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学习心理知识,充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孩子陷入挣扎状态,与父母缺乏心理知识以及不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关。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孩子在挣扎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也就无法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萌发的心理问题常常失于觉察,不能及时进行疏导,以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父母有必要转变观念,多读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书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让自己充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多倾听,勤沟通,充当孩子的好朋友
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父母肯定会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改变孩子,期望孩子在短期内有所转变。但是由于父母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效果,甚至加剧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尊重他们的自主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孩子摒弃恶习,走向正常发展的道路。
要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沟通。面对处于挣扎期的孩子,父母普遍有一种困惑,那就是难以与孩子沟通。如何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沟通呢?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倾听,即把自己当成一个听众,让孩子把话说出来。
第二步是理解,也就是书中所讲的“同理心”,即理解孩子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的观点或行为是不是有道理。建立了“同理心”,挣扎中的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感受到了他们的情绪,他们进而会觉得父母真正了解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人。
这时,父母就可以实施第三步:给予建议。青少年心理尚未发展成熟,有时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需要父母给予建议。建议应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最好是在孩子冷静而理智的情况下;建议最好只说一两次,而不是老生常谈。当然,如果孩子不了解或不接受父母的建议,也不必勉强他们。因为父母只是建议者的身份,而不能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父母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通过主动的倾听和“同理心”来赢得建议的权利,那么所给予的建议或忠告往往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寻求心理学家的帮助呢?几乎对于每一种挣扎形态,赖斯派瑞博士都在书中写明了应何时“转借”,并附有相应的评估量表。当孩子的挣扎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时,父母就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借鉴与思考
父母最关键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在《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一书中,各种挣扎形态的辅导方案都遵循这一原则。然而,中国青少年和美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往往得到更多的关爱。笔者认为,中国的父母们在陪伴孩子度过挣扎期时,除了遵循书中的建议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精神
中国的父母经常替孩子出主意、作主张,孩子只能听话、服从,而没有机会独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做,要么造成孩子对父母严重的依赖心理,要么使孩子日益对父母不满,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挣扎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不要侵犯青少年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跟别人说的话,同样,子女也有一些不愿让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子女的隐私,比如翻看他们的抽屉、私拆他们的信件、偷听他们打电话等行为都是不恰当的,孩子会怨恨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让你烦恼过,那你的人生一定不完美。”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看孩子成长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青少年度过挣扎期。
(大爱网)【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