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给她提了一个问题:“可可,一只眼睛能看,一只耳朵能听,为什么偏长两只,而嘴巴却只有一个。其实,它至少要长两个的,一个管说话,一个管吃饭,如果爱哭,再长一个管哭。能谈谈你怎么看妈妈提的问题吗?”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样美观,如果长两个嘴巴,就变成魔鬼了。一只眼睛,就变成独眼龙了。如果只有一只耳朵,那侧着睡时,别人叫你,就听不见了。”
“可可说得挺有道理。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的看法啊?人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就是告诉我们听话要两面听,看东西要两面看,这样才能听得全面、看得全面。一个嘴巴是叫人讲话不要两面派,因为嘴巴很忙,又要忙吃,又要忙说,可能还要忙哭,所以要少哭,话也要少说,说了就要算数。”
点评: 抽象的道理形象说,复杂的概念简单说。说理也要说出趣味来,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本文就在这么一个“瞎编”的解说中,让孩子或多或少有所领悟了。当然,这种“瞎编”不能违背科学真理,更不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误导,遇到客观问题还是要有依据的。
隔了一会儿,孩子似乎有了新发现,她说:“妈妈,我知道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和耳朵了。因为两只耳朵,能听到左右两边传来的声音,两只眼睛能看清楚两边开来的车子。小朋友就可以更安全地过马路了。”我说:“对啊,可可越来越爱动脑筋了。妈妈告诉你一个成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点评:引发了孩子的思考,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其实就体现在对话中。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来自于对周遭事物的发现与思考中,而孩子会思考则是大人的引导之功。此例中,孩子还顺便记住了一个新的成语,可谓一举两得。
我顺着孩子开始说的“美观”的观点继续跟孩子讨论。“其实人总是沿着更合理的方式进化的。但因人还在不断进化中,所以总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让你来设计的话,哪些地方调整一下会更加恰当?”也许因为平时这种“游戏”玩的不多,她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我暗示她说:“我们把鼻子倒过来设计会怎么样?既能呼吸又能在你写完字后当笔筒用,多方便啊?”这样她的兴趣一下来了,她说:“不好,要是哭了,眼泪不是往鼻孔里流了?还有,要是下雨了,雨水不都往鼻孔里掉了?”我又接着问:“可可,想想看,有没有不重要的东西?我们把它删掉?”她想了想说:“好象眉毛没有多大作用。”“那我们就把它理掉好不好?”她不同意,原因是在我的提示下,她明白了眉毛长着既美观,又可以保护眼睛,汗水、雨水就不会直接流进眼睛。
点评:凡事皆可问,找到发问的突破口才是关键。问有三个层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第三问已进入事物本质,这便是古人说的“凡事皆有因”,问题就藏在这个“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这个。
放学路上,可可对我说:“妈妈,这双凉鞋的底很不好,要褪色的。我的脚底都被染成彩色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双啊?”我本想马上拒绝说“不行”,因为她脚上的凉鞋买来还不到2个月,这明摆着是一种无谓的浪费,但转念一想还是没有说出口。见我没回答,顷刻间她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我对她说:“可可,你可以保留意见,妈妈也保留意见。”
点评:“你可以保留意见”代替以往我惯用的“不行”,结果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我有意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一方面是让孩子明白不是什么要求一经提出就得执行的,另一方面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尤其是我不想同意的事情,以免一出口就伤了孩子。
不一会儿,可可就止住了眼泪,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妈妈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把这个月的棒冰费省下来,每天2元,一个月就60元。等你有空了,就带我去买,好吗?”我笑笑,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我说:“可可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跟妈妈商讨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支持你!就是万一你想吃棒冰的话, 怎么办啊?”“我自制白糖棒冰,就是水费电费白糖你要提供的。”“好,那就请可可记住今天的日期,一直到哪一天才能吃买的棒冰。”小家伙一点不含糊对我说:“7月22号。对了,如果买30元一双的凉鞋还可以省下30元呢!”
点评:这个“暂停”,是“缓冲”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是民主,孩子是人,是人就得尊重,少一些服从,多一些选择,便是给了孩子自主,教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妈支持你”,其实支持的不是省钱买凉鞋,而是支持她解决问题的努力,孩子把“哭”转变成“点子”。60元买来如此“飞跃”,其价值已超过钱本身。同时让孩子“自制棒冰”,既卫生又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