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传言教”之我见
文/赵云红
相对于“身传言教”,我们更为熟知的是“言传身教”,咋一看上去,两个词表达的都是传达信息以影响学习之人,仔细捉摸之后,我发现二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注重“做”,体现的是榜样的力量,而后者注重“说”,侧重于语言的影响力。
看着两个像卵生兄弟一样的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养儿才报父母恩。”从字面上看,它无非是感叹孩子只有长大当了父母之后,才会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才会想到要报答父母。实际上,这是真正的“身传言教”。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日子里,从来都是默默地付出,自己用了多少心,为孩子做了多少,从来不会随时挂在嘴上,这份爱是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也正是这份“身传”的爱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育儿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从而把尊老爱幼的美德一代一代传扬下去。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更习惯于“言传身教”,希望通过“说”来把更多的信息和道理传递出去,从而影响听的人,使其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然而,俗话说“言多必失”,如果发现“说”的效果不佳还一味地坚持,就变成了说教、唠叨,不但令人反感,更放大了“说”的负面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尤其如此,孩子叛逆、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的背后,和不当的言语说教不无关系,能想到用“身教”来弥补“说”的不足的父母少之又少。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之所以无穷,是因为一个榜样的诞生,是靠“做”而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长期坚持“做”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言者容易行者难”,我们对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心想把他们变成“完美小孩”,可有多少父母静下心来想过,如果把这些要求放在自己身上,自己能不能完全做到?我们又是不是孩子眼中的“完美家长”呢?
今年的暑假很长,为了不让儿子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我要求他八点半之前必须起床。儿子嘴上爽快地答应了,可每天早上还是不能按时起床,原因很简单,由于多年来上班的特殊性,我也做不到每天早睡早起。自己起不来,自然没有底气去要求儿子,也就让他有了不起床的借口。后来我咬牙给自己设置了闹钟,逼自己先于儿子起床,再喊醒他,虽然他依然会赖床,总体还是积极了许多,起来后不会再抱怨。可对于我来说,这样做并不容易,刚开始时,极度的睡眠不足让我一整天都昏沉沉的,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还得装出一副精神百倍的样子,坚持一段时间后倒慢慢习惯了,也深刻体会到“身传”比“言教”更难做到,这应该是家长偏爱说教的原因吧。
200年前,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神学家、道德家和哲学家,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养和重视子女的教育。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其中有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20多位上下两院议员、13位大学院长、14位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18位报社、杂志社的主编或负责人、80多位文学家,100多位牧师……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而同时代,同样在美国,居住在纽约州的有一个叫马克斯?朱克的人,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他开设赌馆,整天寻欢作乐。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却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个酒鬼……
由此可见,“身传”对后代的影响更具魔力,比“言传”带来的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在“身传”中建立好自己的榜样形象,让孩子在浅移默化中学会辩别是非,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健康成长。
是对我们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很好的补充!
家庭教育网友回复2015-09-12 20:35:04@111.35.137.178
身教胜于言教,学习了。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
原文地址 晓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