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干什么,又为什么?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
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
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就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
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让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
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铁匠,铁匠苦笑着对他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
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人对他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
小和尚又去找一位专运木料的车把式,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这位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向车把式的村子中赶。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为牛治病,又问他为牛治病干什么,他说要用牛车运木料……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我也经常这样,本来打开电脑准备查找资料,可打开电脑一看,我的QQ有些留言没处理,在处理留言的过程中,会看到一些好的文章,又想着把这些文章转载等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经历这样的事。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听到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在目标的不断转换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以至消失了。
我们每一个父母准备要孩子时,都暗自在心里下决心,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一定要全身心的爱她!可当孩子出生以后,又有多少父母真正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呢?6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建立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可是有多少父母觉得应该给孩子挣个好前程,应该打拼个好天地出来,把刚出生的孩子扔给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甚至是保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父母背离了自己当初的目标。
在人生的过程中,那个“最初的目标”便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丢弃了它,就只能像一个空壳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教育的前提是拥有平和的心态(把心安在当下)
当孩子做错事,当孩子的成绩不好时······
教育者一定要有守,守住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宁静。决定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是情绪。处于悲观、惊恐之中的孩子不可能学得好。而孩子的不良情绪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不良情绪,准确地说,教育者的焦躁忧愤决定孩子的悲观惊恐,因此教育的一切力量都在于教育者的自我修行,归于内心的平静与气度——林格
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浮躁,是当前普遍的社会情绪。对于智慧的家长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教育需要我们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人很容易有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特别是直面当前教育的所有矛盾与困惑,首先要求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克里希那穆提谈到“安全”时说,“在学校里,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安全感,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关注就会被分散,那么他就不能完全地负起责任,因而不能自由地去关心学生和他们的安全,他就没有能力发挥全部的才能。”这样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个人的混乱噪音。那么换句话说,在家庭里,如果做父母的自身没有安全感,不快乐,他的关注就会被分散,那么他就不能完全地负起责任,因而不能自由地去关心孩子和他们的安全,他就没有能力发挥全部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个人的混乱噪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带来伤害。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的心都在空中飘浮着,希望在漂浮的过程中能随手抓住发财的机会,升官的机会,希望自己的房子大点再大点,车子高级再高级些,官衔高些再高些,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优秀再优秀,可大量家长在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静不下心来——急躁、过早干涉、情绪化、破坏性批评、喋喋不休的唠叨,要知道,就是“浮躁的心情”才导致“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焦虑少一些,就能理解孩子多一些。
很多家长说,我也很想管住自己的情绪,可我就是控制不住呀!一位心理学老师这样说过“很多人总认为情绪是受他人控制的,理由是他不做让我生气的事,我怎么可能生气呢?那我们打个赌,如果我能在五分钟之内,让你生气,你就给我1000元,你还能生气吗?”
坏脾气!
请各位家长仔细回忆一下,当我们在面对同事特别是面对领导时,是不是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呢?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领导和同事、朋友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孩子面前却无法控制呢?那是因为如果我们在朋友、同事特别是领导前失控的话,要承担后果,但是面对孩子时,我们感觉自己不用承担后果,或者说认为后果不严重,甚至是会得到某种好处。所以说情绪管理本身不在于情绪,在于管理情绪的后果。那么我们就说说如果在孩子面前不加管理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后果吧.
父母的怒火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巨大的伤害。父母发火的时候,孩子心中会充满恐惧。孩子对某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想到未来不知怎么办时,就会充满恐惧。如果父母经常大怒,孩子长大后就会得压力障碍症,导致孩子大脑机能出现异常。如果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很多父母被外界事物与生活种种压力搞得心烦,以子女为出气筒。这些“以子女为出气筒”的父母,很有可能是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被自己的父母当做出气筒,而饱受精神虐待。由于那些残存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成为父母之后,又会不知不觉地以同样的行为模式对待自己的子女。心理学上已有无数文献指出,这些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问题,若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将会代代相传,恶性循环不已,直到发生悲剧,把问题显示出来,获得解放为止。
案例:四年级小男孩的故事(北埠小学的男孩爱打人)
孩子犯错时,先要“冷”
当孩子犯错时,爸妈不妨先冷静下来,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激动时的大声训斥往往当时能震慑住孩子,但这却仅仅是吓住了孩子。在自己平复情绪时,可以选择先对孩子沉默。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这个阶段他也许就会反思自己做错的事。
父母怎样控制好情绪?
如果要发火,就赶紧跑到无人的地方去
在快要发火的时候,与其追问自己为什么发火,不如快点消掉怒火。当感觉自己控制不住就快发火时,不妨赶紧跑到一个无人的地方。
我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就会做深呼吸,独自静静地坐着,或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等着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即使孩子没有犯错,自己也会无缘无故地发火。
在家里,我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会坦率地对孩子们说:“妈妈要发火了,待会儿再说吧!”然后赶紧走开独自在一个房间。
然后做深呼吸冷静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想发火的后果,一会儿,我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发火啊!于是渐渐地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对孩子,就没有那种攻击性的冲动了。去超市或到公园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经常发火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
而这些在经常发火,或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获得幸福的。因为这样的孩子他的人际关系必然是糟糕的,在以后的家庭婚姻当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父母们啊,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怒火来袭时你需要:
帮助自己在这样时刻制怒,可以采用这样一个简单有可行的方法:在你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告诉自己“停!停!等会儿!”(如果说出声音来也许会有点儿傻,但那样或许更有效果!)然后,深呼吸,它能帮助你的“火山”暂时不要喷发。这时,告诉孩子:“我需要冷静一下!”哪怕你正处在极其忙乱的情形中,这样几十秒钟的平静和平息是相当重要的,喝杯水或者洗把脸,在窗口透透气。等你自己真的冷静了,你再回来找到一个合理的劝说的方式:“如果你不赶紧穿上外衣,去看木偶剧就会迟到!你就只能更晚看到你喜欢的匹诺曹!”
你还需要知道:
小孩子的反应总是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的,他们对变化的反应总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你要在心里对现实有一个合理的判断:究竟是孩子太不配合?还是你完全可以更好的计划时间,不至于此时如此的忙乱?
如果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决定或者将要进行的事情,孩子一定不会特别愿意的话(比如因为你突然有事,需要马上带着孩子离开游乐场),那么你就做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把他说服“心甘情愿”地遵从你的决定。这种说服的过程不仅是最耽误时间的,而且也最容易把你推向情绪的极限。让孩子自己去平复他的不满,平衡这种挫折的心情。“我越是忙得没有时间的时候,我越得不断重复跟他说的话,这些重复的唠叨就会拱我的火儿!我怎么能让他在这时候重视我的话呢?”
这时你需要:
如果你实在是已经唠叨累了、疲了、剩下的只想狂吼乱叫了,那么,你就暂时让那些“违规行为”从眼前晃过去吧。当然,这只是暂时“挽救”你的权宜之计。而这时候,当孩子发现你“投降“了,他会无情地测试你的决心和底线。如果他们破坏的规矩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比如在你打电话的时候多吃了好几块糖,或者你希望他按时睡觉(以便于你有一些时间工作)可他不,那就随他去吧。
你还需要知道:
仍然不要忽视你自己对于那些规矩、纪律的严肃性。你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候和孩子交流,告诉他:规矩仍然是规矩,因为他总是不听话,造成了你们之间不断的矛盾。现在你暂时不约束他,只是为了暂时避免矛盾。但你仍然会坚持贯彻你的要求。
找时间给自己放松一下,精神紧张、疲劳的父母常常容易对情势判断出现误差,也不太容易想出高明的对付小东西的办法。同时,也可以利用出游、玩耍或者饭后散步的机会帮助孩子理解那些让他讨厌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与孩子取得沟通。
家庭教育也是一门技术活
但是沉默不等于不理会孩子错误。但自己情绪平复后,爸爸妈妈可以用“低而有力”的平静语气跟孩子探讨所犯的错误,这种平静的语气会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从而思考自己犯的错误。
另外,用平和的语气语调跟孩子谈论他所犯的错误,而不是直接尖锐地批评他的过失,这样也会充分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感受到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是平等的。这样,他会更容易接受爸妈指出的问题,并乐于改正。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 。“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将心安住于当下对成年人也许是个难题,对孩子来说却非常简单。因为孩子无须担心钱多钱少。他(她)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爱他(她)或者不要他(她)。如果孩子能确认父母一直都会爱他(她)要他(她),关心他(她)的喜好,他(她)说话的方式,能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照看他(她),帮助他(她)免于伤害和恐惧,小小的一颗心,就能每时每刻安住于当下。心的安住,带来专注;专注的练习和实践,形成意志和意志力。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伤害,也许有的已经治愈,有的仍然隐藏在潜意识里,我们自己已经受过伤了,能否从过去的伤害中解脱和防止将来的伤害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作为父母,我们能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尽量不在心理上受伤,不仅当他(她)在家里的时候,而且是在他(她)的整个生命中?(特别是童年时期)当孩子在心理上有十足的安全感,未来成年之后他(她)就不会(特别是经济上)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使孩子免于伤害和恐惧的唯一方式是爱,而爱孩子的前提是爱自己。爱自己是指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批判与责备自己,没有傲慢和自责,更不要将他人的情绪揽为自己的负担,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安抚自己内在的小孩,陪伴内在的小孩慢慢长大。
当我们能够用无条件的爱疗愈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的孩子才会享受到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基本权利:不受压制的心智,没有病痛的身体。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将心安住当下绝不再是一个难题或挑战,而是生命的常态。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亲爱的家长,亲爱的老师们,只要我们真正爱孩子,真正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那么我就一定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