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二十一)

8年前 [04-14 18:56 周四]

 秀香读《不输》 24卷71P《守护我  但是稍微站远一点》

爱,不是亲密无间;爱,是亲密有间。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好父母会给够孩子心理上的爱和接纳的需求。比如保护孩子,不会为了保护而捆住孩子手脚,他们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够孩子体验的机会,我们把它称作“保护性撞墙”。用孩子的话说,那就是:守护我,但是站得远一点。    有过成功体验的孩子,才有机会成功。                        

 

2016年4月12日   继燕读《不输》25卷《懂不懂感恩从饭桌上看》  很多中国家庭在吃饭时的场景是这样的:饭已做好,叫上好几遍孩子才过来,母亲把饭盛好,勺子筷子摆好,左夹右夹,生怕孩子吃不好,孩子有时候还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种错误的做法传递给孩子错误的信号,我们是父母,为孩子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本应该传递的是,我们对你的关心不仅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因为我们爱你,并希望你把这种爱回报给更多的人。而我们过多的包办,不注重灌输感恩,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习惯索取,认为一切理所当然,而且要求别人会越来越多,缺乏回报和责任。所以我们要从餐桌吃饭等诸如此类的小事做起,让孩子学会分享好吃的,学会感谢家长做饭的辛苦,孩子吃什么只提建议,不服务不帮助他,适时要求他为父母盛饭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的责任心和感恩心! 


 

暖阳心语:一位总爱以打骂教育儿子的父亲曾这样和我说:“我的孩子不会难过,也不会如你所说的受伤,因为我已经多次和他说过“我打你全是为了你好”,我儿子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真的会如这位父亲所说,因为是为了孩子做出的行动,所以孩子应该能明白,也不应该受到伤害吗?

其实,这是父亲基于错误认识上的一种错误行动而已,或者是父亲在为自己粗暴的管教找到理所当然的理由而已。也许孩子大了,如同我们现在成为一个家长之后,想起来父母对我们粗暴的管教,会在心里明白父母的真正目的确实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当时那种痛却是真真实实地被我们感受到的,内心的伤害也同样不会因为父母自认为的“正确美好的目的”而不存在。
我让那位父亲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会一下:当老板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而打了我们一巴掌,并在厉声训斥后告诉我们“我这也是为你好,让你记住以后工作中不会再有类似的错误。”,这时候,落在我们脸上的一巴掌会不痛吗?这种“为我们好”的最终目的下声色俱厉的教训,我们会不感觉委曲、难受和伤自尊吗?即使我们忍气吞声地接着做下去,接受老板的“好意”,我们会因为老板对我们的“负责任”而感觉干劲十足吗?更何况,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做为成人的我们还有很多选择的余地,比如辞职、和领导据理力争等。
再反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当我们把拳脚落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也会感受到痛,并会因为我们的打骂感受着自尊的伤害、感受着对爱的怀疑、对自己价值的怀疑、对自己希望的怀疑。。。。。怀疑久了,孩子内心的力量便会减少,价值感便会降低,会更无力应对、也无心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所以,这种被我们合理化并美化后的教育方式,并不会因为我们“美好的目的”而免遭这些身体和心灵的伤害。可以说,孩子对他们身边的父母既无力反抗,因为反抗意味着孩子的不孝、不懂事、不规矩、不听话、不上进,总之是我们心中的“不应该”。并且孩子对父母又无可选择,在孩子心里,我们是他们的唯一。
所以,做为父母,不要以自己内心的标准和“应该”来对待我们的孩子,而是在每次面孩子后,都能静下心来去想一想: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做法真的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吗?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慢慢地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可以在事后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在事前也可以预估到我要采取的行动会给孩子怎样的感受?会不会给孩子造成身心的伤害?能不能真正达到我的教育目的?这样,我们就在慢慢向一个成熟的父母靠近了,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情绪化的成人孩子、不再是绝对化的成人孩子、不再是忘记目的任性而为的成人孩子。
杜绝粗暴的家庭教育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修炼成熟的心态开始,今天您能做到吗?

 

蒋东菊读《不输》20160413 22卷p231“引导受罚的女儿感恩老师”感悟分享:接纳孩子的同时引导孩子老师这么做的用意,让孩子消除了对老师的抱怨和不理解。用正能量的话语激发了孩子从抱怨到感恩的心里转变,因为妈妈的正能量而使孩子有了对老师的重新认识,积极主动的改正自己的错误。无条件的爱,是用智慧去累积的,爱不需要很多的言语,在孩子迷茫、犯错时给予正确引导。爱不是强加,不是给孩子压力,更不是主导孩子的成长。对于当下的我还在不断努力的学习着,做更好的自己,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吴颜辰20160413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194:

《孩子犯错之后……》
那么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惩罚应该及时
二,惩罚需要以尊重和宽容为前提
三,惩罚应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惩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五,惩罚要和风细雨的,催人奋进
事实上,家庭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同时对犯错的孩子也需辅之以艺术性的惩罚。

《不输》14卷p192 
 暖阳心语:有个家长问:“我现在就是想让孩子成绩提上去,等我关系搞好了,学习时间也错过了,这想法有错吗?”实际上,做为父母,在当今这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果让家长放下孩子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孩子的成绩时,又会使孩子受到很多的打压和伤害,到底怎样平衡这种关系呢?
很多家长在听过讲座之后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因为会有很多专家老师讲要先搞好亲子关系,把学习放下。这就会让一些家长很恐慌,就会有类似上面的疑问。其实,我也对很多家长说过类似的话,在讲座中也不断地强调大家不要太过于关注成绩,而是先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搞好亲子关系。但是,并不是说就不管学习了,而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已,亲子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如果我们想引导孩子的成长,想帮孩子提升成绩,前提就是孩子能听进我们的话,愿意配合我们的教育。所以,亲子关系应该是先于成绩的关注的,这应该才是所有专家的真正意图。
有些家长可能懂了这个道理,但还是会担心错过学习时机。做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特别理解这些家长内心的恐慌。但是,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柴,并不只是搭上时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有一个利于砍柴的工具,看似在磨刀的时候耽误了时间,但因为工具顺手、锋利,不但能追回那些磨刀的时间,还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想在学习方面能帮到孩子,先要铺好一条靠近孩子的通畅的路,不然,你连孩子的边都靠不上,怎么去帮到孩子?或者孩子视我们如敌人时,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听我们的话并配合我们的引导?
最可怕的就是,关系不好,又使劲儿地管孩子的学习,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管越不学,越管关系越差,越不学习、关系越差,越让家长恐慌,于是就想更多的办法去控制和管教。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既然我们现在还存在亲子问题,就要先去理顺,铺好道路,然后我们的教育计划就可以如愿实施了。



何瑛每日读不输24卷:《如何解除孩子对你的敌视》

      孩子敌视父母,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如何解除孩子对你的敌视?专家的指导建议是。一,要做孩子的朋友,不做保姆。有的母亲对孩子百依百顺、无条件满足物质要求,沦为孩子的工具,在孩子面前,母亲的人格和尊严就会荡然无存;二,母亲要戒掉唠叨的毛病。重复说的遍数越多效果就越差;三,唤醒孩子心中“好孩子”的形象,发现孩子的优点,经常加以赏识,孩子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四,父母要学会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未来。只有把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孩子才能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所有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丛飞杨老师的四点建议,集中起来就是要求为人父母者,懂得养育子女更要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有教养。教育孩子先要摆正父母的位置,要与孩子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尊重、平等相处的亲子关系,和谐才会有威严;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
唠叨,不是教育,容易引起孩子不安、反感乃至抗拒;孩子既有“好孩子”的一面,也有“坏孩子”的一面,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赏识加以鼓励,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个“好孩子”;教育孩子,不是紧拽着孩子不放,大胆放手就是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孩子才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才会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永远爱自己的父母,和你一样义无反顾,所谓无视也好,仇视也罢,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把孩子的情绪处理好了,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20160414方柳红读《不输》18卷

         一个懂得交往合作的孩子,必定是个受欢迎的孩子来。然而,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不是一日之功,操之过急,强迫孩子进行交往合作,只会得不偿失。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读懂孩子的需要,精心地进行教育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合作教育的意识,随时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方法指导,孩子的交往合作才能够得到顺利发展。P113


0121王永权学习家庭教育摘录分享: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是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的效果。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5卷)第48页



20160414江承杏读《不输》分享50
《请善待别人家的孩子》之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大家闺秀,但别人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力四射、热情如火。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要求衡量别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请对别人的家庭保持尊重,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你就教会孩子善良。
                 
全文详见25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71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