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妈妈的伪爱却伤害了孩子一生(二)

11年前 [06-13 15:20 周四]

照顾就等于爱吗?妈妈时刻要记得找找孩子这面镜子,时刻记得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要让镜子蒙尘,不要让爱蒙尘。真正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坦露在阳光下,让我们的爱没有死角和灰尘。

 


  【伪爱之二:照顾是为了爱自己而伤害孩子】
  照顾就等于爱吗?妈妈时刻要记得找找孩子这面镜子,时刻记得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要让镜子蒙尘,不要让爱蒙尘。真正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坦露在阳光下,让我们的爱没有死角和灰尘。

 
  1、照顾是想控制 控制孩子的生活
  题解:照顾者其实是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照顾者可以借由照顾向被照顾者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照顾他的,并且,这种照顾理应获得被照顾者的重视和肯定。


  场景回放:
  朱朱从4个月开始就一直跟外婆过,现在,已经2岁多了,朱朱妈妈发现孩子跟自己一点儿也不亲,希望能重新获得孩子的亲近。本来朱朱已经学会自己吃饭了,朱朱妈妈硬是从朱朱手里拿过饭勺一口口的喂朱朱;朱朱不小心跌倒了,一点事儿也没有的准备爬起来,朱朱妈妈去赶紧跑过去抱起朱朱,把脸贴在朱朱的小脸上,不住的拍着朱朱的后背说:“宝贝儿,没事没事!”,可是朱朱却挣扎着往姥姥怀里拱……朱朱妈妈埋怨道:“这个小东西,我就不相信不能让你跟我亲,我可是你的亲妈啊!”


  点评:照顾不是爱,而是一种控制
  首先我们要区分的是照顾不是爱。照顾别人和关怀别人是不同的。照顾别人通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并没有试图帮助或梳理他们。一般说来,人更愿意去照顾别人,因为照顾别人可以纾解自己的痛苦或焦虑。照顾者其实是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照顾者可以借由照顾向被照顾者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照顾他的,并且,这种照顾理应获得被照顾者的重视和肯定。


  朱朱妈妈觉得自己是朱朱的妈妈,理应得到朱朱的肯定和重视,孰知朱朱已经和外婆建立了依恋关系,对妈妈反而不予承认,孩子的表现是很直接的,这让朱朱妈妈有被忽视的焦虑和痛苦。因此,朱朱妈妈在照顾朱朱时,会低估对方的经验,感受的重要,试图将之摆脱;她其实不是照顾别人,而是抗拒自己的存在焦虑。


  因此,实质上说,朱朱妈妈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她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纾解的是自己的焦虑,所以,她会忽略朱朱的感受,不顾朱朱已经会吃饭、会走路的事实,重新将这些婴儿期的事情在朱朱身上履行一遍。而真诚地关怀,即使妈妈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包含分享对方的感受,不会企图排除感受。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控制会让妈妈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感受
  朱朱妈妈用自己的经验去替代了孩子的经验,其实就是在操控孩子。她觉得给予就是爱,但是这种给予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朱朱妈妈对朱朱愧疚式的爱,她以为是在补偿几年来对朱朱的爱的缺乏,实质上,她的潜意识中是想掌控局面,她觉得自己对朱朱的爱是应该有回报的,理应受到朱朱的肯定和重视。因此,她的爱忽略了朱朱的感受和发展需求。


  这种给予的实质是控制,是用爱的名义去掠夺孩子的世界,控制孩子的世界。


  控制投射的是妈妈的焦虑
  妈妈总是固执的认为,在自己的掌控和调节下,孩子的世界会好一些。但是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属于孩子的,是需要他自己去体验的。妈妈的控制背后反应的是妈妈的焦虑,妈妈的所有照顾都是在控制局面,而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纾解和释放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很多的担心和焦虑都是妈妈想象出来了(比方说,朱朱妈妈觉得朱朱现在不爱自己,和自己不亲,那以后就越和自己越来越不亲近),而对于局面失控的恐惧和想象不断强化了妈妈想要控制的愿望(想让朱朱短时间内马上与自己亲近)。妈妈的内心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挣扎、纠结,妈妈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得不到爱的滋养的。


  控制孩子的感受
  题解: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场景回放1:
  子然和妈妈一起买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妈妈问子然。
  “我想要香草的。”子然说。
  “有草莓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草莓的更好一些。”
  “我就要香草的。”
  “不对的,我知道你喜欢吃草莓的。”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今天这么倔啊,真是奇怪的孩子。”妈妈说。


  场景回放2:
  小宝3岁时,爸爸妈妈去买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地从商店里出来吃饭。小宝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道:“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哭是没有用的,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


  妈妈的坚持己见是另外一种控制 会扭曲孩子对自我的定义
  小宝爸爸妈妈的话和子然妈妈的话扭曲了事实,会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小宝的经历对他自己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曲解。小宝可以从这次的摔伤中痊愈。但如果小宝不断面对这样的遭遇,慢慢的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向内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小宝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识。


  妈妈的控制实质上否定了孩子的个性 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子然妈妈的话让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妈妈只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可妈妈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她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似的。孩子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地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妈妈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孩子买好吃的冰淇淋,但她实际上侵害了她女儿的精神边界。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孩子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孩子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分裂开来。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强势的妈妈喜欢控制的感觉,她们好像比孩子自己更了解孩子,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


 2、照顾是图省事
  题解: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件事物,一个小宠物,照顾宝宝好像是要完成任务。所以,她们才会认为帮孩子做的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她们眼里,孩子就是个大麻烦,孩子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孩子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出现。



  场景回放:
  贝贝1岁半了,开饭了,妈妈拿起勺子喂贝贝吃饭,贝贝摇摇头,嘴里哼哼着,手指指着妈妈手上的饭勺说:“要!要!”妈妈知道贝贝想自己吃饭,可是马上就要出门了,妈妈赶时间,就把贝贝举着的手放下去,说:“妈妈赶时间,妈妈喂,宝宝乖啊!”贝贝还憋着劲,小脸鼓鼓的,一个劲儿的别过脸,不让妈妈喂,盯着妈妈的手上的勺哼唧。妈妈一看表,赶紧啦,掰过贝贝的小脸,结结实实喂了几大口。一小碗总算都喂下去。妈妈舒了口气,赶紧给贝贝抹抹嘴,进厨房洗碗去了。


  点评:照顾为了省事 隐藏的是妈妈的“私心”
  贝贝妈妈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她在照顾贝贝的过程中,是在减轻自己的负担,减轻自己的焦虑。妈妈有时间了,可能会多给宝宝一点耐心,妈妈没有时间,那宝宝只好生活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像贝贝这样的妈妈很多,只不过她们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表现的方式可能不一样罢了。圆圆妈妈经常会为了赶时间,帮圆圆穿鞋,圆圆都4岁了,是幼儿园唯一不会穿鞋的小朋友;晶晶妈妈会为了怕晶晶弄脏衣服,不让晶晶和别的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说是怕晶晶摔跤……


  这些妈妈在照顾的光环下,掩盖着这样的一层意思,也许她们自己都没有彻底明白过来:我要赶时间,我得让他赶紧吃完;我要出门了,得帮他穿好鞋,不然耽误了我的事情;我得让他待在家里,不然我又有一大堆的衣服要洗;万一摔了,家里的开支又会无端增长?凡此种种,妈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自己。从实质上来说,其实她们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多帮孩子做一些,多照顾孩子一点,意味着她们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


  照顾是懒惰的爱 实质是没有把孩子看做独立的个体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本上都是在考虑自己的问题,并没有从宝宝是否适合宝宝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她们虽然给予了宝宝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这个照顾是她们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宝宝的需求,所以,她们并不是真的爱宝宝,而是在爱着宝宝,照顾宝宝的名义下爱自己。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这样的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件事物,一个小宠物,照顾宝宝好像是要完成任务。所以,她们才会认为帮孩子做的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她们眼里,孩子就是个大麻烦,孩子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孩子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出现。而照顾好孩子,让孩子吃好穿暖就是她们唯一的目标,她们生活在这种自己营造的母爱氛围中,自我陶醉,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发展需要。


  懒惰的爱无法给孩子足够的能量 会剥夺孩子的成长的机会
  在这样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宝宝根本找不到一点点的爱的感觉,找不到爱的连接。在妈妈的照顾中,宝宝没有学会爱,他看到的妈妈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宝宝成长的能量在妈妈的照顾中会一点点消褪。而且,妈妈的照顾只是在剥夺宝宝自由探索的权利。贝贝这个阶段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想试着学习自己吃饭,而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却总是在干涉和打断孩子的探索,影响孩子发展自我。圆圆想自己穿鞋,也是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之后的一种表现。晶晶跟小伙伴一起玩儿,虽然会有弄脏衣服的风险,但是她可以去学习和小伙伴相处,学习分享、学习如何处理伙伴冲突、甚至在地上爬着玩儿也是她身体发展感统平衡的需要,可是这一切的需要都被妈妈在有意和无意中忽略了。


  有心才有真正的爱
  星星是母乳宝宝,他经常吃着吃着奶,就松了口,侧望着我,嘿儿嘿儿地笑,眼睛弯成美丽的小月牙儿。星星能独立站立了,能扶着东西走几步了,就不满足于躺在妈妈怀里吃奶了。每每站着,把脑袋探进妈妈怀抱,撅着小屁股吃。星星一岁了,周围的人都说,喂奶多麻烦啊,让孩子断掉奶吧!可是星星妈妈觉得星星能从在妈妈怀里吃奶获得如此多的乐趣和满足,为什么我要去断掉呢?星星妈妈觉得喂奶是母亲理解和满足宝宝需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星星妈妈的做法让我们反思,原来给孩子照顾周全,整天在孩子前前后后的忙碌,不如给孩子一个发自内心微笑,一小段时间的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照顾,关怀意味着分享,意味着接纳,意味着妈妈和孩子关系的平等。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不会用照顾去物化爱,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孩子的发展,代替孩子的感受,她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从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出发,给他应有的尊重,允许他,等待他,陪伴他,与他同在……有心才有爱。

 3、专家方案:克服控制与自私,让孩子健康成长



  点评专家:
  对孩子的精心照顾背后,实际上是妈妈的控制与自私心理在做怪。表面上是关心孩子、爱孩子,实际上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妈妈如何才能克服控制与自私,给孩子真正的爱。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下定论,否则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


  只要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过来对我说:“怎么可能呢,你刚吃了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


  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反映来了解我们内在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这样我们就能清醒地了解内心感受。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甚至会把虐待当作正常的事。


  “小傻瓜,不要跟我顶嘴!”“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除了我们,不会有人喜欢你。”这样的话,我们随处可以听到,但是这样的话中传达出来的意味是:你什么都不知道,我最了解你的需要和感受。很多家庭都有这样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妈妈们一味压制孩子的个性,并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却认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爱孩子的缘故。这真是天下最大的谬误。


  宝宝是最好的礼物 妈妈要有感恩之心
  孩子是天使,会让妈妈伴随宝宝一起成长,妈妈们实在应该对孩子持一颗感谢的心。妈妈要感谢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喜悦,感谢有一个小生命从一开始就对你如此的信任、如此的看重、他如此的重视你们之间的关系,对你对此的热爱与挚诚,与你如此的心心相连。那么,一切的生活都是新的,都是你和他的重新开始,你的人生也都焕然一新,是孩子给了你重生的机会。妈妈怎么能不感激呢,一个新的生命与你相依相托,全身心的交付于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他意义深远。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抱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态,抱怨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发展,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不值得爱的,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态。高明的妈妈会不怕孩子制造的“麻烦”甚至欣赏孩子制造的“麻烦”来让引导孩子成长。比如说,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要去5米之外拿一个玩具,孩子哼哧哼哧地奋力爬着。妈妈不必为衣服蹭脏了而懊恼,为何不蹲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宝贝儿那专注认真的小模样。一旦妈妈开始停下脚步去倾听宝宝,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而蓬松,原来宝贝也是在滋养妈妈的,这就是享受,这就是礼物。

(大爱网)【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