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各种养育误区和可能结果

8年前 [02-14 12:33 周日]

各种养育误区和可能结果

1、三岁前没有固定养育者的陪伴:人格基础是在3岁之前奠定的,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养育者不固定,或经常把孩子单独放在房间里或母亲突然离开哪怕是数日,孩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分离焦虑,孩子长大后容易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严重者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人际交流困难)和某些精神障碍等。

2、被过度溺爱:包办型溺爱--指养育者事事帮孩子拿主意、事无巨细、大包大揽,长大后他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因没得到应有的锻炼会相对较差。放纵型溺爱--指在的家庭中,孩子是掌控者,父母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和要求,或孩子明显犯错后家长睁只眼闭只眼不予纠正,这样孩子长大后易以自我为中心,乃至自恋障碍。两者均易导致人际交流问题。

3、养育者人格完善不够:孩子的各种问题往往折射出父母的养育模式有瑕疵,养育模式往往反映出父母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基础。孩子若有心理问题,根源一部分在父母。父母的某些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负面情绪没得到宣泄,容易在孩子面前过分唠叨和抱怨。父母过分过高的期望孩子,增加了孩子的焦虑和负担。孩子的合理需求如若没在恰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次序得到满足,会造成心理年龄发展滞后,在现实人际交流中出现各种问题。

4、家庭阴盛阳衰:母亲强势管束较多,且父亲陪伴较少,这样对培养男孩的自信和阳刚之气非常不利。而这样家庭培养的女儿可能长大后容易出现和异性交往的问题,或成家后沿袭妈妈强势的性格,影响婚姻和亲子关系。

5、受到养育者有意无意的伤害:乐观与信任是亲密关系的核心,若孩子感受到照顾者的指责或轻视,乐观和信任之间的情感纽带受便会到损伤。无法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全感,孩子会越来越警惕,防御心很重,长大后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和亲密感。

6、来自养育者的威胁: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成长和探索世界的时候,这种依恋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感作支持。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又会给他们安慰和保护。若养育者用经常用“你再……我就不要你了”、“你若……你就不是我孩子”之类的语言威胁孩子,他们兴许会顺从,但心里却开始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这会极大的破坏亲子间依恋和亲密关系,从而使孩子出现行为退缩、叛逆、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7、好奇心被压抑: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原动力。有时好奇心也会让孩子置身于危险之中,如果父母因此不让孩子去实践,总是打击其好奇心,兴许确实减少了一些危险,却让孩子封闭了心灵,使孩子恐惧探索新事物,渐渐的孩子会发展出刻板怯弱的性格,一切追求稳妥,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创新和开拓能力无处谈起。

8、探索行为遭致打骂:生命初始孩子的活动是缺乏方向的,他们对周遭一切都感兴趣,有时也会闯入“禁区”,触碰一些危险有害的事物,这时若照顾者不耐烦、生气,会让孩子困惑无助,乃至扼杀探索的动力。还有人误解孩子是在故意捣乱,会忍不住责罚孩子。

9、不能自由的表达情绪:自由表达情绪是孩子的专利,比如孩子在受到关注爱抚时,会没有任何遮掩的嬉笑,若养育者阻止他们,如:“傻笑什么快去写作业”,孩子的喜悦和兴趣也会扼杀,他们会逐渐变得阴郁刻板,他们长大后可能成为难以容忍孩子嬉笑的父母和老师。毕竟孩子,他们心智没有发育成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如成人,故要容忍他们有时的无理取闹、哭闹、打闹、偷懒、耍赖等。

10、限制游戏会剥夺想象力:孩子的自由意识构成了游戏的特质,通过游戏,孩子可以从中获得自主、愉悦、自信和安全感,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可以用飞跃来形容。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由游戏被视为胡闹,越来越不被允许,与此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随着游戏的停止而被遏制了。

11、劳动权利被剥夺:孩子有时是愿意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若父母以:“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为由,轻易剥夺属于孩子的一项劳动乐趣,无形中会降低孩子的自食其力的能力。

12、学习成绩至上:孩子的价值观是从父母那里认同来的,家长一味崇媚学习,容易让孩子目标单一化且追求完美,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陷入自卑,产生过度焦虑。轻者心烦失眠,重者人际交流能力明显不足,厌学甚至拒绝上学。

13、过度限制玩耍和同伴交往: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舒展,在和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了人际交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互惠互利、平等尊重、适当隐忍、适当宣泄。当父母唯学习为上,唯恐孩子在外受欺负或学坏,过度限制其玩耍和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明显不利。

14、其他伤害:包括情感侵犯、性侵犯、打骂和不尊重孩子隐私,将造成他们严重的羞耻感和无能感。情感侵犯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耳闻目睹到,如对孩子尖叫怒吼,骂他们“笨蛋”、“蠢猪”,这会深深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直接打击其自信心。情感侵犯还表现在养育者的要求刻板、吹毛求疵和反复无常。性侵犯的形式很多,并非强奸猥亵才算,非身体接触的隐蔽性”性侵犯”称为情感型性侵犯,如孩子目睹父母性活动、孩子上厕所时父母突然闯入卫生间、异性父母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的更衣沐浴。还有若家庭中夫妻关系出现障碍,家庭系统的互补法则会推动孩子去弥补这种不平衡,从而出现孩子被“伴侣化”的情况,比如:男孩成为妈妈的“小男人”,而女儿成为爸爸的“小女人”。通常来说,只要孩子的重要性超越了伴侣,就存在情感型性侵犯的潜在可能。

 

和可能结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