

原来,许多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不同的心理特征。在不同
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教育又需
要一致性和连贯性,特别是孩子小时候的教育,要为他以后打好基础。有许
多年轻的家长是依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教


育年幼的孩子。他们把年幼的孩子当作生活中的乐趣,逗孩子玩,过份打扮
孩子,夸孩子漂亮、聪明,满足孩子一切愿望,总是向孩子许愿,买许多贵
重的玩具。孩子并不爱惜这些玩具,也不珍惜属于他的各种东西。这些家长
缺乏一种育人的意识,他们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些,上学时再进
行教育不迟,孩子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没有规矩,养成许多不
良习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断言,个性的培养在孩子一生中的最初三
五年内就完成了。以后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再教育。这是千真万确的,绝对
不可以忽视幼年时期的教育。幼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将在人的一生
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如果说,10—15
岁的孩子是最难教育的,那么,解
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抓紧
5
岁以前的教育。为了说明幼儿教育的巨大意义,
有必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征如何实施有效的教
育。这是为孩子成人、成才打好基础的关键期。

许多年轻的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高兴地逗着2—
3
岁的孩子玩,给
孩子买各种食品和许多玩具的时候,每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哭、吵闹、
软磨,迫使父母让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父母面前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
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是全家关注的中心,全家人都要服
从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受约束。凡是孩子想要
得到的东西,他都能得到;凡是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家里就行不通。
父母的任何要求都是可以对抗,可以改变的,父母的权威是不存在的。当孩
子不服从家长的正当教育时,这些好心的家长就以新的许愿换取孩子暂时的
“听话”。于是,孩子最初的反抗胜利了,父母的管教失败了。孩子早期反
抗的胜利和父母管教幼年孩子的失败,预示着以后的教育更加困难。

教育孩子尊重父母,是幼儿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只有在家里尊重父母的
孩子,才能在社会上尊重别人。幼年时期对父母的权威的态度,直接影响他
们日后对学校的权威,对警察和法律的权威,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态度。年幼
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最初形成的自己与外界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
的性质将对他们以后与社会的关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最初关系中产生
的缺点,常常会在以后的关系中以更完备的形式得到发展。

严格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决不能容许孩子向父母的权
威挑战。如果孩子撒娇,冒犯了家长,这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必须根据孩
子的年龄特点,事先给孩子确定一个要求明确的行为规范,使孩子清楚,哪
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当孩子姿意向不可动摇的
行为规范挑战,突破可以容许的行为界限的时候,家长必须态度严厉地进行
管教,不要怕与孩子发生矛盾和对立,这是有效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例如,
当家长向孩子提出无可非议的明确要求时,要求孩子未经家长许可,不准在
别人家住宿,孩子不但不听从,而且胆敢与象长“顶嘴”那就必须坚决制止,
必须按家长要求去做。

这里的教育艺术在于,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使愤怒越出许可
的范围,更不能一气之下,做出愚蠢的举动。当孩子的情绪过去之后,开始
懊悔自己的冒失,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情时,父母应当耐心地,和蔼地宽慰孩
子几句话。要告诉他。父母十分爱他,惩罚是针对他的不可原谅的过失,父
母在感情上并不愿意这样做。还要明确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父母对他始
终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抱有很大的希望。在孩子受到惩罚并表示悔改之后,
家长要在生活上给予应有的照顾,使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产生依恋家长的
内心体验和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