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一十四)

8年前 [10-26 20:45 周三]

 

海口龙峰小学

大家好!邓天爱2016你10月25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59页——孩子哭闹请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应对方法;很多幼儿家长常问:孩子哭闹,我如果不理她 他,他就继续哭没完,如果顺着他 她,就惯坏他 她了,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应对方法:(1)对事件评估:您要对事件有一个初步判断,搞清楚您的界限是什么。(2)找出缘由:努力搞懂她哭的缘由,情绪来自哪,幼儿各方面发育使得他能力有限。(3)当下可做的事情:你此刻做什么可以帮助他 她平静下来。(4)今后或平时能做的事情:平时你做什么能帮助他 她发展哪些能力。通常,当您的困惑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的时候,说明您的思路不对,因为事情从来都不是2选1那么简单。您需要多学习,转换思路,从读懂孩子、知道哪些做法可以帮助她 他发展哪些能力开始。我们的目的不是救火、解决眼下的危机,而是帮助他  她成长。每个危机时刻,都是成长的最好机会。——方法应用;事例1——家长咨询——孩子一周岁,纯母乳,不爱吃辅食,有一些贫血。我逼他吃辅食,他扔掉所有餐具,想从餐椅上下来。我急了,把他放到地上,他大哭不止,我没有抱他,他就越大声的哭。看他哭很心疼,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状况,很气自己。我应该怎么办?罗玲提问——看了我写的四条,您对照哪条做到哪条?您对照做到哪条?家长回复——(1)我本意是让他停止哭泣,但是他越哭越凶,因为只要他哭,他奶奶就会马上把他抱走,现在他习惯用哭表达不满情绪。(2)缘由就是他不想吃辅食,而我怕他营养不良,一直不停的喂他吃。(3)他只要离开餐椅,就不哭了。但是不吃辅食也不行啊!之前饥饿战术也用过了,但是只要有母乳,他就不饿。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辅食的添加和喝水,宝宝水也不想喝,舌苔很白,尿黄……;——手把手教你——看了家长的回复,我觉得思路还是不对。仍然是陈述事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对解决问题无益。就这个事件,我这样套用上面的四条:(1)对事件评估:这是关于孩子吃东西的事件。我们永远无法强迫孩子吃什么东西,但是我们能够决定不提供什么食物。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以后好好吃饭,身体健康,那么从现在开始,不要不要强迫,不要在吃饭的时候,对孩子控制过多,让孩子不愉快。关于饮食均衡问题,我们只能另想办法。否则被毁的不只是孩子的食欲,还有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等等。(2)缘由:孩子不爱吃辅食,原因可能很多。(1)妈妈孕期食物单调,通常妈妈怀孕时爱吃的东西,孩子都不排斥;(2)辅食做的不好吃、单调、不可爱;(3)初级辅食延续太久,比如给一岁多的孩子吃米粉,没有其他饭菜;(4)妈妈喂饭时,心态焦虑,不愉快;(5)孩子想自己吃,妈妈不让,所以孩子抗拒,即便能吃也故意不吃。3.当下可以做什么:家长需要调整心态,一顿不吃或者吃得少都没事,同时调整好心情,用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带动孩子吃。比如你跟孩子玩点什么有趣的游戏,孩子玩着玩着就吃进去了。比如一人一口;或你喂他,他喂你;或拿勺子在空中转一圈,像飞机一样。4.平时可以做什么:饭菜变换花样,做得有趣一些;就餐环境、餐具都很有趣;提供各种口味的食物;家长要开心地吃,吃得很香的样子;鼓励孩子自主吃饭(可以手抓、玩饭);让孩子多运动;找有关食物的绘本给孩子看(有趣的不是说教的那种)。事例2.——家长咨询——三岁半女宝,几乎每天午睡睡醒(无论时间长短),都会发脾气,(有时早上睡醒也会发脾气),赖床,还让妈妈陪躺,即使陪躺,依然乱发脾气,妈妈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如果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越无条件接纳这种情绪,就越无休止的发脾气,有时候会闹一个多小时。——手把手教你——1.对事件评估:这是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孩子可以哭闹、有情绪,她还在成长发育中,只是需要我们帮助她提高情绪处理能力、改善状态。2.缘由: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身体瘦弱、不适,睡眠质量不高;起床后经常无趣、无聊;感觉缺少妈妈的爱,错过很多好玩的事情,情感处于匮乏状态,自己又说不清,逐渐形成固定模式。3.当下可以做什么:妈妈当然可以陪她、哄她。但是,有时妈妈即使陪着,也是不情愿的,生气的状态。这样,孩子就觉得她仍然没有得到她渴求的东西,他仍然索取。所以,关键不是你一定要按她的要求做,而是你真的有充盈、有趣的状态,然后你想一些好玩的事情,带动她一起做,帮她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4.平时可以做什么:健康饮食、多运动、作息规律。孩子每次睡醒后,多用饱满、有趣的状态跟她互动,逐渐改变她起床后的情绪模式。平时多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比如学习使用表达情绪的词语;发明一些小对策,比如事后问孩子,以后生气时可以怎样宣泄,下次起床后不开心希望妈妈做什么,让她自己想一些小招数。——疑难解答——家长说:“越是无条件的接纳这种情绪,就越无休止的发脾气。”解答:无条件接纳,不是一直很被动地顺着孩子,而是在心里接受孩子的不开心情绪,不觉得这是多么糟糕的、必须马上制止的、需要批评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试着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即便不能完全理解,也可以这样想——哦,宝宝有了一些我不清楚的原因,现在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但是一定要记住,这种理解和同情,只是一个基础,此外,你必须有积极的状态去带动和引导她。比如想办法带她出去,换个地方,可能就会帮助她换一种情绪状态。家长好比一个恒星,孩子好比一颗卫星,她需要被你的正能量所吸引,围着你转,而不是相反。——结束语——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似乎总是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没有清晰的思路,每次遇事都是临时见招拆招。其实,家长要清楚,孩子哭闹时,也是他在成长。这不是坏事,是中性事件。并且,我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每次他 她哭闹,都是我们帮助她 他成长的好时机。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冷静理智,不跟孩子一起升温,而不是憋出内伤,或者过后爆发。此刻你做得好,以后他 她会得更好;此刻他 她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 她会有内在的安全感,以后她 他也会有能力理解和接纳别人;此刻他 她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以后她 他遇到危机,也会习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解决危机,而不是沉溺于绝望;此刻他 她得到了家长稳定的情绪环境,他 她正在发育的大脑神经,也会学到迅速平静下来的能力,以后她 他会更少爆发、更快恢复理智。祝福大家!!!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国外家教7”《日本:教1~9岁的孩子绘画方法》:
      如何教孩子绘画,文中分年龄段介绍了一些方法,通俗易懂,值得借鉴。特别是给家长提出的几处忠告颇有见解。第一、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绘画行为与成人的完全不同,孩子不知道绘画,只是涂鸦;第二、孩子的画,不能用好或坏评价,孩子的涂鸦和哭笑一样,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第三、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家长“听”明白了、理解了,孩子才会有表达的乐趣,孩子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第四、孩子的绘画才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过早(6岁以前)教授孩子绘画,都无异于拔苗助长,会毁了孩子的天资。9岁以前,孩子绘画不是用技巧、技法,甚至不用颜色,孩子的绘画是在表达心情、感受和对环境某种感悟,成人一般难以看明白,如果,真的读懂了它,就是读懂了孩子。
      我们的教育究竟为什么,也许每一位父母都很清楚,可是面对现实却变得无可奈何而只能随波逐流,那么,孩子怎么办呢?所以,与其抱怨社会,抱怨教育制度,抱怨孩子,抱怨自己,不如静下心来,慢慢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特点和个性特质,用孩子需要的内容和喜欢的方式,去帮助引导孩子。我们不会怀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可回避,却实有不少父母不会准确表达对孩子的爱,要么错爱,要么溺爱。像画画一样,明明孩子所作的画,不是成人期望的画,而是孩子在记录或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我们却在关注画面的布置视觉效果,不去倾听孩子通过画面吐露的心声。说到底,幼小儿童的绘画,本质上根本就不是画,也不会制作画。如果你强行抓住孩子的小手,画一个人或一棵树,对于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明白,画得再好,孩子也不会有一点点喜悦,因为,这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如果你再指指点点要如何,孩子还是不会知道画画这档子事;同样,你急了,自己画一只小鸟,几棵小草,再精致在孩子眼里不过就是小鸟和小草,绝对不会觉得你画画的技艺怎么高超,因为孩子还没有理解画画这回事。这也就是孩子成长在那个阶段的特点。孩子喜欢涂鸦,却不会学习绘画,你不去理解,孩子当然不会高兴,你强迫要求就会吓到孩子,孩子就会害怕,变得懦弱或者抗拒。所以,6岁以前请不要教孩子绘画。


暖阳心语:很多家长困惑地问:“我为孩子付出了全部,但我的孩子却说我没有爱他,我给孩子指出那么好的路他却不走,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林昆辉老师的《家庭心理学》一书中,对于儿女观提出了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很多父母只焦注于父母的付出,而非儿女的需求;只焦注于父母“爱”儿女的“能力”,能力的“强弱”与表达的“形态”,而不去训练儿女“被爱”的能力、方式及被爱之后“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尤其特别的是,这种爱儿女的能力的表现,不是相对应于儿女的需求,而是相对应于社会、阶层与参考团体-----其他父母爱儿女之能力的标准。”
在这段话中,林老师给我们家长三个提醒,一是,我们给孩子的爱是父母认为的“爱”,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二是,我们只在乎寻求如何去爱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如何接受爱、感知爱以及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三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教养在应和社会的导向以及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中偏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
其实,这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家长总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爱,而孩子却接收不到的真正原由。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孩子,也不懂教育,所以,我们就会把自己几十年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对爱的诠释、现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导向以及别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全部应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为不懂孩子,所以给到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因为只关注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导向,忽略了对教育真正目标的思考;因为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看到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所谓“成功”的教育,就一味地模仿;因为总有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心与做法,就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与独特性。
我们看似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却只是给了我们认为的那部分爱,但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们无意中给了孩子无数的伤害与压力。因此,我到是觉得,不是父母不关注训练儿女爱的能力、方式及被爱之后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而是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做法让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恩情,从而意识不到甚至不愿意行报恩之行为。从我们给到孩子爱,到孩子回报恩情和爱,这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而我们的爱是因,孩子的回报是果,我们不可以颠倒了这个顺序去焦虑于我的孩子不知恩,我的孩子不感恩、我的孩子冤枉我们没给爱,更无法放下因只去求果。
所以,我们做为父母,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惑,一定要反思一下:我们给孩子的爱是我自己内心的需要还是孩子真正的需要?我对孩子的要求和规范是在应和了社会的普遍导向,还是真正符合孩子教育的正确目标?我对于孩子当前的不满是我没有发现孩子优点的慧眼,还是在对比中对孩子失去了信任和自信?另外,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感恩之心、报恩的行为,我在生活中为孩子示范的到位了吗?
我相信,如果大家想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每个孩子也就不会变成父母社会价值的牺牲品,我们的焦虑就会最大程度地减轻,我们就能在驾轻就熟中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好孩子。


暖阳心语:很多家长困惑地问:“我为孩子付出了全部,但我的孩子却说我没有爱他,我给孩子指出那么好的路他却不走,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林昆辉老师的《家庭心理学》一书中,对于儿女观提出了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很多父母只焦注于父母的付出,而非儿女的需求;只焦注于父母“爱”儿女的“能力”,能力的“强弱”与表达的“形态”,而不去训练儿女“被爱”的能力、方式及被爱之后“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尤其特别的是,这种爱儿女的能力的表现,不是相对应于儿女的需求,而是相对应于社会、阶层与参考团体-----其他父母爱儿女之能力的标准。”
在这段话中,林老师给我们家长三个提醒,一是,我们给孩子的爱是父母认为的“爱”,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二是,我们只在乎寻求如何去爱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如何接受爱、感知爱以及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三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教养在应和社会的导向以及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中偏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
其实,这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家长总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爱,而孩子却接收不到的真正原由。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孩子,也不懂教育,所以,我们就会把自己几十年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对爱的诠释、现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导向以及别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全部应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为不懂孩子,所以给到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因为只关注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导向,忽略了对教育真正目标的思考;因为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看到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所谓“成功”的教育,就一味地模仿;因为总有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心与做法,就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与独特性。
我们看似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却只是给了我们认为的那部分爱,但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们无意中给了孩子无数的伤害与压力。因此,我到是觉得,不是父母不关注训练儿女爱的能力、方式及被爱之后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而是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做法让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恩情,从而意识不到甚至不愿意行报恩之行为。从我们给到孩子爱,到孩子回报恩情和爱,这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而我们的爱是因,孩子的回报是果,我们不可以颠倒了这个顺序去焦虑于我的孩子不知恩,我的孩子不感恩、我的孩子冤枉我们没给爱,更无法放下因只去求果。
所以,我们做为父母,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惑,一定要反思一下:我们给孩子的爱是我自己内心的需要还是孩子真正的需要?我对孩子的要求和规范是在应和了社会的普遍导向,还是真正符合孩子教育的正确目标?我对于孩子当前的不满是我没有发现孩子优点的慧眼,还是在对比中对孩子失去了信任和自信?另外,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感恩之心、报恩的行为,我在生活中为孩子示范的到位了吗?
我相信,如果大家想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每个孩子也就不会变成父母社会价值的牺牲品,我们的焦虑就会最大程度地减轻,我们就能在驾轻就熟中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好孩子。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名人家教3”《黄炎培:地上的鸡毛掸子》: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黄老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子通”。他曾给儿子写过一则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他告诫儿子要一生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像“地上的鸡毛掸子”,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黄老却能把握契机,教育孩子们自我领悟,为人就得从学做家务小事开始,只有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以后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
      反观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似乎只有学习成绩考试名次。只要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事实上,如果孩子真的什么事都不做,一心苦读书到也罢。然而,父母过多的包办,孩子自然就养成了依赖和惰性,非但文化学习不见起色,而且因迷失成长目标而缺乏或完全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与孩子与家庭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溺爱只能造就“永远长不大的啃老一族”。一个连生活都不会也不愿自理的人,未来有所成就无异于天方夜谭。这样的人只会索取不懂付出,只有自我没有他人。所以让孩子学习自理、独立,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清醒,人世间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让孩子学习分离,父母必须学会放手、舍得放手。当我们坦然望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时,没有惆怅,没有担忧,或许这就是对我们教育最好的回报!



方柳红20161025《不输》第八卷

怎样帮孩子集中注意力,有始有终?
*为孩子安排一个井然有序、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大人不要随意打断他们。
*孩子喜欢什么?掌握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多与他们一起做游戏,许多游戏都是可以锻炼注意力的。
*给孩子提供便利条件和更益智的玩具,使他能在玩的时候手脑并用。
*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就认可“坚持”和做事情有始有终的美德
*帮孩子“有始有终”要视情况量力而行,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P178



香读《不输》60天之第六天。《不输》26卷,《发脾气是不能,管住脾气是本事》之四:三句话融化孩子的愤怒

     生活中,也许一句话可以交到一帮知心的朋友;一句话可以招来一群仇恨的敌人。这就是一句话真正的魅力。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语言的魅力更是显示的淋漓尽致。我们的一句话引起家庭矛盾亲子冲突,让我们面对困境言辞技穷无言以。今天再读《不输》26卷我如获至宝,这几句魅力语言希望真正开启我们家庭亲人朋友的破冰之旅。
1.谢谢您告诉我,你的愤怒。
2.对不起,我无意中伤害了你。
3.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经典,学习了。三句话镌刻在我的潜意识里,践行于的生活中。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开启说读就读的旅途:晋中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开心做妈妈读《不输》60天之第三天。《不输》26卷,《发脾气是不能,管住脾气是本事》之三发脾气也是孩子的需要
很多父母将孩子闹情绪视作洪水猛兽,他们总是有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一定会有一招致胜的杀手锏,然而这种高期待换来了高失望。认为育儿招数不行不管用。如果真有一招致胜的方法那就应该是耐心。如果父母听不到看不到孩子的需求,缺少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没有安全感 就会发脾气。孩子很多应该满足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也会发脾气,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坏脾气 允许孩子闹腾一会儿。发脾气不是问题,是伤心的时候谁都会做的事情,而非要认定发脾气是问题的父母才可能有问题。孩子发脾气绝不是真正的问题,为孩子发脾气的事情太过纠结反而会给孩子过多的暗示,让亲子交流充满焦虑 最终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问题。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父爱母爱4”:《你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用心陪伴”的真正意义是,用一种舒适的状态,把最好的时光留下陪伴孩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最好礼物。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多花时间陪我、多注意我、经常一起吃饭、逗逗我、给我讲故事、和我一起玩娃娃、和我待上一整天……
      现在世面上,教育机构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也很多,善于学习的家长,遨游其中收获颇丰。然而,有些父母则功利心切,力求教养子女的秘籍,寻觅家庭教育的良方,结果,学得方法越多,教育孩子却越困难。是不是教育理论出错了,显然不是。其实,挤出时间陪伴孩子,用心陪伴孩子,这就是教育孩子的秘籍和良方,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夫妻之间恩爱亲密、相敬如宾,孩子自然感到快乐,反之,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不休,甚至积怨如仇,孩子就会恐惧、郁闷;如果父母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诚恳地陪孩子玩耍、心平气和与孩子聊天,孩子自然感到甜蜜,反之,整日不见父亲的影子,耳边都是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和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孩子就会终日惶恐不得安宁。陪伴孩子不难,难的是安神、心宁、真诚,做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同盟、做孩子的“好朋友”。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成功之路4”:《让儿子变好的“秘密武器”》
      本文给我们展示的让儿子变好的“秘密武器”,很值得借鉴。但是,每一个孩子所以不同,一方面是孩子先天的差异,另一方面与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在此,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一要理性期待孩子的未来,二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三要宽容信任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理性期待孩子的未来,家长的梦想属于家长自己,不要附加给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将来成名成家,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事实上,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把太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是作茧自缚,往往使家长很焦躁,孩子很烦恼。我们必须明白,最成功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你和你的孩子是不是属于塔尖上的那个呢!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孩子将来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呢。孩子的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抢跑”,途中的序位,对于结果其实没有多大影响。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就是不想让孩子成为普通人、平常人。
      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父母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我们有没有丰富的话题,有没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在沟通的时候,是否掌握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很多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中离不开作业、考试、分数,还满嘴大道理,孩子能爱听吗?有的时候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拥抱一下,拍拍背、头,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信任孩子,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教育的一种宽容,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里揉得进沙子。要相信孩子能把事情想明白,并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孩子的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家长有多坚定,孩子就有多坚信。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要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就需要足够多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和非常多的接触,但是,一定要注意爱的序位,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江承杏读《不输》分享234《黑幼龙:慢养孩子  静待花开》之二

●黑老的幼子黑立行从小聪慧过人,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的他因为参演过一出歌舞剧,居然萌生当电影明星的梦想。黑老没有给孩子泼冷水,理智地建议他用一年的时间去尝试,并尽心尽力帮助儿子圆梦。

●一年后,黑立行醒悟:梦想终归是梦想,不是自己的特长,再下功夫也是白费。他决定放弃明星梦,回到斯坦福大学机械研究所继续学习。

● “如果当时不准他表演,可能造成他一生遗憾” 回顾儿子走过的这段弯路,黑老不胜感慨:“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只要对孩子有用的、有好处的,我们都愿意给。问题是,什么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孩子的未来,归根结底是由孩子自己决定。

详见26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99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