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你是自己的专家 ( 卢勤)

11年前 [05-09 14:57 周四]
       在知心热线接到最多的电话是家长特别是妈妈们打来的:我的孩子现在 …… ,您说我该怎么办?


       
问题多种多样,有的说孩子不听话,有的说孩子做事磨蹭,有的是孩子早恋,更多的是孩子厌 学。每到这时,我总会在电话这边先处理一下家长的焦虑情绪,让他们了解孩子在这年龄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接下来,我会听家长讲一讲孩子的情 况以及家长和孩子是怎么沟通、互动的。然后,我会请家长说一说他们都用了哪些办法处理问题,有时,我也会提出一些建议,并且和家长一起探讨看还能不能想到 更好的办法。最后,我会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是那么的相似或者一样。所以,请不要责备自 己,也不要懈气,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也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中得出以上的思路的。初为人母时,我买了很多的育儿书,孩子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翻书或者上网查资料,可大多时候我所得到的建议在孩子身上见效很少,甚至无效(当然也有很有效的时候)。

 

        后来,我又投身心理健康事业,越来越感悟到: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个体也都是与众不同的,再高明的心理大师也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情况下相同的问题。

 

        于是,我在接受家长关于亲子教育、亲子关系方面咨询的时候,我不会说 你应该 怎样怎样,而是建议 您可以试试 ……”“ 您再想想有没有可能用其他的方法,比如 ……” 因为,我知道,最了解他们家庭、他们孩子的就是他们自己。

 

     前两天,看到一本书上的这段话,更是让我强化了以上的理念。

 

        设想一下,如果你 15 岁的女儿说好晚上 11 点半回家,可她直到凌晨 1 点才回到家。你对她说: 你一个月内不许再出去。 她大声叫喊,口气狂乱,并且说她恨你。第二天,你在邮局遇到了另一位母亲,她说: 哦,不,我从不那样做。你应该对她说:你已经快成人了,我也不能过分要求你。我们能约定下次你 12 点回家吗? 离开邮局时,你会自言自语: 她是对的,我搞砸了,我应该跟我女儿讲道理。 就在这时,你遇到了卡西博士,她是一位著名的母亲问题专家。她听到邮局里那位妇女的建议后直摇头,在你耳边低声说: 关键是零花钱。告诉你的女儿,她每超时 10 分钟,你将扣掉她 50 便士的零花钱。 你对她深表感谢,迫不及待地想试试这个方法。可是有一天,你的女儿凌晨 2 点半才回家,她递给你 10 英镑,说: 这些钱应该够了,妈妈。

 

         看,专家的办法也没用上吧!

 

         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育儿指导书、专家们都是没用的,恰恰相反,他们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支持。关键是我们怎么来看待他们以及他们的指导。成为父母,没有人给我们实习的机会,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无助与迷茫而被减少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

 

        努力成为自己的专家吧!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上班那么忙,回家又要打理家务,能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就已经很不 错了,哪还有时候去研究和琢磨心理学问题,孩子那么难搞,我们真是没招儿啊!其实,专家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时常出现没招的时候,但也恰恰是他们 能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的去理解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去体会去感悟,从而总结出了很多技巧与方法,帮助自己同时也给更多的家长们提供了借鉴。不同的是,专家 们比我们普通家长掌握了更多的孩子心理及与孩子沟通中的原则问题,而这正是我们各位家长也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为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指导书要看,专家的话要听。看他们的理念、听他们的态度。当我们感到无助时,寻求他们的帮助。然后,如何把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家庭中,就要靠自己了!

 

        我始终相信,人的潜能是很大的,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所能激发出来的潜力更是巨大的。所以,爸爸妈妈们,请不要焦急,也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爱孩子,相信我们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那个人,我们也能够成为最终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下面是我以前的一次见闻,我很欣赏里面那位父新的做法,写出来与您一起分享。

 

         清晨准备坐公车出门,在车站等车时看到一家三口正在欢快的嬉戏着,看他们的装束一定是准备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坐车去踏青游玩。站在一旁,我也被他们一家的快乐所感染。一会儿,就在车要靠站时,那家的孩子(一个大约 5 6 岁 的小伙子)可能是太兴奋了,也可能是和妈妈嬉闹不小心狠狠的摔了一大跤,整个人都趴在了地上,脸上立刻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我的心也咯噔一下,担心他受伤。 他的爸爸妈妈赶紧把他扶起。这时公车已进站开门,我先上了车,又急切的看那一家人。小伙子显然摔得不轻,眼泪都下来了,被爸爸扶着上了车。车开了,一家人 坐在我的后面,我得以听到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妈妈:摔到哪里了,来,妈妈给揉揉吧!

         孩子:这,这,痛!(轻声的哭泣)

        爸爸:勇敢一点,来,爸爸帮你活动活动,一会儿就好了。

        孩子:(还是很不高兴,还在流泪)

        爸爸:那这样吧,现在由你来决定,如果你觉得很不舒服,咱们就回家休息、养伤,如果你觉得还可以坚持,那咱们还按原计划去玩,怎么样,你做什么决定?

        孩子:不回家,还去玩!(虽然眼里还有泪,但语气很坚定)

        爸爸:那好吧!好了,没事的,小伙子摔一跤算不了什么,你刚才那动作真像是 五体投地 呀,知道什么是 五体投地 吗?

        孩子:不知道。

        爸爸: 五体投地 是藏传佛教一种仪式动作 ……

        于是,这位爸爸就给儿子讲起了藏民是怎样的虔诚,是怎样做着五体投地的动作用身体来仗量朝圣的道路。小伙子听得入神,又为藏民的那种虔诚所惊叹,不时发出 的赞叹声,显然他早已把自己的疼痛忘记了!

        怎么样,您的感觉如何,我想也许您会有更高明的方法呢!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