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论文参考03:家庭个性化教育的思考

4年前 [12-28 09:29 周六]

家庭个性化教育的思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郭喜青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奠基性和长期性并具备早期性、针对性、广泛性、亲近性等优势。家庭个性化教育要遵循理解尊重、个性化、促进潜能充分发挥、全面发展与特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同时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中家长要注意不要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和丧失自我。

关键词:      家庭      个性      个性化    教育         

 

一、           家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和优势

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要求教育尽快培养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并尽快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通用型、标准化的人才。因此比较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对人才的质量与规格作出了统一规定,在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以利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和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生活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单一化和专门化,就要求人在一般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模仿、注重数量和划一时代已经终结,创造力、重视质量以及个性发展是时代的要求”[1][Rongpeixi1] 因此专业性、创造性就成为新时代对人的要求。而专业化、创造性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个体个性的张扬,因为创造性寓于独特的个性之中。然而,独特的个性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的形成要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实现。所以,实行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家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

所谓个性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弘扬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2]

众所周知,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在主体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阶段性,表现出明显的关键期。所谓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最容易、速度最快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发展的损失有时就难以弥补。个性发展中,主要的几个关键期都是在家庭度过的,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期气质就有明显的表现,并与家长教养方式相互作用,奠定最初的个性基础;婴儿期(1-3岁)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被称为:“人生中的第一转折期”、或“第一危险期”。是个性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萌芽期;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3],等等,因此,良好的家庭个性化教育,能初步塑造出良好的基本个性特征。现代家庭教育,必须了解孩子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在个性化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个性化教育的意识,承担起个性化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引导孩子形成独特、优良的个性。如果关键期利用不好或不慎形成不良个性,不仅会造成个性化教育时机的浪费,还有可能为学校个性化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增加个性化教育的难度。

         个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特征。个性的稳定性意味着个性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个性的可塑性蕴涵着个性教育的可能性;个性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个性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说明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阶段、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化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个性化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但又不可相互替代。特别是家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奠基阶段,个性的稳定性特征,意味着个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它的个性化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个性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来自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资料显示,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个性问题绝大多数是属于家原性的,或者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联系;而优良的个性品质,如自主、创新、进取等无不与民主的教养方式和家长的个性息息相关,正所谓“以个性养成个性”,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价值观念、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物质条件等等在个性化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据心理学家的观察表明,一个人的个性至少有50%打上了深深的家庭烙印。

(二)家庭个性化教育的优势

   1、早期性优势。早期教育不仅适用于智力开发,也同样适用于个性化教育。如上所述,孩子在出生后到学前的数年时间完全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期间经历了数个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初步奠定人生个性的基础。家庭中的个性化教育,便于充分利用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最大限度地促进优良个性的形成。另外对于孩子在个性发展中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也能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和弥补。

   2、针对性优势。虽然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强调发展孩子的个性,教育改革也在进行当中,但是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做到主动、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一堂课要做到让个性炯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也比较困难。而家庭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有利于因材施教。其一,孩子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比在学校要多,除了学前几年全部在家庭成长外,上学后8小时以外也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家长有充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而对孩子个性的了解是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前提。

    3、广泛性、长期性优势。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家庭中有着丰富的个性化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就餐购物、亲友交往、待人接物,家庭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因素如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家风家规家传、父母的职业、事业心、工作态度和成就、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等,只要利用得好,都能起到个性化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家庭中随机利用上述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对孩子个性形成和发展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广泛的、自然的、生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个性教育的最佳形式。因为任何一种个性的形成,都不是一天之功,都是多种因素长期渗透、影响的结果,家庭教育中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恰巧符合个性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

    4、亲近性优势  家庭个性化教育,是在亲子间进行的。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使孩子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是孩子生存和生活的依赖者,往往具有权威性,与孩子有特殊的亲密依附关系,使孩子特别尊重、信任、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孩子从感情上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教育。对婴幼儿期包括童年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精神的根据地和避难所,在心理和行为上以父母的评价为评价标准,愿意接受父母的爱抚,讨父母的欢心;在外受到了委屈,回家在父母面前哭诉,得到父母的安慰,精神上就获得满足。青少年期的孩子,虽然处于“心理断乳”期,人格开始独立,但也特别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年长的知心朋友,在必要时能为自己做好参谋。这种天然的亲近性优势,自然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特殊强化效应,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原则

(一)理解、尊重个性的原则 

    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理解了孩子个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过程,才能正确评价哪些是孩子个性的优势、哪些是劣势。才能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理解孩子不仅仅指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外显的情感和个性表现,而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之序,认识孩子的发展之势,理解孩子个性的成因与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理解还包括对不同年龄孩子个性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了解,自觉采取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个性化教育方法。

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个个体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为孩子朝着适合自己所爱、所向、所能、所长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走适合孩子个性特点的独特之路。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其个性、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不以自己的好恶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不强迫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但尊重孩子并不是放弃家长的责任而放任自流,而是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精神,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成长的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承认孩子的人格尊严,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孩子是独立成长、独立体验生命全过程的个体,孩子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是父母不可代替的。父母能够努力的是帮助孩子与众不同。

(二)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才能教育出个性化的孩子。因此在个性教育中要注重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家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善于创造运用其他家庭没有想到、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实施别具一格的教育。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中特别需要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可以与孩子合作,善于从孩子身上寻求启发。要树立“只要是独特的,就一定是优秀的”这一观念,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去尝试、“探险”,保护“叛逆”。当然,个性化不是随心所欲,轻率决定,盲目地、单纯地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在掌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新观念、理智分析和科学地实验。这样的个性化教育过程本身就会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从而对个性化教育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促进潜能充分发挥原则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开发不尽的金矿,有待于教育开发。“所谓潜能,意指潜在的能量,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倾向性”[4]。它是个人发展的内在特质。实行个性化教育,寻求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个人来讲,潜能发挥的越充分,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得也越充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越大;对社会来讲,人人充分发挥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贡献社会,社会发展就越迅速、越充分。每一个孩子的潜能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的种种差异,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殊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强项发展的越好,其个性也就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体现。家长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强项,为孩子的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扫清道路,创造条件。

(四)   全面教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基本任务就是为孩子的良好个性健康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全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全面教养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个性特长发展的“金字塔基”,作为基本素质的“塔基”不稳,那么作为“塔尖”的特长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仅仅是指“基本素质”,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高超水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提出人的能力多元化的同时也指出,只要给儿童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每个孩子都可以在7种智能方面获得“合格”的发展,但最终只是在一方面或有限的几方面形成特长,而不是所有方面都可以达到特长标准。因此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中家长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让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家庭个性化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期望值过高

一项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91%的家长希望孩子考大学,97%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89%的家长要求孩子考第一。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往往无视孩子间的个性差异,忽视孩子的特性,盲目与别人攀比,结果是首先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孩子虽然已经做了努力但距离父母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孩子感到自己总是失败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降低;其次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的个性;同时家长也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产生极度的紧张、焦虑,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只要了解孩子的潜能优势,因势利导,讲究独特,他就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获得成功。

(二)急于求成

    我国语言文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那么,每个孩子都是一株缓慢生长的珍奇植物,父母就要做精耕细作的园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三)   丧失自我

近年来,为了孩子的成才,出现了“专职妈妈”。她们为了教育照顾孩子,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孩子和家长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体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顽强追求等本身就是对孩子个性的无声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独立意识,才能保证孩子成才。

 

     注释: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彦文、袁桂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第16页;

           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吴福元:《智力.潜能与非智力因素》,  (M) 载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20页。

      

       来源:http://www.medu.cn/show.aspx?id=56&cid=28


本博客转自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