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许多家长都渴望与孩子谈心交朋友,而事实上许多孩子却拒绝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疏远父母呢?与孩子沟通有什么好办法吗?以下是一些专家的建议和部分家长的做法。
密切的亲子沟通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邹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孩子在幼小时,由于比较幼稚、简单,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许多事情都要对父母讲,父母对孩子也倾注了较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这时相互间的沟通一般问题不大。当孩子逐渐长大了,知识面扩大后,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对孩子就会缺乏了解,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密切的亲子沟通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作为不成熟的个体需要帮助、肯定和鼓励,密切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同时,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婚姻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青春期孩子的亲子沟通显得尤为紧迫。
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泥?有人用“先做朋友,再做父母”这句话来概括是有道理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果比作朋友的话,就应该成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平等的知心朋友。只有平等地相处,子女才有可能向父母袒露心灵,父母也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当一个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要用心灵去接近孩子
杨放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年龄段的孩子已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还会表现出一种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与孩子交朋友的。
我觉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小姨出国前留下了许多衣服,母亲觉得放在那儿可惜了,一定要她穿,可她坚决不穿,于是母女俩吵了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愿穿小姨的衣服,她说那是上班穿的衣服,不适合学生穿。我觉得她讲得有道理,问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母亲呢?她说母亲只习惯于教训她,她也懒得跟母亲去解释。仔细想想,孩子有独立判断能力是好事情,父母可以在很多事情上放权给她,这样正好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做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况下的心态,这样才能做到以心交流。例如有一位学生,他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大吃泡泡糖,而在其它的课上并不如此。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这位老师总是怀疑他抄同桌作业,还暗地里调查他,他很委屈,就在该老师的课上故意捣乱。我感受到他的苦恼,站在他的角度劝他说,你只有一次次做出好成绩给老师看,老师才能明白真相。而用吃泡泡糖这种办法只会让老师更觉得你不聪明。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后来他在那位老师教的那门课程上成绩优异。
晚饭后的30分钟是我们的快乐时光
雅丽(某中学高一学生家长):女儿上初中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性格开朗的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我们说话,学习成绩也逐步下降。我们向学校老师了解情况,班主任说她没有异常,这更使我们心里发慌。
一天晚上,我与她谈话,结果没说几句就被她逐出房间;第二次刚说了两句,她就嫌我很烦;第三次又是不欢而散。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我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与迷惘之中……然而,我没有灰心,继续观察着女儿的发展、变化。一天天艰难的交流,一次次耐心的谈话,女儿和我们谈话的时间在慢慢延长,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来,我们决定每天晚饭后的30分钟为我们全家一起交流谈心的“法定”时间。
开始时,我们只找些快乐的话题,几乎是漫无边际的闲聊:从班级到学校,从学校到小区,尽量让女儿多说些见闻。渐渐地,我们把话题扩大到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世界大事,几乎无话不谈。通过晚饭后这短短的30分钟,我们了解到了女儿精彩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与女儿之间建立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我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适应与她交流思想。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我和丈夫加入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行列。记得我在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时,由于读音不准,时常出现错读,女儿便做起了我的指导老师。在她的指导下,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当女儿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也鼎力相助。就拿学校举办的“WTO世纪论坛”演讲比赛一事来说,我们为女儿找资料,改稿子,练演讲,既当指导老师又当观众,陪着女儿反复练习,她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现在,每天晚饭后这30分钟的谈话时间,成了我家最幸福与欢乐的时候。
我和儿子互相找优点
刘明(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最近,我看报了解到有很多父母和子女不知道彼此的优点,于是,我提议和儿子互相找优点。儿子写出来的我的优点为:有爱心、善于理解别人、学习刻苦、兴趣广泛。我总结出的儿子的优点为:有正义感、聪明、学习认真等。我儿子才读小学五年级,我们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我们之间的这种沟通从他懂事起就开始了。虽然他上幼儿园时我工作很忙,但我没送他全托,再苦再累也自己带他。那时我除了照顾好他外,更多时候是作为他的玩伴。他上小学后,我选择身边发生的有意义和他感兴趣的事讲给他听,他也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我。后来报上的新闻也能成为我们之间的谈资。如果哪一天我们不进行交流,就像缺了什么似的。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缺乏亲子沟通,等孩子长大了特别是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龄后,再想要做他的朋友那就非常困难了。
对大孩子不要叫小名
向敏(某中学初三学生家长):我认为,要和孩子沟通,首先必须去掉叫小名这个习惯。叫小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但子女长大后就不能叫了,尤其是对十六七岁的少年更是这样。一叫小名,孩子的心里马上会产生一种自己还没有长大或是父母还把他看成小孩的感觉,久而久之便会蒙上代沟的阴影。小名是孩子儿童时代的称呼,当孩子长大以后,家长对孩子的称呼就要叫其学名,这样才能使他感觉到与父母之间多了一份平等与沟通。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