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更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何瑛每日读不输:《给青春期叛逆“灭火”:区分大事与小事》
青春期的不少孩子出现“叛逆”,令很多父母忧虑。家长怎么处理?
一、正确认识、理解孩子的“叛逆”。青春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那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快速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心理上表现出过渡性和不稳定性。当然孩子“叛逆过火”,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会导致孩子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等。
二、及时反思和调整家长自己。(1)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在长大,如果父母不成长,势必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表明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因为没有哪一种人生观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如果你强行灌输,必然遭到孩子的抵触。所以,平等民主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是火上烧油。(2)尊重和信任孩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不受侵犯,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3)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的弱点。情绪容易冲动,看问题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性格的自我完善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生命的质量最终也是以性格的完美程度来衡量的。孤僻总与狭隘相伴,怯懦则以自卑为伍。因此,调节、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就是要不断完善孩子的性格结构。
总之,建立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与青春期的孩子真正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感受、信任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一切“叛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金莲读《不输》分享(20160628)/20卷 P123
【针对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社交圈】第四阶段:9-12岁,亲密阶段。成长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和幸福与否。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找不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年时代,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就是指导。确定与孩子年龄适应的限制,灌输适当的价值观,鼓励孩子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儿童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交友技能的培养。
黄林伟20160628每日读《不输》分享(129): 给予孩子爱和理解
书摘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感受,不管是否犯错,父母都要用爱去包容孩子,理解孩子。(《不输》第23卷 P181)
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先入为主。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武断地批判孩子,总是不相信孩子。如:要孩子做作业,他却说头晕,我们会以为他装病,以此籍口逃避做作业,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番。却不会想孩子可能是真的不舒服,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大人的关心和爱抚!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父母都不用心去理解孩子,用爱去信任孩子,一味地误解和毁谤孩子,孩子该是多么的伤心和无助啊!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父母怎样拒绝别人“逗”孩子》
“逗”孩子玩,生活中常见。也许“逗”孩子的大人本身并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的玩笑,会当真,会感到愤怒、惊恐不安,有被欺骗、不被尊重的感觉,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所以,孩子的父母应该学会温和而果断拒绝别人“逗”孩子。
孩子的快乐比大人的愉悦更重要。“逗”孩子的行为无非就是满足一下成人的心情,有时可能就是成人在孩子面前显摆自己,对于幼小的孩童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别人的孩子,都不要随意逗耍、愚弄,否则,只能让孩子对你顿生厌恶,而不会有好感。用孩子的“哭”来愉悦自己的行为是极度的自私、愚蠢的行为。
保护孩子不要成为大人的“玩偶”。孩子不是成人的“玩具”,与孩子相处要友善、平等,让孩子感悟善良与友好,正确认知环境,学会乐于与人交往。因此,当孩子被“逗”以后,父母应当及时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感受,接纳、安抚孩子的情绪,同时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逗”,让孩子知道大人的“逗”,其实是在表达喜爱,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释怀。
我们知道,孩子的认知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言行中习得,即使你不会教孩子,但绝不能害孩子。想让孩子尊重你,你必须尊重孩子;要让孩子喜欢你,你就要学会正确表达对孩子的善意,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