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转】6-11岁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

12年前 [08-25 11:50 周六]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儿童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它的年龄跨度大约从6、7岁至11、12岁。初入学的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幼儿后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临近小学毕业则已接近青春期。在此期间,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各个生理系统都在迅速地发展。具体表现为:

(1)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小学末期进入了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而且骨骼、肌肉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

(2)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期。

(3)脑重量迅速增加,12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皮层的发育也逐步完善。这些都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

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成熟。观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以及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能力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强。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情感发展的丰富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具体表现为:

(1)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其转折点大约为10岁,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和深刻。低年级的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3)小学生的坚持性虽然在发展,但水平仍较低,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现一种高—低—高的态势。

(5)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成人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小学生进入新的学校生活中,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学习活动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性质、注意力和记忆力等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学校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起关心、诚信等基础品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闲暇生活,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6-11岁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帮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小学阶段的教育更是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帮助,是家长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入学初期,除提供必要学习用品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外,家长要经常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习表现,经常与孩子亲切交谈,了解孩子对入学的想法和要求,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当孩子遇到实际困难时,不要简单批评指责,而应耐心分析,帮助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措施;不能太看重提前教育的短期效应,应更注重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专题2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家庭的硬件建设虽可能会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但家庭的软件建设更为重要。通过民主的亲子关系来构建安全、温馨的家庭心理氛围,家长通过自身的追求上进和不断学习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是学习的软环境,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家长要把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作为自己关心和支持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

家长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孩子创设必需的学习物质条件,如书桌、书柜、藏书、报刊等。如不能给孩子独立的房间,最好能给孩子一个学习用的固定的书桌,当孩子对学习地点的定向得到巩固,一坐下,学习情绪就应开始形成,学习的愿望就会自然产生。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书桌和窗户角度要摆正,光线从左边照来,桌子不能与窗户平行,直接投入眼帘的自然光使孩子感到晃眼。光线昏暗的时候要开灯,尽可能使用护眼灯,使孩子的眼睛看不到光源和耀眼的光线。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应注意不和孩子说话,不干扰孩子,不大声喧哗。

 专题3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起把学习当作重要而严肃的事情来对待的态度,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要随意中断孩子的学习,否则会使孩子认为学习其实并不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在学习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避免孩子以找学习用品等为由中断学习。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多提问,协助他们解决疑难;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每次提出一、二项要求;孩子做到后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习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家长应该身体力行,让孩子沐浴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之中。

专题4 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家长须指导孩子认识到方法比答案更重要,当孩子在学习中存在薄弱环节,家长要建立一种意识,教孩子遇到问题不要急于问别人,不要依赖家长给出答案,而要让孩子先思考、探索和实验,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自我检查有助于孩子发现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成因。为孩子准备一本“纠错本”,帮助孩子认清薄弱环节,加强训练,提升学业水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孩子提升学业能力的有益补充。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训练,家长最初可精选书籍,并和孩子共同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逐渐发展为孩子自己喜欢看书,最终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专题5 努力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与活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找到孩子真正内在的兴趣,孩子才会将 “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儿童生性好动、好奇,有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父母应该循着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意培养。求知欲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指导,重点之一是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启发孩子乐于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必须注意防止孩子出现学习求知欲望随年级升高而减退的现象。

 小学生能较长时间从事某一项感兴趣的活动。当学习、掌握一些本领和技能时,得到赞扬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此时,家长要适度引导,将其兴趣转移到其他学习、任务和活动中,既使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专题6 继续关心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尤其要培养孩子按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习惯。孩子晚上不肯睡,早晨不愿醒,将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要让孩子参与劳动,因为在劳动中,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能够培养责任意识。

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指导孩子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收拾房间等。坚持下去,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要培养劳动的兴趣与习惯,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此外,家长的示范很重要,家长要精心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劳动小技能。

专题7 让孩子学会关心

“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其他优良品质的生长点和基础,它的形成能使人更好地学会负责、学会尊重、学会认识。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关心。

家长在给予爱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并学着关心身边的人、事、环境和社会,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麻烦;看到他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地询问并想办法帮助;当孩子以友善、仁慈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物、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使其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家长有时不妨做个“弱者”,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学会关心;鼓励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关心别人。

专题8 亲子共守诚信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孩子的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品质应该从小培养。家长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家长是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孩子,是诚信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家长要重视在孩子面前的率先垂范作用,不帮孩子圆谎,不代替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课外任务,自觉抵制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适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事件中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比如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不请他人代做、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借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做游戏要讲规则等,既促使孩子兑现承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诚信的习惯。另外,当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不要一味批评指责,首先要肯定孩子诚实的态度,使孩子体会到诚信带来的快乐,再引导孩子改正错误,逐步让孩子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自觉改正错误。

专题9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对社会负责。

家长要认识到每一件小事都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开始,要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事后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安排孩子适当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比如帮邻居送信、陪爷爷奶奶说话等;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专题10 在社会实践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

家长在闲暇时间要多让孩子走出家门,去观察、实践和体验。尽可能带孩子外出游玩、参观,指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实际可行的亲子实践活动。

家长可以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陪孩子接触自然、亲近自然,通过寓教于乐的实地体验活动,让孩子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界的生命,可以与孩子一起养花或饲养小动物,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生命,感受自然的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环保行为去引导孩子保护环境,比如多用手帕、节约用纸、不乱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和爱护树木等。

专题11 家长要做孩子快乐的玩伴

玩耍是小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也是孩子首要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父母是孩子最喜爱的玩伴。

家长要改变玩耍不及学习重要的观念,要重视玩耍的作用,鼓励孩子玩耍,激发孩子玩耍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安全清洁的玩耍环境或场所,保证孩子每天的玩耍时间和适当的活动量;保持孩子“社交玩耍”和单独玩耍的平衡,欢迎孩子的伙伴和孩子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去寻找玩伴;陪孩子一起玩,做孩子的玩伴;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调节玩的内容,引导孩子健康地玩,有益地玩;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也可在玩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简单的玩具制作技能及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专题12 积极预防常见疾病

近视、肥胖等是小学生最常见的疾病,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教育孩子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指导家长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指导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定期检查视力;指导家长督促孩子坚持每天开展体育锻炼,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健康监测。

专题13 积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孩子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克服困难、遵守规则的个性品质。体育锻炼也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家长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开展体育锻炼。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安排的体育锻炼项目要由简到繁,不要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指导孩子锻炼身体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懂得体育卫生,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

专题14 关注孩子青春前期的变化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重大转折期。处于青春前期的孩子,生理开始发育,性意识刚刚萌动,意识到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异性。家长应正确看待由性发育带给孩子的困扰,及时疏导,避免孩子正常的性发育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性成熟平均年龄已提前到12岁左右。性激素的分泌,不仅影响着生理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困扰;掌握一定的性生理卫生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让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文化,能够正确对待身体上的变化;鼓励孩子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远离性伤害;改变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给孩子合理的饮食,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孩子过早性成熟。

专题15 加强生命教育、关注生命安全

生命教育是提高孩子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有关生命方面问题的需要。要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其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指导家长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指导家长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命自救技能和方法。

 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主要有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灾害时的自救等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让小学生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等。家长要告诉孩子平时尽量避免走偏僻的小路,天黑后回家一定要结伴而行。如果遇到可疑的尾随者,不要慌张,尽量朝有灯光的地方走,或进入店铺、居民小区,求得门卫或售货员的保护。自尊自爱很重要,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接受他人礼品和邀请,不要养成追求虚荣、贪图小利的习惯,否则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

来源:u/4809/archives/2009/20091140813.html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