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子女养老父母买单

17年前 [03-08 08:54 周四]
来源:半岛晨报
大部分参调者不接受“老养小”,但也有部分父母愿意养孩子“一辈子”,“啃老族”正成为引人重视的社会问题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却正在被颠覆。现在社会上出现老人给子女交纳养老保险的现象,本报近日就这一现象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参调者表示,作为子女也同样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交纳养老保险。

1部分父母为子女养老买单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熏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记者从大连市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个人交纳养老保险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这其中也不乏由父母为子女交纳养老保险的现象。

2004年毕业于大连某高校的本科生李健在家已经“闲”了一年多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工作。每天他都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当同学和朋友白天上班时,他就在家睡觉、上网、打游戏。一到晚上,李健就开始四处打电话约人,吃饭、唱歌、蹦迪,总之是“什么新潮玩什么”。

然而,为了满足李健的这种生活,他的父母每个月要支付2500元的生活费给他。尽管家庭环境优越,但看着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的儿子,李健的父母也常常犯愁。他们说,虽然家里不用他赚钱,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离开了父母他可怎么办。

为了保障李健的未来,李健的父母决定由他们为李健交纳养老保险。从2005年7月起,李健的父母便定期为李健交起了养老保险。“他现在没工作的时候由我们交,等到将来找到工作了,单位给交的话更好,如果找到的工作,是单位不给交养老保险的,那我们就一直给他交。”李健的父亲说。

2 七成子女不赞成“老养小”

本报近日就这一现象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作为子女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交纳养老保险?74%的参调者表示不能接受。“父母给予我的已经很多了,如果连自己的养老问题都由父母来‘包办’,那就有点太说不过去了。”一位参调市民说。

“我的父母以前也有过这种想法。”参调者张倩证明这一现象并非特例。刚刚毕业的时候,张倩和现在许多大学生一样,没有马上找到工作。张倩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到上大学都是父亲一手操办,而且十分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所以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定“坐标”。

父亲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四处托人后,总算在一家事业单位为张倩找了个临时的工作,参加工作后,张倩才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过分依赖父母的弊端,也开始慢慢的显露出来,这些让张倩后悔自己当初不够独立。由于张倩在单位没有编制,单位不负责给张倩交养老保险,她的父母出于心疼女儿,便提出了为张倩交纳养老保险的想法。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做父母的总是想为子女做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我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幸福。”但仔细考虑过后,张倩最终还是没有同意父母的想法。并且说服了父母。事实证明张倩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由于表现出色,现在张倩已经成为该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

“啃老族”出现原因

现代社会涌现“啃老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习惯于依赖父母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面对工作时的压力,因而选择“寄生”在父母身上;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和就业压力,一些人在择业失败后,成为“啃老”一族;三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充满幻想,无法自我准确定位,迟迟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无论是高校毕业生本人,还是家庭和学校,都对这个问题有着各自不可推卸的责任。

3“老养小”造就“啃老族”新军

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家里的“啃老”一族。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1.2个失业人员。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必须靠家人生活的年轻人也为数不少。

在参与调查的市民中,65%的市民表示不能接受这种“老养小”的现象。23%的参调者认为这样的现象会使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近六成的参调者认为这种做法会使孩子的独立意识淡薄。

同时,部分参调者认为父母给子女交养老保险,这种“老养小”的现象,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13%的参调者认为,这种做法主要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七成的参调者则认为,这种现象更多地折射出,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

“这样做其实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只能使孩子更加的依赖自己的父母。”参调者戴先生是中山区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他表示,他手下任职的员工,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大多都丧失了自我分辨和判断的能力,而且从小就养成依赖的习惯,缺乏独立面对他人和社会的自信和能力,戴先生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偏差,父母过度的爱和干涉导致孩子即使长大也仍然难以自立。

4少数父母乐于被子女“啃”

调查显示,有26%的参调者认为这种“老养小”的现象正常,记者统计发现,这些参调者的年龄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熏这正是为人父母的年龄。

参调者王先生家住大连市西岗区林茂街,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小的时候都是单亲家庭。现在他们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并且有了个可爱的女儿,今年他们的女儿6岁了,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他和妻子的观点是,只要他们能做到的,都会尽量满足自己的孩子。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因为小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所以现在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再吃一点苦。”王先生自己也明白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是一件好事。但王先生认为教育孩子是讲究策略和方法的,只要掌握好原则性的问题,不纵容就可以。

父母给子女交纳养老保险是否正常?王先生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作父母一生为的就是子女,现在我们在为孩子的升学、就业攒钱,但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将来一旦他们的工作不顺利,养老问题就会变得尖锐,生存环境肯定比现在恶劣。”他认为,工作性质决定,自己与妻子的养老应该不会成问题,为孩子把后顾之忧解决起码可以让自己安心。

相关社会学家认为,“啃老”和生活的大环境有关。“啃老”大多出现在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子女“啃”得起,父母也乐于让孩子“啃”。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认定“父母挣的钱就是我的”,他们不会担心吃穿问题,没有就业的渴望,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会有父母给子女交纳养老保险这种颠覆传统观念的现象产生。然而,此举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让孩子感觉老有所养,磨灭了斗志,无法正常“断奶”,不应该被提倡。 记者于甜甜

□相关链接

啃老族的六种类型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夏建华分析认为,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种类型:

一类是完全依赖型。这一类主要指成年人,这些人由于父母长期过分关爱,没有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失去工作岗位后,不主动就业,不从事其他劳动,好吃懒做,纯粹依附于老人。

二类是部分依赖型。他们不是让父母去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把养育后代的责任推卸给自己的父母,自己过轻松的日子。

三类是冷漠型。这些人平时对老人的疾苦关心不够,或是不闻不问,在体力活上不为老人分忧解愁,在心灵上不与老人沟通,只顾自己过小日子,在精神上“啃老”。

四类是消极“啃老”型。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和对就业过于挑剔,总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五类是恶意“啃老”型。在单位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躺在家中“啃”父母。有的对父母患病不积极治疗,而是在父母去世后争着“啃”丧葬费。

六是无奈“啃老”型。自己身患疾病无法劳动或抚养子女,工作繁重,早出门晚回家,无经济实力请保姆,由自己的父母代劳家务或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据《齐鲁晚报》报道

□有关调查

想靠子女养老者不足1%

《东方早报》曾联手调查机构InsightCN(www.insight.cn.com)借助其网络调查平台“调查积分网”www.51point.com,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

共有1693人参与了本次调查,男性受访者比例为70.7%,女性受访者比例为29.3%。受访者月收入集中在1001元~2000元和2001元~3000元两个区域。受访者的年龄以18岁~30岁最多,所占比例为56.6%。此外有66%的受访者的学历是本科以上(包括本科)学历。来自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地区的受访者达到51.4%。

在“您未来的养命钱主要靠什么?”的调查中,有58.7%的人回答靠自己的养老金和退休工资,21%的人表示是自己的存款,还有14.6%的人是靠购买的养老保险,仅有0.9%的人明确表示会靠儿女。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养老方式是自己和社会保障两者组合这种方式,持这个态度的受访者比例为41.8%,其次是子女赡养和社会保障相结合这种方式,比例为26.6%,完全依靠社会保障排列第三,比例为6.5%。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