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做父母(2)

17年前 [05-30 14:51 周三]

人格·尊重·平等

昨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下周二要帮他们年级上堂《青春·理想·实现》专题讲座,他马上提出“抗议”:“不要!同学们会看不起我的!”(是的呀,我们做家长的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家长的面子是孩子给的?殊不知,孩子们对家长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孩子的面子是家长给的?)

我“请教”他:“那么赵老师请我上,一定要上这个内容,怎么办啦?”

小眼睛滴溜溜:“请其他老师上!”

我:“没有人会上的呀,除非请老师来上。”

儿子忙答:“好好!就请老师来上。他上课一定很贵的吧?要多少钱?这钱我来出好了。”(呵呵,看把孩子逼的。其实我在儿子学校上课已经小有名气了。看来特别的要求给特别爱的人,不仅仅是大人的专利。)

我朋友一直说我这个做法很好的:有事家人商量。非常的民主。

5年前,想让S到上海复诊,考虑到他在上海没有人照料,就和LG说:“让S住我家吧?我们家就三个人,没有老人管束,比较随便些。”LG说:“可以,但是不要让我背他上下楼噢,我背不动的。”过二天,LG告诉我:“没有问题,已经物色好一个人,到时请他背S就可以了。”(当时心里很感动的,觉得LG表面木呐,但是心里是在积极想办法让S开心、愉快的。)同样和儿子说,虽然当时他才9岁。儿子当场就表态:“我们家你是老大,你说了算。”(呵呵,从来没有想到我在家里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一直认为我们三个人都是平等的。)过二天,儿子和我说:“他胖吗?如果他很胖的话,我的床小,挤不下;还有,他走路不方便,万一我不当心撞到他了,你又要骂我了。”(说明小家伙动脑子在想问题了,也知道自己调皮无意中会对人造成伤害。所以声明在先。做人很有一套的噢)

当然,后来S并没有来上海,但是这件事却让我对LG和儿子刮目相看。有种新的认识。

 

其实,你尊重别人越多,别人也就越尊重你、呵护你(大人)、顺从你(孩子)。这就是山谷效应。而尊重是靠后天习得,得益于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渗透性教育。

自小,我就充分享受到爸爸的信任、尊重和平等礼待,记忆中从来没有强迫过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

记得当时大震哥到云南插队的那天,妈妈正好有事要到姨妈家去。我爸爸就让小小的我自己做选择“跟爸爸一起去送大震哥哥呢,就可以照相;如果跟妈妈一起去呢,就拍不到照片了。”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照片上没有我。但是这件事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了。

爸爸一向很宝贝我,自小我可以不做家务,除了内衣自己洗。但是,有时我们自己到食堂去买菜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关照我们,挑我们自己喜欢吃的菜买就可以了,然后给一叠饭菜票,买多、买少、买贵从来不责怪我们的。只要买回家,就是一通表扬。而爸爸买菜都会事先问我们想要吃什么?

自小,餐桌无大小。大家一起吃喝喜乐,而且我们以前吃饭大门总是开着的,邻居都会过来插话聊天,所以吃饭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以致于我大学和学校好友的体会都是:谁胃口不好,只要坐到我的对面,看我吃饭,就保管什么都吃的下去了。

久之,独立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记忆中,我的人生大事都是自己做主决定的,象要参加高考啦、求职啦、选择职业啦、择偶啦、成家啦、择屋、生子育子等等,都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也正是因为深得父母的信赖和尊重,在我考虑、决定这些大事的时候,其实都是把父母的期望或者感恩父母之心放在首位考虑的,有时是牺牲小我,付出额外的代价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孝爱无价。

象第一次参加高考。我自小喜欢读书,从未想过要当工人,所以自然就想一直读上去。因为文理科都比较好,所以决定考文科还是理科的时候,就犹豫不定,当时我爸爸说过一句“考文科没有出息。”当时也是盛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我就填报了理科。结果落榜。

象高考填自愿。我从小学开始就随父母到皖南支内,上海无房,所以上海给我的感觉并不好,更多体味的是世态炎凉。从小学到考进大学,整整10年,印象中我只出山一次。我喜欢海,喜欢居里夫人,所以第一年高考填自愿,全部是沿着海岸线选择学校,填报的都是化学或者海洋专业。只在最后为了凑数填了一所上海学校。第二年复考,就现实多了,一来考虑到自学,所以就选择了文科;然后考虑到父母年老了想回沪生活,我要在上海找个落脚点吧?所以就全部填了上海学校。自己的喜好就考虑很少了。结果考到上师大,大门小门我都不喜欢的学校。自然学之如食鸡肋。

象择偶,曾经见过一位“做他的妻子一定会很幸福”的人,但是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所以就罢罢。而事实上,我父母“只要我喜欢的人,只要这个人是正派的,他们是没有意见的。”

 

人只有相互尊重才会相互理解和珍惜。而对于人生至要却非常抽象的人格、尊重、平等的教育,却是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品质。

要诀之一:舍得付出,无条件的付出。

家长要学会“先舍后得”,因为孩子是空白磁带,他只能“先得后予”。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爱和平等,要给的坦然、给的自如、给的从容、给的彻底。而不是“有条件的爱”,让孩子误会“什么事情都可以讲条件的,世界上是没有纯粹的爱”的;也不是“要回报的爱”,让孩子误会“原来爱也是一种交易,家长现在对我好,是为了将来得到我更多的好处”;更不是“专制的爱”,让孩子误会“原来我只是家长的一个代理用品,帮家长圆他未竟的梦想、帮家长挣面子、是家长的傀儡、是家长的出气筒”等。

曾经老师问德国同行:“您们是如何进行人权平等教育的呢?它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德国友人:“很自然的呀,当我们的孩子二岁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到面包房里,让他自行选择自己要吃的面包。”

平等就是如此简单、尊重就是如此简单,人格塑造就是从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包开始。

 

要诀之二:懂得感恩,哪怕至亲爱友。

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二人饥饿难忍,先给他们每人一份食物。一人接过食物,很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另一人接过食物,无动于衷,仿佛就该给他似的。之后,上帝只让那个说“谢谢”的人上了天堂,另一个则被拒之门外。

被拒之门外的人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

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说不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

那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

上帝说:“这没有方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只有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而下地狱则不用。”

常带孩子回家看看父母。记得儿子小时,有次到我父母家横竖不肯进门,低着头不肯喊人,问他也不答。后来一想是我那天走的匆忙,二手空空,所以儿子觉得难为情。马上道歉,表扬儿子的孝心和懂事,跑去补买礼品呈上,儿子才眉开眼笑起来。

往往,孩子的顶真能够让我们家长认真的去思索和纠正些生活本身应有但是却被我们忽略掉的一些东西。

常把欢乐带回家。不将工作带回家,但是常常将工作中的开心事、同事情、朋友谊与家人分享,给予父母和爱人的是放心,给予孩子的是启示和榜样。

所以,我儿子现在常常会“打击”“得意”时的我:“没有老师……,人家学校是不会请你去上课的;没有老师……,你写书也没有用的。……”

自然,儿子也就知道,老师生日,我们都吃到了家长送的“馒头蛋糕”,很好吃的,你以后也送一个;外语留下补习,老师开车送我们三个回家的;出去参加数学竞赛,是家长叫车买单送我们回家的,“什么时候你也帮我们买次单”;……

常常,记着别人的好,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最好的谢谢。

 

要诀之三:学会珍惜,始终把握当下。

常常有家长来电,哭诉:孩子现在怎么变化如此之大?原来只要一个电视机就可以安心一天的女儿,突然逃夜不归,与父母无语;原来孝顺的儿子,现在竟然与相依为命的母亲反目为仇,对打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骂着现在的孩子,却回忆孩子小时聪明顽皮;很多时候,我们打着现在的孩子,却期盼着孩子将来能够孝敬回报自己。却很少时候,欣赏现在孩子给予我们现时的福报。

其实,我们做家长的更多的是要想,为什么过去那么乖的孩子,现在变的如此的不可理喻?怎样才能把现在不成型的孩子,打造成可用之材?

欲知过去世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做者是

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