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老师不要总是试图改变学生

10年前 [06-05 18:39 周四]

老师不要总是试图改变学生

    教师每天所做的,其实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学生每天所做的,还是不断地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他人,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人其实只能改变自己,并不能改变别人,甚至亲如枕边人都不能改变。
   
我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不能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此改变我的家人。
   
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国家,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我做教师已经二十多年了,自己一直在苦苦的努力,试图在做一件件改变学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改变的愿望越来越浓,但,最终的结果我感到很失望。班里的一部分学生总在极力模仿我的言行举止,就在他们一个个模仿的惟妙惟肖几乎达到极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些模仿者失去了原生态的个性而成为木偶派系者之一。模仿的确可以创造出效能,但是,这种效能极其缺乏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此,我终于醒悟:总是试图改变他人其实就是一种禁锢他人呼吸和剥夺生存权利的买卖,然而无论是教育或是教学,买卖只能是刽子手干的。教师的天职是温和而友善的。
   
不过,我在从教师做到了校长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没有纯粹地摆脱掉试图改变他人这一问题的初衷。我从上大学伊始,那些学问精灵的教授总是一次次地苛求我们营造一种育人的氛围,于是,我对环境育人颇感兴趣。环境有大小之分,环境其实受制于权力支配。比如,一个教师以什么样的状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事教学,这种行为方式绝不可能脱离于身边教育大环境而孤立存在,我们的教育总是因袭这样古老的传统,孔子的因材施教至今还在沿用,正能量的因素传统沿用,随之,负效应的因素也就一哄而上跟着走来。这种一窝蜂嗡嗡嗡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何等的传统。因此,我觉得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已经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试图改变,比如,怀抱中的婴儿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母亲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一种被改变和改变之间的相容。前几天,学校小宋的一周岁女儿花花已经会读简单的儿童诗歌,会读简单的英语单词,当时,我很惊诧,但,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花花的声音怎么变了?跟母亲的声音几乎分不出差别。这种突然失去了原生态声音却人为熔铸进去成年人声音的变化,却极不正常呀。
    “
试图改变他人很容易让人失去本真,从而找不到自我而迷失方向。另外,这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依附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们总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老师经常这么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一个个怎么不动脑,意志脆弱。对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剖析之后,有好多老师还是不明白这就是试图改变这一行为的弊端。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自己独特的主体性,犹如同一棵树上的上万片叶子,不可能存在着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允许个体的独立性存在,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说到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试图改变学生这件事情呢?
   
凡事是相对的,试图改变他人相对来说,要改变必须具备改变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如,要改变一个犯错的孩子,教师不能只给孩子列举出改变的策略,最核心的要让孩子认识清为什么要犯错,只有认清了为什么,才有可能达到不为什么的目的。孩子的改变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老师指指点点,孩子的改变是点滴的,凭着自然性的人性化的自主运作,不知不觉地把先前不好的做法变了过来。孩子的改变也不需要上纲上线,老师过分的强制执行,反倒事与愿违。这里,我做一个句子修补:试图改变学生改变为学生自然性的自由发展。放下,也是一种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做吧!教师每天所做的,其实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学生每天所做的,还是不断地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他人,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人其实只能改变自己,并不能改变别人,甚至亲如枕边人都不能改变。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一个人,从自我做起,起码是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