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三十)

7年前 [12-13 20:20 周二]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习惯培养5”《关注孩子好成绩不如培养孩子好习惯》
      我们关注孩子的好成绩,并没有什么错,老师希望好成绩,孩子也渴望取得好成绩。而真正的好成绩,都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细心检查的习惯和静心阅读的习惯等等,所以讲,孩子能够获得好成绩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只是,家长和老师不能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其他,或者说不能过分关注考试和成绩而顾此失彼,因为,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独立思考习惯、自理自立习惯等等,能让孩子学会尊重、懂得遵守规则、善于人际交往、与环境和谐相处,拥有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调查发现,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坐拥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学校的设施条件,还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家长自身的学历与对孩子成绩的关注程度,都远高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所以,中考、高考的成绩、升学率,特别是升入一流大学的比例,城市与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而且,越来越向几个特大型的中心城市集中。然而,比较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前者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生活能力相对较弱,而后者虽然学业偏弱,但是生活能力和意志力却很强。调查还发现,学业优秀的城市孩子,踏入社会以后,会更多的依赖与父母和社会关系,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求助;而农村的孩子,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愿意从最底层的岗位做起,如果社会给予公平的机会,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意志力顽强、人际关系和谐、对工作更敬业的孩子。所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家长,特别城市的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习惯的培养,我们绝不能偏颇,孩子最终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要有能力去创造幸福,也要有能力去享受幸福,仅有“高分”和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


张晓霞暖阳心语:昨天下午才发现,自己在去学习之前竟然忘记把案例发给小组的姐妹们,赶快把案例发到共享的同时,便真诚地向姐妹们道歉,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一份愧疚与自责---------我怎么能这样粗心呢?小组的姐妹们表达了对我理解和包容。这一刻,我觉得内心的自责在转化,转化成一种决心--------下次出行前一定注意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继而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总是这样丢三落四的粗心,便有了一种主动向好的愿望和信心。
继而想到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失误甚至错误,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不是故意,并且当做错事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一定会有如同我一样的愧疚与自责的。而我们因为急于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失误和错误,便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教育、唠叨、指责、批评、教训甚至打骂来面对孩子,而这些所有的在我们看来可以激发孩子做的更好的言行,恰恰会把孩子内心的那份自责隐藏起来,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孩子会第一时间想出各种理由和借口来为自己辩解。这时候,孩子的全部精力就会用于自我保护中。我们可能又会被孩子这种“不谦虚”、“不知错”、“不懂事”等等的辩解行为而激怒,更严厉的指责和愤怒就指向孩子,孩子也就很自然地陷入我们这种负面情绪的冲击中,他们不再只是自我保护,而是会奋起反击,对抗便最终形成。
我们可以想像,当两个对抗的人不断地让攻击升级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责便完全退出,反思也不再会出现,内心只会是充满了委曲与愤怒。
这个时候,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目标是什么。孩子忘记了自己做错事应该怎样,而家长也忘记了自己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看到错误、改正错误。结果却成了一场失去目标的战争。
因此,不管孩子是失误还是犯了错误,我们一定要用包容和理解给到孩子反思的机会,我相信,这种因爱而生出的自责和反思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决心和行动回报给我们的。
 

20161214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请客服你的“家长欲” 
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古筝、跳舞、语数英等,这是很可怕的,他们长大了会恨家长,说自己的童年都耗在这些上面,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是想,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要和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内涵”,要有“涵养”这类概念,如果带他去博物馆,就不要对他解说,他这个年龄听不得的。他听不懂,就会厌烦,实在不想看,就带他出去,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那么多词汇给孩子,至于所谓概念性的东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才有理解和判断力。
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都不太喜欢,非要接借所谓的环境熏陶来影响孩子,就带孩子去,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可怕。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家长真的很爱这件事,小朋友得到的信息是这件事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家长让孩子去弹钢琴而自己却根本不听音乐。
不要太控制孩子看什么类型的书籍,或者不看什么书。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者拿不到手的都会看,但是或许在他看的书籍里就能看出一二,他的兴趣所在,不要太轻视或小看孩子的潜能。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孩子自己的判断。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不要对他说三道四,啰嗦个不停,可以事前提醒孩子,遇事冷静,爸妈就在你身边,如果需要帮助,请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会成为您坚强的后盾。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习惯培养7”《小学一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黄金期》:
      小学四五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出现分化,初中阶段及以上,两级分化更加明显,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秀,而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就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其实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并不复杂,除了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的极个别孩子以外,绝大部分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所以,论智商水平,所有的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然而,现实却触目惊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与成绩最差的相比,差别竟是几何级差。说是基础问题也好、学习方法不同也罢,或者说学习能力差异,孩子的这些差别,归根到底还是从小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中反映在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上的差别。
      所以,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才是关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培养才合适呢?教育研究发现,越早越好,三岁以后就可以慢慢训练,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黄金期。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要孩子学习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学会“静心”和“专心”。静心,是指人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抵御外界的干扰的能力,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心平气和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要让孩子,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也能够安静得下来。专心,在心理学中称作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就是要让孩子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训练孩子静心、专心,必须要让孩子心安,心安才理得,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必须无条件接纳孩子,既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又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训练孩子静心、专心,必须要让孩子心悦,心悦才诚服,要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必须坚持正确的鼓励,学习习惯的培养,实质上也是一种规则教育,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最忌生搬硬套和操之过急,一定不能忘记要温和而坚定。教育要趁早,切莫错过好时机。


2016121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着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放;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冬季开的才会更动人。    

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这就是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绚丽无比的原因。    如果你家的花,到了冬天还没有开放,你就要想一想,他也许真是一棵铁树呢!他会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是花,一定会开放,如果不开花,说不定他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兴趣培养1”《孩子本是原创却活成了盗版》:
     今天起我们专题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的大脑对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的反馈刺激提供的一种反应模式,是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本身有好坏之分,判定的标准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健康的兴趣,成就幸福未来;而不良的嗜好,或将毁灭人生。所以,兴趣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乃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接着我们来了解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兴趣的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当外界的某个事件作为最初的刺激源,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并且触发杏仁核产生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激活了大脑的奖赏回路,这种奖赏机制(心理学上叫做正向反馈或正向激励)能给人带来快感,促使人做出有利于自身基因延续的行为反应,这就形成了兴趣。兴趣并非天生存在的,而是人在与外界事物的交互过程中,期间的一部分事件,让人获得了正向刺激反馈而心生“喜欢”并反复尝试,如果不断得到新鲜的正向刺激,获得持续快感体验就能够维持兴趣。
     了解了兴趣及其形成的原理,我们就能把握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父母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实践,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道兴趣爱好在哪里,其实不是因为孩子的兴趣太匮乏,而是因为孩子的经历太匮乏、视野太狭窄,没有丰富的阅历才会感到迷茫。所以要让孩子更多地亲近自然,更多接触、融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对一些事物的初次接触时就能够体验快感,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第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还非常有限,有时不能界限自己的兴趣是好还是不好,父母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放任自流,尊重孩子就是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引导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随着孩子的长大,视野的拓展,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广泛,只要是健康的兴趣,我们就要给予鼓励与支持。然而,当今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很高,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大,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取向,也限制了家长对孩子兴趣的正确评价,许多父母把孩子与学业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兴趣点,统统定义为不良爱好并加以限制,使得孩子没有机会接触更吸引孩子的其他事物,因缺乏兴趣只能成为作业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毫无个性可言。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失去了鲜活的个性,那是多么可怕!请多给孩子一点宽容,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尊严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0161215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让孩子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们的竞争天性激活。可是,这样的孩子,不快乐,抛弃内心的愿望,以社会评价为标准,遇到挫折,很容易怨天尤人。
        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助推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在孩子成功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健康的鼓励,能够增长孩子的内心力量。
      内心力量强大的人,能够勇于面对失败,并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或许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怨天尤人。他们会去寻找自己身上闪光的一面,并安慰自己,一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我在其他方面也很强。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少让他参与竞争,集中力量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增强内心力量。长大了,他们才能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和充满竞争的社会。P66


 心语~秀香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国外家教
感恩时节,看中美感恩教育的不同。
感恩,是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之一。许多思想家伟人们,他们最看重人的品格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会感恩的心。文学家歌德说:不会感恩就是一种软弱。我从来没见过优秀杰出的人却不懂的感恩。你是一个优秀杰出的人,你就懂得感恩。罗马哲学家塞罗(Cicero)说:感恩是一切美德之母,感恩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 。近年来,感恩的话题也得到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关注。更有学校和社团为学生组织感恩教育专题演讲报告会。讲师团的老师们常常用动人的语言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了父母、老师在孩子成长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引起了所有老师、父母和学生的强烈共鸣,许多学生和父母因此激动得抱头痛哭。其实教育是一个长长久久的过程,不能仅靠几次活动去改变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这样的演讲真正能够改变影响孩子多少。文章中,美国父母生活化的教育潜移默化真正影响了孩子。
     如我们真想教育影响孩子,让她拥有这样重要的品质。那么,需要我们把感恩践行于生活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师长教育之情,感恩亲友的帮助,感恩一切……。真正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我们天长日久的身教言传。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性格塑造2”《家有内向的孩子怎样教育》:
      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关于气质的分类,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到格林(也译为盖伦)的气质学,与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的体型说,再到柏尔曼的激素说,和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的血型说,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巴斯的活动特性说等流派比较多。在现代心理学上普遍认同的是经典的四种气质,也就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的表现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多血质的人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粘液质的人的表现特点: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粘液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胆汁质的人的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抑郁质的人的特点: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尽管各种不同气质的人,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但是,四种典型气质,没有哪一个好或哪一个不好。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可能偏于抑郁质,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慢”。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忙碌的工作状态,神经回路比一般人更长更复杂,神经系统趋向减速。但是这样的孩子具有显著的优点是记忆力好、自律、专注、钻研、懂事合作、情商高,因此教育“慢”孩子时不能“急”。文章中罗玲老师给出了八点教育建议,通俗易操作指导性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无条件的爱和依恋,父母不要急于让孩子“独立”,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保持“柔和”,在孩子需要时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内向的孩子接纳自己的“独特”,认识自己的优势,父母不要总是把孩子的“内向”挂在嘴上,不分场合拿“内向”说事,更不能笑话孩子的“内向”,否则,孩子就误以为“内向”是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能够理解时,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的气质类型,孩子就不会纠结痛苦,就乐于接受自己,勇于做好自己。无论何种气质的孩子潜力都是可以无限发掘的,只要父母不过度控制,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利,每个孩子成长征途中一定会惊喜不断。让我们静静地陪着孩子努力前行。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品格塑造1”《告诉孩子: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
     今天起学习“品格塑造”专题。就孩子的教育,品格的塑造,想来我觉得道理多,操作抓手少,评价很难量化。要让小孩子理解什么是道德的本质,确实比较玄乎比较难,比如我们这样给孩子解释:道德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通约之类;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民意。道德包括两个部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前者叫做法律或法律规范,后者叫做通常所谓的道德规范。恐怕孩子根本搞不明白。
      细细阅读青禾老师的文章:你的尊严,就是你对别人有礼貌;给别人尊重,就是给自己尊严;你有多少尊严,取决于你有多尊重别人。教育孩子遵纪守法,遵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让孩子成人,日后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很简单,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心中要有他人。
       如果能让孩子真正理会道德,我觉得只有四个字:少说多做。少说就是不要给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因为大道理也许孩子听不懂,说多了孩子还会反感甚至抵触抗拒。多做,就是指成人特别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表现,我们越来越明白,家庭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平时的潜移默化中。父母平时用语礼貌,孩子就不会不爆粗口;父母平时主动排队,孩子就不会争先恐后;父母平时遵守交通规则,孩子就不会乱闯红灯;父母平时尊重他人,孩子也会尊重别人。总之,父母平时的一切行为习惯,都会慢慢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父母的道德意识,都会慢慢成为孩子的道德观念。所以,与其告诉孩子,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不如父母心中装着他人,即使你不说孩子也会慢慢明白。 


 邓天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129页
      溺爱是毁掉孩子 未来的残酷之爱
       真实案例
       有一个朋友带来一个小伙子,让我看看他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个小伙子长得瘦瘦的,有些文弱。他家人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但是他去了无法工作,干了几天,就说头晕、无力,每次都要昏倒。休假回家就好了,结果在上班,还是不行。他家人问我,这是什么病。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从小被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都不敢忤逆他。但凡他想做的事情,家里就做,他不想做的,就坚决不做。也就是说,大家都围着他转。
        长大工作了,世界完全变了,原来的20多年都是虚假的。所以这个孩子承受不了任何挫折,身体也出现不适,但是回到家打游戏,又一切恢复正常。
        我当时给他家人出了一个主意,因为他上班确实很痛苦。我建议他家人安排他休假,然后离开家庭,独自生活一段时期。但是,所有家人都反对,说他现在无法离开父母,离开一天都活不了。
        后来,我听说这个孩子连看大门都干不了,干任何工作都超不过一周,最后只好在家玩游戏。我想,这个家庭将来一定会很痛苦吧!
        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我的朋友中为此而发愁的也很多。现在只要听到类似的情况,我就会先了解,这些孩子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
        寻根问源
        究其根源,就是溺爱。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对此毫不在意,以为对孩子好,就是顺从孩子,把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其实规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过度溺爱,会毁掉孩子的性格,令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其结果会很悲惨。
        1.来自父母的溺爱
         表现在,对孩子言听计从,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我见过有的母亲晚上不睡觉,看着孩子,害怕孩子咳嗽。
        还有的家长,坚信孩子身体虚弱,到处求访名医,开各种补药。曾经有一位母亲,见到我,拉住我的衣服,浑身发抖地:“快救我的孩子,她身体虚弱。”此时,她的小女儿紧紧的依偎着妈妈,被吓得呜呜直哭。我回答,这孩子身体失调,全部源自你这个妈妈,你什么时候情绪正常了,孩子的身体就会恢复(其实孩子没有什么问题)。我已经解释问题的根源了,等我要走的时候,这位妈妈又来哀求我:你就给孩子开点补药吧!
        据我观察,这样的家庭,多数家庭结构有问题。比如女性掌权,父亲往往性格温柔,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甚至父亲位置缺失,比如有的父亲常年不回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单亲母亲长期带孩子。
        上述那个无法工作的小伙子,父母离异,新父亲觉得不能对孩子狠,要体现关爱,所以全家溺爱。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家庭,我都会让全家开会,讨论未来怎么办。我想,如果这个家庭的关系不理顺,恐怕孩子就会被溺爱下去,别人怎么说,都是没有作用的。
        2.来自祖辈的溺爱
        这种溺爱,更是令人发指。比如我见过家里做了一桌子的菜,结果小朋友上了桌子,眉头一皱,不喜欢吃,我就要吃披萨,结果,姥姥立刻出去给小朋友买披萨。谁拦着,就跟谁急。
        我还见过,孩子上五年级了,鞋带还让爷爷、奶奶系,吃饭还让爷爷、奶奶喂。爷爷说:“只要我孙子咳嗽好了,让我立刻死都可以。”
        我还见过,上公共汽车,爷爷拼命往里挤,给孙子抢座位。
        有一天,在深圳一个酒店里,晚上自助餐,我看到这样一幕,孙子要吃三文鱼生鱼片,结果,爷爷把陈列盘里面的所有生鱼片,用大夹子这么一搂,全部装到自己的盘子里,给孙子拿回去吃,全然不顾后面的人望眼欲穿。
       在一个风景区,一位爷爷说:“谁挤到我孙子,我就跟他拼老命了!”
        3.溺爱的严重后果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其实,这么做对大人,没有什么,他们这样做,觉得是对孩子好,觉得自己很伟大,付出了这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最终伤害的,却是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如此“关爱”下,变得非常自我,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着我转。这样的性格一旦形成,在未来社会中,他们就会倍受挫折,觉得与之前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立刻想回家。可是,老人、父母迟早都会离开他,到那时候到那时孩子逃到哪里呢?
        所以,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有问题,挫折之后,会比别人受伤更重,会逃避社会,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导致身体问题。
        我明显的感到,当年的独生子女,很多开始出现问题了,所以陆续被家长领着看病。
        补救措施
        1. 全家开会,统一思想
         要了解,在某些方面对孩子严厉,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家庭每个成员,都要担起责任,从自己做起,影响孩子。
        2.理顺家庭关系
        很多家庭父亲职责缺失,上述那个认为孩子身体虚弱,需要大补的家庭,孩子的父亲就是一个特别憨厚的人,站在边上一直不说话。我对他说:“你一定要担起责任,引导家里的气氛,不能由着孩子的母亲走”。古代讲慈母严父,父亲在家里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果父亲的职责缺失,母亲的爱就会泛滥,导致溺爱。
        祖辈的溺爱,是父母职责缺失,比如父母忙事业,老人带孩子,所以会在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了,还喂饭给孩子吃。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放弃利益,回到家庭,担起带孩子的责任,这样才能使得家庭位置正常
        3.学习传统文化
        有一个现象,溺爱在北方相对多,而南方比如广东非常少,为什么呢?在广东,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很多村子还有宗族观念,以老人为尊,有长幼尊卑的观念。此时,老人不但不会溺爱,还会教孩子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挑菜,先吃好后,要对长辈说:“我吃好了,您慢吃。”这些规矩,看似严厉枯燥,但是对孩子有好处。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就健康;懂规矩的孩子,就能更好的与人相处。
        我吃饭后也会对大家说:“我吃好了,您慢吃。”我也是小时候被父亲教育出来的,如果没有做到就要挨打。但是对我确实有益,有人说罗博士很文雅,其实,这都是父亲教育的结果。
        4. 和溺爱者隔离
        如果上天可怜这个孩子,让这个家庭意识到问题了,那么这个家庭对溺爱者,要有意识的慢慢隔离。比如爷爷奶奶带孩子的,尽量减少爷爷奶奶的责任,令他们的机会减少,因为他们很难修改自己的行为。母亲溺爱孩子的,要有父亲带孩子,母亲要减少与孩子互动。这对溺爱者,是痛苦的。但是,如果真想对孩子好,则必须这么做。除非她只想满足自己,对孩子未来无所谓。
        总之,溺爱在中国很多家庭比较严重。此事对大人没有什么影响,满足自己泛滥的爱心而已,但是对孩子,却特别残酷,甚至能把孩子的未来毁掉。所以意识到溺爱,改变溺爱,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祝福大家!!!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