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顾晓鸣:家庭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15年前 [07-13 17:55 周一]

 

家庭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主讲:顾晓鸣

    一、需要更新三个核心观念
    观念一: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基础之基础
    观念二:教育孩子首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观念三:孩子不是家庭和家长的私有财产
    二、家庭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一)就在我们期望中
    (二)就在我们眼神中
    (三)就在我们动作中
    (四)就在我们言语中
    (五)就在我们生活中
    (六)就在我们态度中
    (七)就在我们反思中
    (八)就在我们成长中
    (九)就在我们智慧中
    (十)就在我们幸福中

    一、需要更新三个核心观念

    观念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基础之基础。
    理由:
    1、孩子成长的关键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实证研究结果:直接影响孩子成功或失败的是家庭教育。
    2、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长这种老师的角色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3、孩子在婴幼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70%左右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是影响孩子成长重要伙伴。

    观念二:教育孩子首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理由:
    1、没有基础之基础的一切教育都是片面的、危险的、不可靠的、不可信任的。
    2、人立足社会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正是家庭教育主要功能作用。
    3、在学校教育大体相同的状态下,孩子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家庭教育。
    论证一: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上世纪5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本世纪初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占比例   20%         50%        70%
    学校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占比例   30%         30%        10%
    社会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占比例   50%         20%        20%
    论证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可以大面积降低后进生的比例
                          孩子在校优等所占比例  孩子在校后进率占比例
    家长家庭教育水平较好的       95%                   0%
    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一般的       18%                  15%
    家长家庭教育水平较差的        0%                  85%

    观念三:孩子不是家庭和家长的私有财产。
    理由:
    1、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所决定的(详见附件)。家庭教育中如果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不仅会造成教育上许多失误,还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来,对孩子融入社会将是致命的弱点。几乎所有发生育人恶性事件的家庭,家长几乎都是认为,孩子是我生我养,我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我家庭内部的私事,不需要外人来管。无数事实证明,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2、民主和平等已经成为世界进步的主导潮流,私有财产的观念与这样的主流是格格不入的。亲子关系的高度紧张就是受到这种错误的“私有观念”影响所致,一方面是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是以爱的名义却是使用几乎都是错误的方法在管教孩子,家庭矛盾冲突是必然的结果。
   
    二、家庭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一)就在我们期望中
    实例:活在哪里都可以
    一个小学生这样写道:
    “一辈子活在树上也不错。”
    “一辈子活在坑里也不错。”
    “一辈子活在水里也不错。”
    “在哪里都比活在父母期望里好。”
    点评:家庭教育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有一个共同和特性,那就是:父母不进步却指望孩子成龙成凤。由于相当家长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素养,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就会演变为对孩子的强迫,甚至会发展的“压迫”,或许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看不太出问题来,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就会用同样程度的“强迫”“压迫”来回报、报复家长。许多问题孩子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本身是没有错,错是出现在了过度和不合理上。正确的做法是要求孩子能够做到,需要家长自己首先能够做到,否则教育会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二)就在我们眼神中
    菜单:家长善待孩子必须做到的12条中的第四条是:和孩子说话要看孩子眼睛,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点评:家长的眼睛就是家长心灵的窗口,直接反应着家长是否具备一定的育人素养。孩子对家长眼神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十分敏感的。当孩子要跟家长讲话时,这不仅是良好的交流时机,更是良好的教育时机,是家长不可丢失的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也是与孩子实现共同成长的良好时机。当孩子跟我们讲话时,我们一定要用眼睛与孩子的眼睛进行对接,并且要充满了欣赏、赞许和热情看着孩子,认真倾听孩子讲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许多孩子进入学校后不会听课、不会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都与孩子的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相关。解决这类不良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求家长必须做到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象老师和同学们那样与孩子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够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是要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他进行交流。
    附:善待孩子家长从以下生活中对照自己是否做到:  
    1、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2、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兑现,不要欺骗孩子。
    3、孩子为家长做了事情,家长要说“谢谢”。
    4、和孩子说话要看孩子眼睛,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5、多征求孩子意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6、重视和爱护孩子东西,不随意处理孩子物品。
    7、不强迫孩子公开自己的秘密。   
    8、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对活动的选择。
    9、在外人面前给孩子留面子。
    10、家长错怪孩子要认错,说声“对不起”。
    11、让孩子自己解决与同伴的纠纷。
    12、不说“幼稚”“愚蠢”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三)就在我们动作中
    实例:为什么非要按时来吃饭
    点评:当孩子不能按照来吃饭时,我们有的家长的做法是,用动作给孩子以警世,向孩子表达不满意的态度和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随着家长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积累,孩子的逆反情绪也跟着增长……直到孩子离家出走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就在我们言语中
    实例:撒谎的孩子是谁培养的?
    一个孩子在医院刚做完手术,医生本来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孩子,可孩子的母亲知道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就平静地和孩子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宝贝儿,手术做完后会疼好几天的,会非常难受。这一句是坦诚的告诉孩子手术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句: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挨疼,所以你必须要有思想准备。这一句是让孩子明白,只能勇敢的接受痛苦。因为没人可以替代痛苦,也找不到任何依赖。
    第三句:你如果哭或是叫喊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伤口的更加剧烈的疼痛。这一句是教孩子如何坦然接受疼痛的方法,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坚强必须勇敢。
    点评:几乎所有爱撒谎的孩子都是家长直接教育的结果,因为家长平时就经常使用谎言欺骗孩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素养,否则孩子可能就会毁在我们手上,毁在我们仅仅是因为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天下每一个家长都能够学到的、都可以学到的。
    (五)就在我们生活中
    实例:我不要当科学家,我要当爸爸
    两个小朋友在聊天。
    A说:“我爸要我以后做总统,又要我做科学家,还要我做艺术家。”
    B问:“那你自己希望以后做什么 ?”
    A说:“我希望以后做爸爸,爸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
    点评:这段对话虽然很短,但我们一定会从中反思到这个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偏差——封建式、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仅仅通过普普通通的对话,就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严重问题,是随处可见的。需要我们做的是拿起“不断反思”的武器,不断盘点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朋友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
    (六)就在我们态度中
    实例:孩子不慎摔倒后……
    有的父母却因为心疼表现出过分焦虑的态度:
    孩子一摔倒,“啊呀,宝宝摔疼了吧?快让妈妈或者爸爸瞧瞧。真可怜。”
    这些行为和语言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它给孩子传递了: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而且孩子还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有了特权,他可以理所当然的撒娇,所以他哭个不停。
    点评: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同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上面的例子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是:父母不要主动去搀扶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宝贝儿,你真勇敢,跌倒了也不哭,自己站起来,你能行,你是好样儿的。”
    孩子就这样一次次从父母的激励声中站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从跌倒这件小事当中学会了独立的能力,并逐渐明白,他无法永远依靠父母或是别人,他必须要靠自己。
    (七)就在我们反思中
    实例:不爱学习的孩子是谁制造的
    一个智力水平相当高的孩子,在她小的时候读过许多读,记忆力特别好,几乎能够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到了小学还经常考学校的前几名。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孩子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绩不断下滑、早恋等问题不断,直到影响到了考大学。一个本来很愿意学习并有着很强学习能力的孩子,为什么发展到连考大学都成了问题?
    点评: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个案咨询类型,许多家长就是不明白,家里什么都不缺,孩子就是越来越不爱学习。这类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向来不检讨自己,都是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争气……这是问题的根本,这个问题不解决,孩子的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解决。我们要从问题孩子中反思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培养的?是谁制造的?大量的实事说明,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家长一手制造出来的,制造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八个:
    1、对孩子的好动好问不耐烦,对好奇心不鼓励,冷漠对待甚至恶言相加。
    2、经常逼迫孩子学一些他不愿学或暂时不想学的内容。
    3、对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一时的不理解、反应慢,经常严词训斥。
    4、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求全责备。
    5、经常打骂孩子,尤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打骂孩子。
    6、对孩子的活动控制过严,孩子一举手、一投足,总会招来指责和非议,令孩子无所适从。
    7、过分用物质刺激作学习奖励,使孩子过分追求奖品,享受不到由学习本身带来的欢欣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8、对孩子的学习缺少合适启发和引导。
    (八)就在我们成长中
    实例:孩子为什么说我是“蛋白质”
    念高二的女孩晓蕾越来越看不惯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纸写信,不仅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不仅如此,女孩晓蕾还称自己的妈妈是“蛋白质”类型。
    点评:什么是“蛋白质”类型呢?就是“傻蛋+白痴+神经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家长自己难以启齿的事?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成长了,而家长没有成长,没有跟上来。目前,需要我们大面积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广大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能够——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常讲的的“两个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两代人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是目前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案为特点的,解决家庭教育还需要家长自己行动起来,拿起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这一最可靠的武器,解决自身的问题。当家长自身的问题解决后,孩子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九)就在我们智慧中
    实例:学习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小学生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可时间稍长就失去新鲜感,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这时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者被错误的方法所指导,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会造成孩子厌学,也许问题孩子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了。
    错误的做法(不提倡的做法):
    一天,一位小学生放学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家长发现后动嘴或动手采取命令式、强制性的办法要求孩子立即去写作业,由于孩子还小,还没有反抗家长的能力,孩子往往就是听从,但多数孩子会带着一种不愉快等不良心理回到学习写作业的状态中,如果孩子长期是在这样状态中学习,厌学就很自然了,不厌学都是怪事。许多老师也没有研究过家庭教育,也是经常误导家长,回家要看着、盯着孩子写作业,如果家长也是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多数家长就会采取错误的“陪读”方式来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更严重的是家长代替孩子写作业,或者变相代替孩子完成作业。
    点评:
    许多地方教学质量不高除了一些历史原因外,就是家长这种大面积陪读,结果是表面上把孩子看住了、管住了,但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培养出来,有的地方到了小学五年级,这样的陪读率还高达80%,不仅学习能力没有按时培养出来,还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缺少责任心等不良品质与习惯,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初中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的“杀手”。
    正确的做法(提倡的做法):
    一天,一位小学生放学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家长发现后有意没有马上“教育”孩子,孩子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这时是家长介入教育的最佳时机。
    方法一:象朋友一样同情他。当孩子自己急的时候,家长首先不是批评孩子,而是作出和孩子一样着急的样子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方法二:象亲人一样安慰他。这时妈妈过来亲了亲孩子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说:“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当孩子听家长这样说,立刻停止了哭泣。因为有家长的理解,给了他很大安慰,他的情绪平静了不少。
    方法三:象家长一样帮助他。家长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提出可以选择的建议: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方法四:象老师一样肯定他。孩子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他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家长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并及时表扬孩子自己的问题能够自己来解决。
    点评:
    家长使用上面的语气、语调说话,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就是重要的方法,这时家长做的是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哭了,就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他就会忘记自责,家长这样的教育一般就会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因为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都一样,开始对抗家长或者单位领导的批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育人上,还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如果能够培养出一个具有一定家庭教育素养的家长,要胜过十个好老师,因为这些每天都发生在家庭中的问题,是学校老师无法靠班级授课制来解决的。
    (以上案例部分资料来源: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指导师李成洁家庭教育工作室)
    (十)就在我们幸福中
    实例:几代人享用的充电之旅
    数据: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民生
    每年较严重问题孩子出现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如果家庭教育普及抓不上去,十年累计是多少?占全国中小学生家庭数近三亿的比例逐年上升。
    点评:
 
    附:研究资料——人的属性(部分资源来源:金京天地博客)
    人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有欲望、有理性、会思考、造工具、有语言、能劳动等,但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食欲、性欲、求生欲。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2、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3、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②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
  (2)联系
  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
  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
  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如人的语言、思维、制造使用工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等,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5、“孩子是私有财产论”是源于“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私有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可见,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只会本能地反抗。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把动物的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3)它错误地把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所谓个人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个人利益人人都有,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是自私,非当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的个人利益的。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心情愿作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在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人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 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亡夫的深情。
  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
  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宇全部能概括得了的。  
  家庭教育中也是这样,如果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不仅会造成教育上许多失误,还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来,对孩子融入社会将是致命的弱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