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领着孩子在体育中心玩耍,孩子在“铁索桥”上玩耍。
一会儿,又有几个小朋友走过来,也上了“铁索桥”。不过这次,女儿是从南边往北边走,那两个孩子是从北边往南边走,走到中间,都过不去了。
我看在眼里,立即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让让,“让一步风平浪静”吗!于是我说到:“孩子,先让哥哥姐姐们过!”话音刚落,孩子快步走下“铁索桥”,径直走远了。正在我纳闷之时,孩子立在远处伤心的哭了。我赶忙走过去,问:“怎么了?”孩子只是哭,我才想到可能是在生我的气,为什么让我让他们?看着孩子那伤心的样子,我陷入了深思,我这样做是不是伤害了孩子?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他们本应该自然地去面对这一问题,学会面对这一问题,甚至是一番“理论”,可能女儿会主动给他们让,也许那个孩子会主动给女儿让,也许他们会争吵,谁该让。可是这一切,还没开始,我们大人就代替孩子们做了选择,实际是剥夺了孩子们学会化解矛盾的成长过程。至少说,我们家长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成长的空间,当他们真正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出现,再去引导不更好?
或者说,先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谁先让呢?”把这个球“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做选择。或者先给自己的孩子商量:“这次我们先给哥哥让路,下次哥哥一定给你让路,你说行不行?”也许这是最好的办法,让孩子做一个选择,其实也是对那两个孩子的教育。这样做既没有让孩子感到委屈,又教育了那两个孩子,也解决了问题。
问题想通了,我的心灵立马像灯一样亮堂起来。我走过去,拉着孩子的手说:“不要哭了,这次是爸爸做的不好,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不过,那个哥哥下次一定会先让你过,因为你做的比他好,他受教育了!你是他的老师!老师就应该比学生做得好!”说完孩子,不哭了,跟着我又爬到了爬梯上,泪水还没干呢,又咯咯地笑起来。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声,我心中阴云也烟消云散。
这一课让我明白了,我们家长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要动不动就介入,要给孩子们锻炼学习的机会。
细心的父母会注意从孩子的走路、说话、动作、表情、交际等等方面去观察孩子,观察他的行为举止、情感态度和情绪表现。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讲座,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跑来跑去,大声喧哗,其中一个孩子的鞋带还散开来,妈妈大声的呵斥孩子,要他把鞋带系上,孩子根本不听,妈妈跑过去气呼呼的摁住孩子,弯下腰来给孩子系上鞋带。这一刻,妈妈的行为让我错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妈妈却代劳了,这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再看看另一个妈妈,把孩子叫过来,擦擦孩子头上的汗,搂着孩子轻声耳语,那孩子静静的听着,似有所悟。
两个教育孩子的细节告诉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埋种子,孰优孰劣,可见一斑。
李老师写得很棒,有反思,有补救措施,这样的写法对家长很有启发。我推荐到《不输》。以下为李永锋回复谢谢醉梅老师!
【晓岩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