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二十四)

7年前 [11-29 07:23 周二]
方柳红20161125《不输》二十五卷
       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养儿养鱼也。家庭像水,父母犹如大鱼,孩子犹如小鱼,教育就像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小鱼从游久了,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潜移默化的熏陶加上可以量化的辅导和训练,正是“教育”谓之“教”与“育”的道理所在!
家长的定位角色
       是孩子的“导师”,要做一个有心的人,“教育” 两字中“育”字为重。育的规划很重要,要引导,要教导,要让其自导。四个育儿关键词——“不抱怨、不唠叨、多鼓励、多帮助”。

       是孩子的“后勤保障”,从字面上看是“保障有力”的角色,但从深层次上看却远不只这些,“井井有条”的角色扮演。让孩子自己学着管理自己。P25


2016112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每个人的出生,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但身教要重于言传。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你的长辈、亲人,他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孩子会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的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会做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反之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是父母。并不是说优秀的父母都是学历高的,有知识的,只要父母用心,贫困的农村一样出高考状元。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统统的所有都怪罪在老师身上,唯独没有想想自己。一个整天与麻将为伴,抱着手机电脑玩游戏的父母又怎么期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倾听-理解-建议,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听懂孩子话里的意思;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好的父母就这样练出来和学出来的。


20161126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127天)
《被嘲笑的孩子学会了嘲笑他人》摘录:
现如今,当我发现学生嘲笑同学、家长打骂孩子、老师训斥学生越演越烈的时候,我认识到,这是短视行为,虽见效快,但是后患无穷。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从我们的长辈那里,学到耐心待人的品质,当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时候,同样缺乏耐心。孩子们有问题,我们就训斥,训斥果然短期有效,于是我们就认为方法正确。于是,亲子矛盾、师生矛盾、同伴矛盾,就这样代代相传。
那个外教老师,他坚持自己不发脾气,始终坚持温和提醒。这种教育方式从何而来?应该是从他的老师和家长那里学来的。他小的时候,可能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老师和家长就是用了“不发脾气,温和提醒”的方式,让他习得了耐心这种方式,使他成为了一个有修养的成年人。现在,他又将这种良好的品质,传承给下一代。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246-P.246)
[玫瑰]Booboo微思录:
1、这种“不发脾气,温和提醒”的方式,被《心理营养》的作者,马来西亚的林文采博士,提炼升级成“温和而坚持”。
2、代际传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文化基因、危险的教育方式在代际传递。
从整体上来看,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历久不衰至今,当下甚至日益熠熠生辉,优秀的代际传递功不可没。
各位爸爸妈妈,请看:从曾参烹彘到孟母三迁,从《颜氏家训》到《曾文正公家书》,从周公诫子,到诸葛亮《诫子书》,从李密的《陈情表》到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3、各位,可以联系自己的家庭教育实际做一道语文题目:
请依照例句仿写:
例句:被嘲笑的孩子学会了嘲笑他人。
Booboo自己的仿句:
被打击的孩子学会了打击他人。
被嘲笑的孩子学会了嘲笑自己。
被打击的孩子学会了打击自己。
被欣赏的孩子学会了欣赏他人。
被欣赏的孩子学会了欣赏自己。
被……的孩子学会了……他人(自己)!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品格塑造1”《告诉孩子: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
     今天起学习“品格塑造”专题。就孩子的教育,品格的塑造,想来我觉得道理多,操作抓手少,评价很难量化。要让小孩子理解什么是道德的本质,确实比较玄乎比较难,比如我们这样给孩子解释:道德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通约之类;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民意。道德包括两个部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前者叫做法律或法律规范,后者叫做通常所谓的道德规范。恐怕孩子根本搞不明白。
      细细阅读青禾老师的文章:你的尊严,就是你对别人有礼貌;给别人尊重,就是给自己尊严;你有多少尊严,取决于你有多尊重别人。教育孩子遵纪守法,遵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让孩子成人,日后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很简单,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心中要有他人。
       如果能让孩子真正理会道德,我觉得只有四个字:少说多做。少说就是不要给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因为大道理也许孩子听不懂,说多了孩子还会反感甚至抵触抗拒。多做,就是指成人特别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表现,我们越来越明白,家庭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平时的潜移默化中。父母平时用语礼貌,孩子就不会不爆粗口;父母平时主动排队,孩子就不会争先恐后;父母平时遵守交通规则,孩子就不会乱闯红灯;父母平时尊重他人,孩子也会尊重别人。总之,父母平时的一切行为习惯,都会慢慢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父母的道德意识,都会慢慢成为孩子的道德观念。所以,与其告诉孩子,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不如父母心中装着他人,即使你不说孩子也会慢慢明白。


方柳红20161127《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二十五卷
感受过成功的孩子才会成功
      一个孩子一旦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并且巩固住了这种感觉,他会形成惯性的成功,想停都停不下来了!孩子从小的时候,父母不能让孩子产生“父母太伟大,自己无能”的感觉。
       我们经常对孩子这样说:“别动!打坏了怎么办!”这时孩子心里会自我否定:我太无能,什么也做不了!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细微的行为进行确认:“我们宝宝会拿杯子,好棒!”孩子就会有成功的感觉。不断感觉成功能使一个孩子不再对世界感到恐惧,他会自动产生追求成功的动力。
   没有良性情绪就无法学习。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紧张、焦虑、恐惧、烦燥不安时,情绪感受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他可以跑,可以行动,可以感受。而他的理性逻辑系统处于关闭状态,不能有条理地思考,这时是无法学习的。而当良性情绪占上风时,孩子相当在神经系统上建立了自动状态,也就是说他可以进行自我发动,激发出奋斗的动力。
  所以,我们说如果孩子不断地感受成功,并且巩固住了这种感受,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保障了!P31


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世上没有不乖儿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即使是父母们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也可能是生理的需求,或者是宣泄情绪。                        

1.孩子的行为是为了满足需求。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而采取的行动,如果父母认同这种观点,其实孩子的行为就是合理的。2.请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就没有胃口,但是我们却不允许他不吃饭;而我们自己不舒服就不会逼迫自己吃饭。尊重孩子,不单单是说在嘴上,而是要通过行动,把孩子当“人”看待,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小屁孩”来看待。


方柳红20161128《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二十五卷
做法对和错
现象:一直看电视,不睡觉或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家长怒气冲天,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慢肚子不高兴,心里恨你,说你是暴君。
正确做法:家长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挨老师批评的。你还想看多久?”
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
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
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信念植入:到点我就该写作业。P33



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确认优点是家长必须做的“规定动作”                                

“就知道玩,什么时候能定下心来学习,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说。”这些话语是不是时常从我们嘴里冒出来, 其做法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判断上:孩子由于贪玩才不能好好学习。其实更深层次是: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快乐、没有成就感。正如很多家长纠结孩子沉迷游戏,我的办法是:我经常在别的家长面前说:我家宝贝周一至周五很自觉从不玩游戏,只是在周末玩玩,一天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到时间就自动结束,偶尔提醒超点时间够后也就适可而止,孩子屁颠屁颠,很自豪,感觉到他的行为被爸爸理解,从心理感觉自己是一个守信自觉的人。   孩子通常在简单的事情里获得了自尊、自信和责任。然后转移到他需要的其他方面。你必须抓住他生命中的某些亮点,并与之放大,并借助这个亮点培植出他的自尊心和责任心。一个有自尊心的人,绝不会甘心在团队中当配角而落后与人。所以,确认孩子的优点,是家长培养孩子自尊心的“规定动作”。


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读懂孩子说谎的“怪招”           

“小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又没有教他,他怎么就学会说谎了呢?”                           

1.孩子说谎是认知发展中的笑插曲                                  

2.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谎的原因也不同                       

3.要让孩子少说谎,信任和方法很重要 ,孩子说谎的背后一定有个原因,作为父母,如何去“揭穿”和“引导”孩子,其实更多的是信任孩子,接纳他,不要轻易把孩子说谎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但是也不要因事小而不管。我们要引导孩子找到想说谎的原因。孩子会发现,不说谎反而比说谎更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让问题一直存在,就会越来越多地选择正确有效的方法。


方柳红20161129《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二十五卷
给远距离爸爸的建议之一:
1、每星期给孩子写一封温馨而且适合孩子年龄的信或电子邮件,并附上你工作以及住处的照片。
2、偶尔在信里加入一样有趣的东西,可以是外币、当地报纸、你的作品、同事写给你的字条,或是其他可以为这封信增添趣味的东西,使信看起来更个人化、更真实。
 3、每天固定时间通过网络视频和家人聚一下。可以读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讲你经历过的趣事、笑话等。
 4、请家人把孩子们参加的比赛、演出或其他活动录像或摄影通过微信发给你。
 5、把你平常工作的情况,拍成照片或是制作成视频。孩子会兴味浓厚地地看你一天是怎么过的。
6、把你的录像寄给孩子以后,也要他们寄一份他们日常生活的照片或录像给你。这对全家人来说是有趣的事情。P32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品格塑造3”《审美教育:我这样给孩子讲美》:
      什么是美?美是指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及其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既包括事物的客观的属性与功能,又包括人的主观意志,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我们把事物具有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称为自然美,加工事物使它形成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称为创造美,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与情感称作心灵美,创造和谐发展的行为与实践称作行为美,追求和谐发展的精神是内在美,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仪表是外在美。所以,审美和美育,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孩子讲美,进行审美教育,虽然很重要但是确实很难。米小妈妈,由外而内由具体到抽象,深入浅出地将美的定义进行扩散,从外在的,提升到内在的,从个体的,推广到社会性的,从自我膨胀的,上升到抽象的,而没有否定外在美的重要性,让一个7岁的孩子自己发现:“美=干净整洁+礼貌待人+认真+知识+劳动+帮助别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等式中的所有意义,孩子也许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然而对于美,孩子就不会只停留于“脸蛋漂亮或衣服好看”,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过程,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思考去选择。
      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和谐的审美观,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努力开发自然美、宏扬心灵之美、实践行为之美。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审美追求,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生的发展,创建和谐世界,让孩子明白,“因为有我,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就是要让孩子懂得,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美的事物,以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愉悦自己的同时完善自己;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的审美观本身就是一种美。因为人对美的形态、整体把握主要凭直接感知,这种直觉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而每个人的直觉不会完全相同;人对美的体验和态度包含丰富的情感,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情感也不会相同;审美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让孩子明白这样的愉悦,来自于精神、来自于社会、来自于深沉的现实和历史。因此,审美教育,一定是最美的教育,培养最完美的孩子。


 邓天爱2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82页
——感怀各国的“扶门”文化——
美国:遵循“后来者优先”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觉得美国人好像都很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地为我开门。我认为这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径直地走进去。那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样的“待遇”。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规矩并非“女士优先”,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的门口,总是有这样的情形:走到门前的人,总是要回头看看身后有没有其他人,然后他 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先进,而后面的人,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一声“谢谢”,并接着扶门让后面的人先进。我到孩子的学校,也特别留意的观察,我给身后的小学生扶门,没有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门后,甩门扬长而去。
   这使我想起郎咸平曾经说过的一件事情,他总是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比他混的好。有一次,他的这位学弟,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来到香港演讲,郎咸平便“盯”上了他。他们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咸平说:“我径直跨门走过去。”而他的学弟,则向后退了一步,让后面的人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咸平这才悟出了学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
     在美国,选择人才还有一个标准,即“一定是一个好人”,而像他这样目不斜视、扬长而去的人,就算不上什么“好人”了。
     我们看成是蝇头小事,别人则看成是大事。有些外国人看到我们不扶门特别不顺眼,更受不了我们旁若无人地径直通过。他们扶门是担心门撞到你的脸,不是为你专开绿色通道。
    另外,当有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一点距离,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慢的溜达过去。然后,你就接着扶,等他人鱼贯而入,或者有人接棒,再缓缓放手,这样才算完成了“爱的传递”这个基本动作。
     在美国10多年间,这个简单的扶门动作我学了很久,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未学过扶门。

——德国:用法律提升文明——
    德国也是一个扶门的国家。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高,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法律规定:“关门时你不小心把人撞了,你要无条件赔偿,帮人医治。”这个规定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行为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也变得文明起来。
    有一个高层主管,跟我们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早晨上班,他走进电梯。这时,远处有一个糟老头气喘吁吁地朝电梯方向跑来。电梯里的人分别按了楼层的按钮。而他的目光注视着老者,并动了恻隐之心。他用手扶住电梯门,等老头进来。他到了办公室,一刻钟后,电话响了,让请他到董事长办公室。他去了并发现,椅子上坐着的竟是那个糟老头,他意外地被通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长告诉他,他到公司多少次,今天终于遇到了“意中人”。
    有一个小学生提到他的奶奶,令他感动的不是奶奶给她买好吃的东西、好看的衣服,而是毫不起眼的“扶门”动作。慢慢的孩子开始为奶奶扶门了,有的时候,孩子对爱的诠释其实很简单。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礼貌是习惯问题,或许还有“面子”的问题。我又不欠他的,凭什么扶门给他提供便利呢?扶门恭候客人,乃餐馆服务员所为。中国有句老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仍是至简的大道和不烦的要言。

——英国:传递美好的东西——
    在英国生活的日子,扶门是每天的亮点和享受,特别是当某位金发碧眼的帅哥,看见你走过来,扶门等在那里的时候,更令你飘飘然。相应,当你为他人扶住门,然后听到一句短促,而又极富英腔的Thank   you!无意中会有了回报,心里就会那么愉悦一下。于是,每天进进出出,出入各种公共场所,都少不了扶门、被扶门,反反复复,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就升华了许多,没有夸大其词,用现在的解释,这是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一种风度,传递为他人考虑的思维,传递美好的东西。
    记得在国内时,有一次,我跟在别人的身后,走进商场的大门,刚好被反弹回来的大门拍在脸上,感觉极为不好。于是,我给自己定下规矩,无论别人怎么样,我都要坚持回头并扶门,结果我这样做了,别人都大摇大摆的走过去了,好像我该他们的。但是,我仍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小的时候,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到了寒冷季节,学校的大门上就会挂上一个很厚重的棉布帘子,小朋友们进出学校大门的时候,总会有一两个同学,主动扶住帘子,让其他小朋友先进,做完扶门这个动作的小朋友,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现在回想起来,进入文明社会,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当初就应该对扶住帘子的那个小朋友说一声“谢谢,”那是人之初本能的可爱之处。
     其实,最细微之处,最能识别一个人,也反映社会文明程度。如果你能应善小而为之,你也不愧为“好人”,请你记得把它教给孩子。 


 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
《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才会优秀》摘录:
人生在世,信念非常重要。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对未来向往的事情的坚定信心,信念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
父母是孩子信念的源头,信心的根据地。父母创造的高级生命,自己都不欣赏,谁会欣赏?父母对孩子都没有信心,谁能帮他树立信心?一朵花,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养,一定会日渐枯萎。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24-P.24)
Booboo微思录:
1、父母是孩子最在乎的人,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故而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将左右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往往决定孩子的前途命运。
2、优秀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应该秉持怎样的信念呢?
3、小说里,多少孩子是家庭经济联姻、家族政治联姻的桥梁?现实中,多少孩子是父母实现自己小时候未实现梦想的工具?
有多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秉持这样的信念:
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孩子是来到自己身边的人间的天使;
孩子是世间一切美好的源头;
孩子是人类所有创造的好奇;
孩子是整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孩子是他自己命运的主宰;
………… 


秀香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49页文章:不能消除孩子的担忧因回应错了
每个人一出生,最早接受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这种身教言传,直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世界上,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更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每个人在做父母之前就应该接触相关的知识,对于教育孩子准备的越早越好。家庭教育,其实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是孩子问题的制者。孩子是行为的外显,而根源却是父母。要想成为一个好父母,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用“心”的父母。用细心去观察孩子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爱去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只要耐心的倾听,才可以有良好的沟通,教育的真谛是沟通沟通再沟通。优秀的父母不是天生就会影响教育孩子,而是,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徐海波读《不输》分享
《攻克女儿青春期秘诀:管好自己的嘴》摘录:
周末,我和女儿到外面玩,中午在外面吃饭,边吃边聊,我们都挺开心。但是在回家路上,女儿将两手揣进裤兜里,脖伸着,头昂着,……我看不惯,哪像女孩子?一股无名火,蹿了出来,一时没忍住,训斥了女儿。女儿梗着脖子,比我还生气,周末的努力,全泡汤了。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自己不冷静。
……
慢慢地我掌握了与女儿沟通的技巧,包括什么时候与女友聊天,如何向女儿道歉,以及沟通的种种方式。我发现了一个秘诀,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尤其是管住自己的脾气。
时间慢慢逝去,我清楚地看到了女儿的考试成绩上去了,孩子的班主任让我在家长会上谈经验。我实话实说,我的秘诀是管住自己的嘴,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改善亲子关系,接受女儿的叛逆行为,少参与评判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自己评判自己。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143-P.143)
[玫瑰]Booboo微思录:
1、“少参与评判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自己评判自己”,对大多数的家长来说,这一点几乎都是挑战。
当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包括学习,且学习是其中之一而已)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由孩子自己来评判,由孩子自己来做主的时候,就是家庭教育迈向成功的开始吧。
2、“发脾气是本能,管住脾气是本事!”
3、让我们一起温习第25卷上的《唠叨是小刀,架不住天天磨》。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